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室兩大研究主軸:
1. 多鐵材料(multiferroics)之磁、聲、電與結構之交互作用研究。
2. 應用於鋰、鈉離子電池之過渡金屬二維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結構與性
能研究。
第一部分:多鐵材料
多鐵材料(multiferroics),係指在某一特定溫度以下,材料同時擁有兩種以上的有序鐵性。這些有序鐵性,包含了鐵電(ferroelectric)、鐵磁(ferromagnetic)、鐵彈(ferroelastic)、鐵環體(ferrotoroidic)等鐵性,如圖1所示[1]。這些有序鐵性,可以彼此耦合或者各自獨立發生。如果鐵性間各自獨立發生,互不相干,則可應用在高容量記憶單元中,也就是在一個單元的材料中,可以記錄兩種以上訊息。如果有序鐵性間彼此耦合,則可以用不同的物理操作法,來改變材料的另一種物性。以圖2為例,Spaldin等[2]便以簡單圖說的方式,來表示當材料具有相互耦合的有序鐵性時,其所對應控制之物理場。一般而言,鐵磁性會產生自發磁化強度與M;鐵電性會自發地產生電極化強度P;與其時空對應性[1]。鐵彈性則自發地產生內應變ε;而這些鐵性有序又分別由外加磁場H、外加電場E及應力σ所控制。在特殊情況下(如圖2的綠色箭頭),如果改變外加電場E時,M值跟著改變。或者在改變外加磁場H時,P也隨之改變。則此一種現象,便可以稱之為磁性與電性耦合[2]。或稱為磁電效應(magnetoelectric effect)。事實上,圖2可以進一步推出許多不同型式的多鐵材料,但其中則以磁電多鐵材料最讓人感興趣。其原因在於,其可以使資料記憶的磁化強度和電極化強度在同一個單元上共存,因此可以加倍資料的儲存密度。這提供了多態式記憶一種可能性。同時磁電耦合更暗示了,可以製作一種資料儲存器,可以用不同性質的外加(電/磁)場,分別對於儲存單元實施寫入與讀取的動作,例如:以磁性讀取加上用電性寫入方式的多鐵性記憶體[3]。
圖1. 鐵電、鐵磁、鐵彈、鐵環體之示意圖與其時空對應性[1]。
圖2. 磁場H、磁化強度M、電場E、電極化強度P、應力、內應變間之交互關係圖[2]。
由於自然界的多鐵材料並不常見。或者,其磁電效應太弱,以致於難以應用於實務面上。因此,在過去多年,其相關的研究也沈寂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由於近來材料科技的突破,新型的多鐵材料紛紛成功的被合成,因此自2005年後,大量的多鐵材料的相關研究紛紛地發表[1-11]。其中一個主要的關鍵在於造成多鐵性的部分物理機制已被釐清。由材料本質上來看,造成材料多鐵材料稀少的原因在於:具d電子軌域之過渡元素離子,會與氧離子之p電子軌域混成,並產生的鐵電極化。亦即在電荷間,產生空間不對稱性,方能形成無法消除的電偶極。然而,由未成對d軌域電子產生的鐵磁性則需要空間較為對稱的形式,方能達到能量最低態。因此可知,形成鐵電性與鐵磁性所需要的對稱性彼此不同。就鐵電極化而言,因為需要產生空間反演對稱的破壞。而造成鐵磁性的自旋有序,則需要時間反演對稱的破壞,如圖3所示[4]。因此,要達到磁電多鐵性的條件,上述兩者必須要同時存在,即:空間反演與時間反演後均不具對稱性。基於多鐵性需要空間與時間反演不對稱性[4]。這個理由,科學家開始嘗試開發新的磁電耦合材料並研究此類材料所引發的新物理機制。
圖3. (a)鐵磁性需要時間反演不對稱性;(b)鐵電性需要空間反演不對稱性;(c)磁電多鐵性需要空間與時間反演不對稱性[4]。
圖4. 五種可能包含的多鐵性[11]。
在最新的研究中指出[11],除了鐵電 (P)、鐵磁 (M)、鐵彈性 (ε)等,可以藉由外加電場 (E)、磁場 (H)、壓力 (σ),來進行調控外。鐵環體(T, ferrotoroidic)多鐵材料則是還在探索中的多鐵性質。材料中的磁矩因為成螺旋或環形排列,在外加磁場或電場下,可以改變螺旋的方向性(左手性或右手性);O則代表未來有機會出現的多鐵材料,來源可能是由對稱性引發的多鐵性,如:電荷有序、渦流態等性質[11]。在實際材料面上,誘發多鐵性的的因素,多半來自結構的扭曲。使得鐵電與鐵磁聯結起來。因此對於材料結構的選擇與調控,便為許多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鑑於此,學者首先在實驗上取得突破的是已被研究多年,具有磁性離子與鈣鈦礦ABO3)結構的BiFeO3。它具有相當高的尼爾溫度(Néeltemperature, TN)以及鐵電居禮溫度(Curie temperature, TC)。