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行政院族群 (國情簡介-人民)網頁,2021年)
漢人 96.4%
一、閩南人:主要為清朝從福建漳州、泉州與廣東潮州移民來臺。
二、客家人(主管機關:客家委員會):主要為清朝從廣東惠州、梅州移民來臺。
三、其他: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遷臺的榮民,或新住民。
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原住民委員會) 2.5%
一、阿美族:阿美族部落規模大,人口眾多,他們的豐年祭典是一個盛大的慶典,象徵著豐收和感恩。
二、泰雅族:泰雅族以織布和紋面文化而聞名,他們遵守祖靈祭,這是一個重要的宗教儀式,表達對祖先的尊敬。
三、排灣族:排灣族有嚴格的家族觀念和階級體系,這貫穿於他們的政治、婚姻、宗教和藝術等各個層面。他們舉行小米收穫祭和五年祭,以感謝祖靈和維護社區的和諧。
四、布農族:布農族分佈在高海拔的地區,他們有精靈信仰,相信個人與大自然的聯繫。這個民族的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庭為基礎,並且因歷史遷徙而擴展。
五、卑南族:卑南族位於平原地區,早早與外界文化接觸,卻保持著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們有著嚴格的年齡階級組織和會所制度,並且巫法之術(靈術)在他們中間非常盛行。
六、魯凱族:魯凱族社會有著嚴格的任務分工階級制度,這種階級制度滲透在婚姻、政治、宗教、祭祀和藝術的各個領域。百合花是他們的代表性文化元素,象徵著聖潔、膽識、勇氣和尊榮。
七、鄒族:鄒族主要居住在高海拔的阿里山山區,他們舉辦小米收穫祭典和凱旋祭,以慶祝豐收和英勇的戰功。
八、賽夏族:賽夏族的社會以氏族為基礎,並遵守社會與婚姻規範。他們信仰祖靈和矮靈,其中最知名的祭典是巴斯達隘矮靈祭典。
九、雅美族:雅美族分布在蘭嶼島上,他們擁有豐富的神話傳說和歲時祭儀,以及明顯的海洋特質。
十、邵族:邵族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部落,他們嚴謹地遵循傳統祖靈信仰,以Ulalaluan供奉祖靈,這象徵著祖靈的存在。
十一、噶瑪蘭族:噶瑪蘭族居住在宜蘭多年,他們擁有蘭陽平原土地的主權,擁有自由自在的群居生活方式。他們具有古東南亞文化的特徵,並且通過航海進行交換貿易。
十二、太魯閣族:太魯閣族重視織布和紋面文化,遵守祖先訓示gaya,並且祖靈祭是重要的祭典。部落主要位於花蓮縣。
十三、撒奇萊雅族:撒奇萊雅族受到達固部灣事件的影響,具有特殊的服裝色彩和火神祭典,這些儀式不僅弔念祖先,還凝聚了族人的民族認同。
十四、賽德克族:賽德克族分布在山區,盛行織布和紋面文化,重視祖訓gaya,並進行祖靈的祭祀儀式。
十五、拉阿魯哇族:拉阿魯哇族非常注重農耕祭儀,其中聖貝祭是一個重要的祭典,祭祀貝神,貝神是他們的主要圖騰象徵。
十六、卡那卡那富族:分布於嘉義縣與南投縣。傳統的經濟生活以農耕和狩獵為主,並擁有多樣的工藝和建築風格。曾被統稱為「鄒族」,但由於語言差異和獨特的文化,於民國103正式宣布他們為獨立的族群。
3. 蒙藏族(已廢除之主管機關:蒙藏委員會) 蒙族450 人、藏族652 人:
隨著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時過來的蒙古族、藏族,或居留在臺灣的蒙古國公民、新住民。
漢族:
文學:漢族擁有豐富的文學遺產,包括詩詞、小說、戲曲等。唐詩、宋詞等中國古典詩詞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藝術:漢族藝術表現多樣,包括書法、繪畫、陶瓷、篆刻等。傳統中國繪畫風格和書法藝術具有獨特的特點。
哲學:中國哲學的根源之一可追溯到漢族文化,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學派。孔子、老子、孟子等思想家對中國哲學有深遠影響。
蒙古族:
遊牧文化:蒙古族有深厚的遊牧傳統,遊牧生活方式包括蒙古包、騎馬、游牧音樂等。
音樂與舞蹈:蒙古音樂和舞蹈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如長調、呼麥等傳統音樂。
藏族:
藏傳佛教:藏族主要信仰藏傳佛教,寺廟和經蔵在他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
唐卡畫:唐卡是一種傳統藏族繪畫形式,用以表達佛教故事和神話。
滿州族(不再承認為我國民族):
傳統服飾:滿族傳統服飾以「褂子」和「長褂」為主,具有濃厚的滿族文化特色,通常在特殊場合穿著。
皇家文化:滿族曾建立滿清王朝,其皇家文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包括滿族滿洲文字等。
回族(不再承認為我國民族):
伊斯蘭文化:回族是中國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伊斯蘭文化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包括宗教儀式、飲食規範等。
建築:回族建築通常具有伊斯蘭建筑風格,如清真寺等。
漢族:我國最人數最多的民族 。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儒家思想、茶文化和醫學等。傳統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與中秋節,其中春節是最重要的,它象徵著新年和家庭團聚。經典文學作品《紅樓夢》、《三國演義》以及《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傳奇色彩的遊牧民族,以遊牧生活方式為主,被譽為「草原驕子」。他們慶祝 「那達慕」大會,其中包括驚險的賽馬、摔跤、射箭、歌舞等活動,展現了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
回族:回族源自穆斯林移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他們慶祝開齋節(肉孜節),這是一個重要的宗教節日,標誌著斋戒月的結束。
苗族:苗族擁有悠久的音樂舞蹈傳統,並以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藝術聞名。他們慶祝苗年和其他傳統節日,其中苗年是最隆重的慶典之一。
傣族:傣族擁有悠久的歷史,他們信仰小乘佛教,慶祝澡塘會、刀桿節等節日,其中澡塘會是一個最受歡迎的新年慶典,通常包括大型的水仗活動。
傈僳族:傈僳族主要分佈在雲南怒江地區,他們慶祝刀桿節等節日,並崇拜祖靈,傳統文化充滿濃厚的宗教色彩。
藏族:藏族信仰藏傳佛教,慶祝藏歷新年、酥油燈節等重要節日,其中藏歷新年是最盛大的慶祝活動之一。
壯族:壯族是中國最大的民族之一,他們慶祝壯歌節和其他傳統節日,壯歌節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慶典,包括歌舞表演和壯族傳統飲食。
朝鮮族:朝鮮族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他們慶祝元日、上元、寒食、端午和秋夕等節日,並尊重老人的傳統。
納西族:納西族位於川滇地區,他們慶祝轉山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並信仰大自然。這些少數民族各自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反映了中國多元文化的豐富性。
布朗族:古代濮人後裔,曾被稱為樸子蠻、蒲蠻,現統稱布朗族。他們信仰多神,普遍奉行小乘佛教,擁有獨特的宗教節慶,如山康節。
阿昌族:雲南境內世居民族之一,信仰小乘佛教,慶祝會街等傳統節日。
怒族:位於雲南,擁有過年、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等傳統節日。
鄂溫克族:分佈在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有敖包節等宗教節日。
鄂倫春族:傳統節日是營火節,他們對火有特殊感情。
赫哲族:傳統節日是河燈節,他們靠捕魚為生,祭河神祈求豐收。
