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行為障礙在特殊教育
他/她是學生,不是病人、犯人
很多人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情緒暴衝或是暴力行為,最近在校園都被標籤為情緒障礙,事實上特殊教育法的情緒行為障礙並不一定會包括創傷症候群。
創傷症候群(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主要是受過重大壓力或創傷,導致反覆出現創傷情境、過度警覺、逃避或麻木、與過去經驗引起的創傷回憶而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童年的創傷事件的即使處理經常被忽略,而導致成長歷程反覆出現類似經驗的情緒行為反應,被當作異常行為或情緒處理,不管是短期諮商或管教,都像頭痛醫頭的表面處理,忽略情緒行為背後的問題。
所以,當有人莫名奇妙的發怒,或是比一般人更脆弱,像玻璃心和隨時的地雷,讓人不小心踩雷。
可能是創傷症候群後遺症,跟一般的躁鬱不同的事情,是它有事先的trigger,這個Trigger跟它的創傷刺激物有關。
很多大人(家長、老師或大人)常不小心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讓人受傷,傷的多重,不是由行為者決定,而是由當事人主觀的認定。這個傷痕不斷重複在當事人腦中播放,好像臭老鼠的味道ㄧ按到扭就自動倒帶播出。
由於世代對於人權、管教的觀念差異很大,我們的社會難免充滿著童年創傷的大人。很多自殺、互相侵犯、霸凌或難以理解的問題,可能背後有創傷陰影。
佛說,怨如死老鼠,記著那個怨就像一直帶著這隻臭的死老鼠,放下和解才能解救自己。
最近國內有諮商師留珮瑄在推廣創傷知情與復原的工作坊,到校園去提醒老師,面對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不要僅有處罰或禁止,多一點了解,如果有兒童創傷的知識,允許或協助學生的脫序,有人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新策略因應這個經驗。可以幫助這些PTSD的人脫離創傷的枷鎖。
有一本書"你發生過甚麼事",由歐普拉和美國一位精神科醫師合著,康學慧翻譯,悅知文化出版的書,書內分享一些創傷案例和神經科學的證據。值得大家閱讀。
#放下真的不容易,不要輕易傷人
洪儷瑜(2019) 釐清迷思概念 運用專業保障情障生的受教權。國語日報, 4月26日。
洪儷瑜(2019)認識情緒行為障礙 提供適當支持 降低情緒障礙成因。國語日報,8月 16日。
洪儷瑜(2019)情緒行為障礙適性發展,特教醫療不可少。國語日報, 11月1日。
洪儷瑜(2020)學生情緒爆走怎麼辦。國語日報,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