圖5中[6] ,BiFeO3的晶體結構是屬於菱形晶系。由圖中可見其自發鐵電極化方向為[111] c([001] hex),這是由於Bi3+離開6個O2-所構成的八面體對稱中心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反鐵磁性則是由Fe3+離子有序地排列在垂直於鐵電極化方向的平面上 [7],形成G-type [7][8]的反鐵磁性。即磁矩在{111}共平面上方向平行,但在相鄰的{111}面上反平行之磁矩,如圖6(a) [8]。在考慮了自旋-軌道耦合後,相鄰{111}面上之磁矩會在各自的平面上旋轉,反而造成一微弱的淨鐵磁矩M,如圖6(b) [8] 。這可以由Dzyaloshinskii-Moriya作用(簡稱DM作用,考慮經相對論修正下的自旋超交換superexchange所得)來解釋。由於DM作用的強度正比於自旋-軌道耦合常數[9],而其中的D向量為O2-八面體沿著自發鐵電極化方向[111] c旋轉所造成。因此,當O2-發生位移之後,DM作用會使得相鄰的{111}面上之Fe3+磁矩彼此保持互不平行。因而造成了一股微弱的淨鐵磁矩M[8]。另一方面,O2-的位移也正是造成自發鐵電極化的原因。所以,在DM作用下,除了自發的鐵電極化外,還會伴隨著非線性的磁矩自旋有序結構產生。這也是BiFeO3的磁性結構成為螺旋狀的主要原因[7]。
圖5. 自發鐵電極化方向 [111] c,垂直於Fe3+離子構成的反鐵磁面(橘色平面)[7]。
圖6. (a)未考慮自旋-軌道耦合時,無淨鐵磁矩;(b)考慮自旋-軌道耦合後,相鄰{111}面上之磁矩會夾一角度合成微弱的淨鐵磁矩M [8]
至於在RMn2O5(R=rare earth)系列的國內外研究上,依然是由就晶體結構來貫穿研究的主軸。RMn2O5系列之材料,在室溫時的晶體結構多為Orthorombic結構,Pbam空間群。在晶格中,平行ab平面有Mn3+O5構成的金字塔型(Mn3+Pyr),與Mn4+O6構成的八面體(Mn4+Oct)。沿著b軸方向的Mn3+Pyr和Mn4+Oct形成了一條曲鏈(Zig-Zag chain)。而沿著c軸,則有成對的Mn4+Oct所構成的直鏈。此外,介於成對的Mn4+Oct之間為Tb3+離子層,如圖7[12]所示。室溫時TbMn2O5為順磁性。當溫度到達43K時,沿著b軸方向的(圖7[2])Mn3+Pyr 和Mn4+Oct磁矩呈現非公度(incommensurate, ICM)的反鐵磁有序。同時也可以觀察b軸介電常數的開始上升。因此,在這一個溫度,顯示了磁性與電性的耦合。此一磁電耦合的原因,來自於當Mn3+Pyr 和Mn4+Oct的達到其自旋有序溫度時,正好在Mn3+Pyr鄰近發生了Jahn-Teller扭曲。而Jahn-Teller扭曲同時又造成了鐵電性[2]。因此磁性與電性,便透過結構扭曲而形成耦合。
當溫度進一步下降時,b軸的介電常數開始成長,代表鐵電有序開始發生。當到達38 K時,b軸的介電常數亦達到了峰值,如圖8(d)所示 [13]。在此同時,介於43 K~33 K自旋傳播向量為ICM磁結構的(a軸在降到38 K,c軸在降到33 K轉為CM)。介於33 K到24 K之間,自旋傳播向量轉為公度(commensurate, CM結構,如圖8(a))。而在此一CM相之內,鐵電性有了最大的自發鐵電極化強度(P = 42 nC/cm2) [2,14],如圖8(d)。由於TbMn2O5擁有空間反演對稱之Pbam空間群。因此,不符合鐵電性所需的空間反演不對稱條件。然而在實驗上[13],卻在b軸測量到了小於一般大小的自發鐵電極化強度。因此,Chen Jie Wang等人報導了利用第一原理的計算結果[12]。他們以Pbam空間群出發,並加上磁矩結構,計算其交換作用J,並使得晶格結構與磁矩結構耦合。結果他們發現了系統的空間對稱性必須由Pbam降低為Pb21m。因此,這一個空間反演不對稱的空間群,便可以滿足自發鐵電極化的存在條件。由上述文獻報導可知,造成晶格空間對稱性降低的微觀機制是交換作用J(文獻[12]只考慮最鄰近的交互作用)的改變。圖9 [15]描繪出TbMn2O5晶體中之交換積分路徑的示意圖。由圖9 [1]所示,ab平面上J4(|J4|>>|J3|)、J5主導著磁有序。其中沿著a軸由兩個J4連接Mn3+↓˗ Mn4+↑˗ Mn3+↓形成反鐵磁鏈[12],但這一個部分並不會誘發鐵電極化表的發生[16]。而沿著b軸,由J3、J5造成的自旋受挫(frustrated)鏈:Mn3+↓˗ Mn4+↑˗ Mn3+↓。此一交換積分,則會誘發鐵電極化的發生[16]。圖10[12]、圖11[17]所示為TbMn2O5基態的磁矩結構。文獻[16,17]指出,沿著b軸在Pbam的計算下,自旋受挫鏈左半部Mn3+↓˗ Mn4+↓間的距離d↓↓=右半部d↓↑ ( Mn4+↓˗ Mn3+↑間的距離)。但是在Pb21m的計算下d↓↓< d↓↑,因而會破壞了空間反演對稱性。而這種由磁致伸縮(magnetostriction)所造成的磁交換作用並不能同時被滿足。在彼此相互競Jahn-Teller扭曲是來自於在自旋受挫系統中,其所有的競爭下,只有將Mn3+Pyr的位置做微小的
