本次調查為因應屏東 200 縣道拓寬以及道路改善工程。生態檢核以迴避、縮小、減輕與補償四個措施做為生態保育策略之實施。經文獻資料收集與現地生態調查後可知,陸域生態以人工林與天然次生林、天然草地及草澤、農田與果園,荒廢草地、水窪與溼地以及沒有植被覆蓋的道路與建物為主,各類生物利用各式植被為食物來源,並在其中築巢繁衍後代,但因本次僅進行一次的生態調查,無法得知不同季節時期間的生物組成的變化,僅能由參考文獻探討,建議可以持續調查,以釐清且實證不同季節是否有生物組成的變化,以及一些較少見的種類或可於不同季節時間觀察記錄。雖道路兩側均此開發或是農耕地,但鑲嵌於農地、果園、房舍與既有道路間的林地、溼地或灌木叢則成了維持當地生態系統的熱點。
鳥類調查中,保育類物種記錄到6種,為保育二級的灰面鵟鷹、黑翅鳶、大冠鷲、烏頭翁、台灣畫眉與保育三級的紅尾伯勞。分別討論其利用棲地與環境,以利釐清利用對象以及需保全對象。
1. 灰面鵟鷹為初春重要的過境猛禽類,每年九月初開始過境,高峰期約在九月下旬,數量有時可達四萬隻以上。過境時多棲息於大型喬木枝幹中上層,主要食物為鼠類、小型鳥類、爬蟲類、昆蟲。
2. 黑翅鳶則為本此觀察到的第二種保育類鳥類,屬於PII級,黑翅鳶的頭部與胸腹部呈現純白色,雙翅為黑色,成鳥眼睛會呈現紅色,並有一圈黑眼線,長相討喜、可愛,早期以春去秋來方式遷徙過境台灣,近年由保育團體推廣設立人工支架,吸引黑翅鳶前來停留,期以增加猛禽停留抑制農田鼠患,以減低農業上不當使用的毒鼠藥而造成除了老鼠以外的生物大量死亡隻事件,達到維持自然生態平衡。
3. 大冠鷲築巢棲息與高大喬木上,以蛇類、蜥蝪、鼠類為主要食物。於天氣晴朗時,會於高空盤旋且鳴叫。
4. 烏頭翁是恆春半島與花東的普遍留鳥,頭頂至後頸部羽色為黑色,雙頰、耳羽及喉部為白色,嘴與雙腳黑色,棲息於低海拔的闊葉林中,多屬人類經常活動的區域,生性活潑,常見於樹上活動,以果實為食。調查區內皆可觀察到個體活動
5. 台灣畫眉棲息於台灣低海拔林地鳥鳴聲嘹亮持久,旋律宛囀富變化,是寵物鳥的熱門鳥種,因此獵捕的壓力一直很大,棲息地又因經濟開發而大幅縮小,1970年代實施全面禁獵。然喜歡籠鳥者乃自香港引進大陸亞種的畫眉,並將一些不擅鳴唱的雌鳥釋放於野外,結果與台灣畫眉雜交,產生了許多雜交的子代。。主要食物為昆蟲、種子、果實。海拔分布於0至1000公尺
6. 紅尾伯勞嘴粗短有力,以昆蟲、爬蟲小型動物為食。多單獨停棲於凸出之枝頭。為台灣過境鳥類中相當出名且數量龐大的一種,主要由亞洲東北遷徙到亞洲中部、東南亞一帶。台灣也有為數不少的度冬個體。過去獵捕壓力龐大造成數量減少,近年由於保育有成,數量有逐漸回復的狀況。
由以上保育類鳥類習性得知,可以推測工程範圍周邊為其覓食、棲息區域,而溼地、林地、草荒地與灌木叢中生長並躲藏著蛇類、蜥蝪、鼠類、昆蟲可以供給其食物,因此道路兩側之林地、溼地、草荒地與灌木叢的保留顯得格外重要。一旦道路兩側重要棲地有獲得保留,其他的生物類別,如兩棲、爬蟲、蝶類等,均可以受到該保護傘保護。
台灣野兔雖非保育類,但道路兩側的牧草地應為其棲地,覓食與繁殖均應在處活動。建議在施工時限縮非施工區域的面積,如材料暫存區、工務所、廢土暫置區等非直接施工區域,以降低施工對台灣野兔族群的干擾。另,台灣野兔為夜行性哺乳動物,建議避免夜間施工,使施工的干擾降到最低。
其中值得特別關注的物種為蛇類,蛇類因為隱蔽性高,在調查時時常無法發現並記錄,大多是偶遇或是路殺時才會被發現。棲地的破碎與不連續,是這些動物冒險通過馬路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拓寬或改善道路時,兼顧棲地功能的完整性與連續性,成為重要的課題之一。建議在橫向排水道內設置生態友善設施,達到生態廊道的功能。
