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琴橋的秘密

您家有不聽話的小孩嗎? 不是啦,是....

您的琴橋換沒多久就變形了嗎?

今天來講講琴橋一個比較不常被注意的細節

大家都知道琴橋有分法國橋、德國橋、義大利橋、中國橋,就拿市面上最常見的 aubert à mirecourt 來舉例好了,

AUBERT 有分四個等級,業內在說的五號(最低等級,只有兩行字 aubert made in france), 7號(一個圈圈,裡面寫aubert à mirecourt),八號8T "LUXE",8L "DE LUXE",另外還有 "SUPER LUXE" (雖然木紋很漂亮,但有時很軟,所以會拿來收藏,不會拿來用,這裡不討論)。

材料的分級主要根據木頭的年輪疏密、材料的新舊,取材的位置和方向而定,而這會影響其硬度和重量,決定琴橋的耐用度,材料越緻密,理論上等級越高。外觀比較容易看的是琴橋橫向的年輪,通常等級比較高的橋都有很密的年輪,不過,楓木是硬木,年輪的疏密對硬度的影響,不像雲杉(軟木)這麼明顯,年輪是樹木因為季節變化造成的生長速度不同而產生,所以年輪和年輪之間的木材比較軟,如果一塊雲杉面板的年輪間距很寬,材料就會偏軟,楓木背板的年輪間距跟材料軟硬沒有很直接的關係。

但是,影響材料強度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髓線(或稱髓射線 medullary ray),它是木頭維管束間的薄壁組織,負責橫向運輸,髓線都是呈放射狀從樹皮指向樹心,同樣大小的木材,擁有越長越完整的髓線,強度會越高,製琴師在選材的時候,也會從木頭的切面兩端,去看髓線的分布,有越完整的髓線,就越接近理想的徑切,反之,弦切的材料則有最短的髓線,木頭強度最差,這也是為什麼製琴師通常比較少用弦切的材料。還有琴頭的選材也是如此。

下圖就可看出右邊的琴頭料取材方向比較正確,左邊的琴頭料取材歪斜。上排的背板料沒有達到完全徑切,下排的背板則有完全徑切。

(面板沒有弦切的,背板有)

從下面的照片中,琴橋的兩側可以看到細小的髓線分布,我有用鉛筆加強了一下,如果一個琴橋從側面看髓線很完整,強度就會比較好。那麼重點來了,AUBERT 的 logo 要蓋在琴橋的哪一面呢?

習慣上,琴行或修琴師會把琴橋上印有 AUBERT 字樣的那一面,做在拉弦板那一側,然後另一面的空白烙上修琴師的姓名,但是 AUBERT 在全世界出貨量這麼大,不見得會用很嚴苛的標準,一片一片根據髓線的方向去蓋 Logo;假設一家琴行或工作室,琴橋的使用量很大,一定是每次跟上游供應商進大量,當然也包含了 logo 蓋錯面的琴橋。如果做琴橋的時候,完全不看、不考慮髓線的方向,一律把 logo 做在拉弦板那一面,就有可能做錯琴橋的正反面。


最後,完成的琴橋,朝拉弦板那一面跟面板垂直或略小於 90度,朝指板那一面,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拱型,理想的情況下有完整的髓線,或髓線要指向拉弦板的方向,而不是指向指板。

最後的最後,演奏者可以自己注意的,不管你是大中小提琴,調音的時候,琴橋會被弦帶動往琴頭方向傾,(除非你都只用下面微調調啦,但很難),只是移動程度的多寡,有時候非常細微而難以察覺,所以,拉琴一段時間,幾天或幾個禮拜,盡量自己檢查一下琴橋有沒有往前傾,如果發現,其實可以自己先試著把琴橋扳回來,比較安全的作法是坐著然後把琴放大腿上,兩隻手一左一右握住琴橋,慢慢把橋扶正,這樣更能夠常保琴橋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