位移,才可以消除磁簡併態並且降低交換能量,因此導致了系統處於傾斜反鐵電態(canted antiferroelectric state)[13,15],並同時有著沿著b 軸小於一般的電極化強度P。
圖7. RMn2O5(R=Tb)之結構示意圖。
圖8.TbMn2O5單晶之磁矩與介電係數量測結果 [13]。
圖9. TbMn2O5晶體中之交換積分路徑示意圖 。
圖10. TbMn2O5晶體中之基態磁矩結構。
圖11. TbMn2O5晶體中磁矩結構與電極化示意圖。
在多鐵材料的應用面上,J. Wang[9]利用雷射蒸鍍法(PLD)將BiFeO3成長為薄膜,其自發鐵電極化強度從bulk的6.1C/cm2提升了一個數量級到50~60C/cm2。而在元件的應用上,由08年的文獻[21],則是演示一種多鐵性記憶體的方式,如圖14所示。二元(binary)的資料,由鐵磁化方向儲存在藍色底鐵磁層上。其訊息可以通過測量兩個藍色鐵磁層間的穿隧電阻來讀取資料。而寫入部分,則是靠著在藍色底鐵磁層和綠色多鐵層(鐵電-反鐵磁)之間施加電壓來達成。當電壓改變了鐵電極化方向(深綠色箭頭)時,靠著多鐵性中的磁電耦合,可以用來改變綠色多鐵層的自旋方向,再藉由兩層間的異質界面鐵磁耦合,進而改變資料的磁化方向,以完成寫入的動作。而Ying-Hao Chu也在同年的文獻中[10],以BiFeO3製作多鐵層。他們使用了Co0.9Fe0.1鐵磁薄膜作為資料儲存的鐵磁層(如圖15)。藉由BiFeO3- Co0.9Fe0.1異質界面的反鐵磁-鐵磁交換耦合(如圖16),以達到利用外加電場跟BiFeO3磁電耦合來改變Co0.9Fe0.1鐵磁層的磁化方向。
圖12. 多鐵材料的讀寫功能模式[21]。
第二部分:過渡金屬二維硫族化合物鋰、鈉離子電池
近年來,許多新研發的單層或僅具有數層原子的新穎二維材料不斷的被發現。其中以201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石墨烯(Graphene)材料最具代表性。[1-6] 其中包含了石墨烯系列(Graphene family)、二維硫族化合物(2D chalcogenides)、與二維氧化物(2D oxides),如表(一)所示。[7]此類二維材料的晶體的結構特性,多具有蜂巢狀結構,如圖(一)所示。[7]依據這些材料不同的物理特性,再加以適當之堆疊,便可以產生許多新的異質接面材料。因此曼徹斯特大學的 A. K. Geim和I. V. Grigorieva,將此類材料戲稱為原子尺度的樂高積木(atomic-scale Lego)。[7]
相對於較早發展的石墨烯,二維硫族系列的化合物相關研究,在這幾年來也慢慢獲得了許多進展。R. A. Gordon等人首先針對WS2, MoS2,以及MoSe2的單層晶體結構,以X光繞射與X光吸收精細結構(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做一詳盡的研究。[8]基於晶體結構上的特徵,他們報導了此類材料的X光繞射譜圖,會缺少同時兼具h,k,l (hkl)的繞射峰,同時會形成強力非對稱的(hk0)繞射峰,如圖(二)所示。因此在以X光繞射來分析材料結構的技術上,增加了一些難度。幾個研究中,[8,10]分別以Debye formula[11]作為模擬與分析結構的方法。在D. Yang的研究中,並同時使用了拉曼光譜,作為分析結構的工具。[10]
針對二硫化鉬(MoS2, molybdenum disulphide)電性與應用的研究上,Radisavljevic等人[9]提出了單層MoS2製作場效電晶體(FET)的設計概念,如圖(三)所示。雖然此一架構如同一般的場效電晶體,但是卻深受微觀物理機制的限制。在室溫下,大塊材的MoS2載子遷移率(mobility)約為200~500 cm2V-1S-1。但是製成單層MoS2結構放到SiO2基版上時,由於聲子的散射,則載子移動速度遽降為0.1~10 cm2V-1S-1。,因此需要插入一個high-κ介電材料,如HfO2,方能使得載子遷移率回到約217 cm2V-1S-1的水準。此外此一材料的厚度也決定了邏輯電路的使用功耗。對於特定製作的MoS2,可以具有高達400 meV的能隙。[12,13]但高能隙卻也會造成載子遷移率的降低。為使FET正常運作,便必須外加高電壓。這會造成較高的待機功耗。因此如何兼顧兩者,變成為材料設計與研究的重要議題。