門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南部,遵循藏曆,慶祝與藏族相同的節日,舉行宗教活動時,他們會祈禱、宴請賓客,並準備牛羊,共享豐盛的酒菜。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他們慶祝傳統節日如「三月街民族節」和「火把節」。
保安族:分佈在甘肅省,信仰伊斯蘭教,慶祝開齋節等節日。
布依族:是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慶祝「六月六」等傳統節日。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慶祝春節和「黑灰日」。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慶祝潑水節、關門節等節日。
東鄉族:主要居住在甘肅,由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為主融合而成。開齋節是既是宗教節日又是民族節日。
侗族:來自秦漢時期的「駱越」,主要分佈在貴州和湖南。多神信仰,崇拜自然物。傳統節慶包括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砲節等,並且熱愛鬥牛。
獨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他們的主要節日是卡雀哇,通常和宗教有關,並在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
俄羅斯族:是在18世紀後期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民族。他們信奉東正教,重視復活節,過節前一周不吃蕎,只吃素。
哈尼族:源自古代的羌族,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他們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慶祝年首扎勒特、吃紮紮、火把節、栽秧節和嚐新節等傳統節日。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慶祝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等節日,以熱情好客和拋撒「包爾沙克」、糖來迎喜事為特色。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他們的主要節日是新米節,通常在陰曆九月舉行。
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灌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他們信奉道教,慶祝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唱哈節等節日。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他們的主要節日是目瑙縱歌,是一個大型歌舞盛會。
柯爾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他們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類似漢族的春節,慶祝新年。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他們的主要節日是拉祜年,大年初一儀式包括用葫蘆洗手,象徵擺脫過去一年的貧困,迎接五穀豐登的新一年。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慶祝春節和「三月三」等節日。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人數稀少,他們慶祝傳統節日,包括調更谷乳術節。
滿族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是中國第二大的少數民族。他們慶祝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等節日。
毛南族: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他們慶祝分龍節,廟節,清明節,元宵節等節日。
仫佬族:分佈在廣西羅城等縣,他們慶祝多個節日,包括依飯節,喜樂厚,以及每月的節慶。
普米族: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他們慶祝大過年、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嚐新節等節日。
羌族: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慶祝端節和卯節等節日。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地區,慶祝開齋節和古爾邦節。
畬族:分佈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等地,他們慶祝三月三等傳統節日。
水族:聚居在中國的嶺南地區,他們慶祝端節(藉端)和亥日等節日。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慶祝古爾邦節等節日。
塔塔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他們慶祝撒班節。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崇拜祖先,於年節、初一、十五等時刻都有祭祖儀式。
仡佬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他們以農業為主,居住在山區和平原。信仡佬語,也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他們信奉道教和佛教。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土族以畜牧業和農業為生,尤其擅長養羊。他們的傳統節日包括「七日會」,是慶祝豐收的節日,伴隨著各種祭祀活動。
佤族:分佈在雲南。重要節日為「取新火節」,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都要舉行「剽牛」,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他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其節日來自伊斯蘭教,包括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並慶祝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等伊斯蘭教節日。
錫伯族:原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後遷居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他們有各種傳統節日,如「西遷節」和「抹黑節」。
瑤族:是一個山地民族,居住在我國南方。他們有多個傳統節日,其中盤王節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用來紀念祖先。
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肅河西走廊肅南地區。他們起源於唐代回鶻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裕固族的節慶習俗包括幼兒剃髮儀式和剪馬鬃。
彝族:分佈在雲南、四川與貴州等地。相信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重要節日包括十月年和火把節,慶祝活動中有音樂、舞蹈和特色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