排水溝以及集水井靠山面的側壁以及道路另一側的側壁施作生態友善設施,建議如下:
1. 側壁不要垂直,需有斜角讓野生動物方便進出。
2. 側壁上埋設石塊、條狀物等,增加表面凸起,利於野生動物攀爬。
3. 橫向排水道箱涵內,在不影響排水功能下,設置一部分較高的斷面,在積水或是排水時,仍保有野生動物通行的路面。
4. 箱涵內的較高斷面上舖設粗糙材質,如麻繩、鋼纜、礫石等,以利野生動物通行。
建議日後邊坡養護清潔作業時,避免過多刮除邊坡植被,以提供動物攀附及隱匿。另在邊坡水泥表面開縫或砌石以增加爬行動物攀爬表面;施作梯狀結構增加動物翻越的機會。
這些邊坡、排水溝、集水井等改善措施,均可使本公路更為生態友善。
在植物調查發現2種特有植物山芙蓉Hibiscus taiwanensis Hu與台灣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 Dummer;有5種稀有植物,分別為鐵色(VU) Drypetes littoralis (C. B. Rob.) Merr.、山檨子(NT) Buchanania arborescens Bl.、象牙樹(VU) Diospyros ferrea (Willd.) Bakhuizen、毛柿(NT) Diospyros philippensis (Desr.) Gurke與蒲葵(VU) Livistona chinensis R. Br. var. subglobosa (Mart.) Becc.。詳細位置請見圖 3。在道路拓寬時請特別留意上述物種,應以迴避、限縮等手段保護之,若因道路線型無法變更,也要有妥善之移植計畫。
因計畫施工路段有些路段緊鄰近河川,為避免工程施作過程中對水質產生不良影響,提出下列建議:
(一) 工程設計時應考量逕流廢水之影響,於施工前提出逕流廢水污染削減計畫,並於工程中妥善嚴格執行操作。
(二) 應重視土石流潛勢區、環境敏感地區及曲流彎道沖蝕處,土石可能較為鬆散並易解離,施工中可能崩塌或易受降雨而滑動。
(三) 確實使用較新之工程機具,以避免因機具老舊而造成噪音、廢氣、漏油等污染與滲入河川水或地下水層。
(四) 施工及營運所製造之廢棄物應確實舖設足以防止雨水進入之遮雨、擋雨 及導雨設施,避免二次汙染影響河川水質。
(五) 避免施工範圍涵蓋整個段落之河段,須留設適當空間之水域環境,提供生物棲地空間及所需水源。
(六) 施工區域與河道鄰近區域應設置隔離帶,或以導水引流方式使行水區暫時改道,避免於行水河道中直接施工,並以暫設之排水路徑或擋板避免土壤沖蝕逕流直接進入河川水,造成水體混濁。
(七) 施工期間設置沉砂滯洪設施,區內土壤沖蝕逕流及運輸車輛清洗廢水沉砂滯洪後,再排放至承受水體,降低對承受水體的影響,避免未經處理之廢污水直接排入承受水體,影響水域生態環境。
(八) 河岸植可視為具有多種小生態環境的多層結構,施工結束後可於河畔噴植當地原生草本植物,促進自然河畔回復或形成植生護坡,強調生態多樣性在生態治理的重要性。
為降低對於生態環境之影響,不論施工期間及營運階段,應持續進行生態監測作業,因此可針對當地的水、陸域動物資源做定期監測調查,藉此觀察計畫區之設置對當地生態資源之影響其監測項目及頻率。
此次報告僅為一次性生態調查,仍須有更多的資料輔助以繪製生態關注區域圖,提供工程單位設計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