由於二維硫族化合物結構上的特性,使得使用X光繞射發分析材料的結構與晶向變的較為不易,因此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與X光繞射配合便變得十分重要。T. J. Wieting等人早在1971年便解出了MoS2的紅外與拉曼光譜振動模式。圖(五)為拉曼光譜與其振動模式,表(三)則為計算出之紅外、拉曼光譜活躍(active)的震盪模式對照表。此一研究,成為早期用來分析MoS2拉曼與紅外光譜的代表著作。
參考資料
[1] Nicola A. Spaldin and Manfred Fiebig Science 309, 391 (2005)
[2] N. Hur, S. Park, P. A. Sharma, J. S. Ahn, Nature 429, 392-395 (2004)
[3] W. Eerenstein, N. D. Mathur & J. F. Scott Nature 442, 759-765 (2006)
[4] Manuel Bibes & Agnès Barthélémy, Nature Materials 7, 425 - 426 (2008)
[5] Ying-Hao Chu, Lane W. Martin, Mikel B. Holcomb, Materials today 10, 10 (2007)
[6] A. M. Kadomtseva, A. K. Zvezdin, JETP LETTERS 79 11 (2004)
[7] Claude Ederer and Nicola A. Spaldin, Phys. Rev. B 71 060401(R) (2005)
[8] Sang-Wook Cheong & Maxim Mostovoy, Nature Materials 6, 13 - 20 (2007)
[9] J. Wang J. B. Neaton, H. Zheng, Science 299, 1719 (2003)
[10] Ying-Hao Chu, Lane W. Martin, Mikel B. Holcomb, Martin Gajek, Nature Materials 7, 478 - 482 (2008)
[11] Nicola A. Spaldin, S.-W. Cheong, and Ramamoorthy Ramesh, Physics Today, October 38-43 (2010)
[12] Chen Jie Wang, Guang-Can Guo, and Lixin He Phys. Rev. B 77, 134113 (2008)
[13] L. C. Chapon, G. R. Blake, M. J. Gutmann, S. Park, N. Hur, Phys. Rev. Lett. 93, 177402 (2004)
[14] L. J. Chang, Y. Sub, W. Schweika, Physica B: Condensed Matter 404, 17 (2009)
[15] G. R. Blake, L. C. Chapon, P. G. Radaelli, Phys. Rev. B 71, 214402 (2005)
[16] 張泰榕、鄭弘泰 物理雙月刊 卅一卷 五期 (2009)
[17] Jeroen van den Brink, Daniel I Khomskii J. Phys.: Condens. Matter 20 434217 (2008)
[18] Gianluca Giovannetti, Jeroen van den Brink Phys. Rev. Lett. 100, 227603 (2008)
[19] T. A.W. Beale, S. B. Wilkins, R. D. Johnson, Phys. Rev. Lett. 105, 087203 (2010)
[20] Kun Cao, Guang-Can Guo, David Vanderbilt, Phys. Rev. Lett. 103, 257201 (2009)
[21] Manuel Bibes & Agnès Barthélémy, Nature Materials 7, 425 - 426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