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綱要

08 / 25 Wed.

大木 康
OKI Yasushi


08 / 25 10:00-12:00 日本時間 11:00-13:00
大木 康圖書的形態和讀書法——從卷子到冊子

中國圖書史上有兩個很重要的轉機。一是紙的發明;一是印刷術的發明。從圖書的形態來看,中國的圖書由竹木簡到卷子,再由卷子發展成冊子。冊子中也有由蝴蝶裝到線裝的發展軌跡。本報告首先簡單回顧中國圖書形態的歷史,之後探討由卷子到冊子的發展,以及其所帶給圖書和讀書法的影響。此外,還將探討其背後的社會與文化上的轉變,並兼論冊子體由蝴蝶裝到線裝的變化及原因。

舉例來說,北宋司馬光有云:「學者讀書,少能自第一卷讀至卷末,往往或從中或從末隨意讀起,又多不能終篇」(張耒《明道雜志》)。本報告想討論這句話在中國圖書史上的意義和定位。

雷之波
Zeb Raft

08 / 25 13:30-15:30
雷之波抄寫《文選》:解讀寫本中的「痕跡」

文學研究與寫本研究之間的關係難以簡單論述。一方面,對印刷術尚未普遍時期的中國文學進行研究,其材料最初必然是寫本。正是基於對此點的認識,「寫本文化」已成為中古文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範疇。然而另一方面,文學研究與寫本研究的關係亦不必然如此密切。例如說,對大部分的研究對象來說,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文本限於刻本文獻,其寫本形態早已無蹤可循,不易納入我們的研究範圍。而就算有寫本倖存,寫本的文獻性研究與作品的文學性研究畢竟不同,兩種路徑應該怎麼連結,仍然是頗為現實的問題。當我們研究來自所謂寫本文化的文學作品時,到底可以從作品的寫本遺傳或是從作品留在寫卷上的痕跡得出哪些訊息?本節課程以《文選》寫卷為討論中心,講者分享些許想法,與研習營參與者共同探索。

石守謙
SHIH Shou-Chien

08 / 25 15:40-17:40
石守謙宋元時期雕版印刷中的圖像傳播

宋元時期雕版印刷之盛行,不僅有書籍知識的流通,其中所帶動的圖像傳播也值得注意。本講將以《鳳墅帖》與《梅花喜神譜》兩份宋版文獻資料為例,談談其與圖像傳播相關的議題。

《鳳墅帖》是南宋曾宏父於嘉熙、淳祐年間刻成,集宋人書蹟上石,上自帝王、名臣,乃至文士、學者等,從制稿、詩詞到信札,全帙原有四十四卷,現有上海圖書館殘本十二卷。匯集書蹟刻帖,以宋太宗令刻《淳化閣帖》為風氣之先,後有宋徽宗《大觀帖》承繼,而《鳳墅帖》雖為⺠間私家刻帖,但強調為親見墨蹟又搜羅兩宋名人信札,與二王書帖相較的功能又出時代新意。

而《梅花喜神譜》初刻於嘉熙二年 (1238),為酷愛梅花的宋伯仁創作刻印,共有一百幅型態各異的木刻畫梅,各又隨圖配有五言詩。此一梅花譜與曾宏父搜羅書蹟帖的時間相近,值得放在同一時空脈絡中檢視其中究竟傳遞著什麼樣的圖像知識,探查其中的製作意圖。

08 / 26 Thu.

林桂如
LIN Kuei-Ju


08 / 26 09:40-11:40
林桂如千年古籍世界:版本知識概

古籍版本所論面向許多,版本分析更是各種學問探究之基礎。本課程將以台北故宮所藏書籍為中心(參見所附故宮書單),首論書籍形式:寫本、刻本、活字、套印,以及裝幀(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並以晚明江南出版興起、讀者群變化、刻書家與藏書家、乾隆朝刻書事業、「版」本之板木等主題形式進行講述。所論涵蓋書籍形式與內容、印刷道具與機構,以至知識傳播、出版經濟效益所呈現之社會文化諸多特徵。最後會針對講述內容與學員所預習之葉德輝《書林清話》部分(卷七「明毛晉汲古閣刻書」、卷八「宋、明、日本、朝鮮活字版」),進行小組討論。

秦曼儀
CHIN Man-Yi


08 / 26 13:00-15:00
秦曼儀沙龍談話與啟蒙思想之間的歷史與研究:法國書籍史與書寫文化史

課程將透過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歐美史家發展的書籍史研究方法和理論反思,為學員們講解和討論書籍的世界、書籍所在的世界、跨界間發生的事情以及關聯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意涵.書籍史探究書的文本內容與物理樣貌,涉及作者寫作端、編輯印製和出版銷售等傳播端、閱眾讀者接受端,乃至前述整體相關活動和經驗相互作用的人文環境.為了能夠與學員們深入淺出解析如此有層面性、又彼此一體互動的書籍史,本課程是以17和18世紀的近代早期法國社會為時空座標,透過當時貴族沙龍社交的談話藝術和哲人致力的啟蒙思想之間相遇的歷史情境來切入討論,俾使學員掌握書籍史研究和理論精要並加深各位對於歐洲社會文化史的歷史認識。

研究淬煉的方法和理論有其採用之文獻史料的肌理脈絡,而近代早期法國社會信息流通豐富多樣的媒介促使史家從印刷書籍的單一視角擴及口語與書寫文化.從史學史敘事來看,象徵文化品味的沙龍談話和代表知識理性的啟蒙思想是在19世紀的史家筆下成為體現法蘭西民族和文明精神的「甜美與光亮」.然而,稍縱即逝的談話時光、談吐的風采、話語的機智是如何傳世?課程將以這個歷史事實真相探查工作所需的史料證據的問題出發,帶領學員們進入法國書籍與書寫文化史的知識領域。

劉瓊云
LIU Chiung-Yun


08 / 26 15:10-17:10
劉瓊云史書、類書與小說——議論空間與實用知識場域的形成

書籍史視野能為明清小說研究開拓哪些不同可能?是這堂課希望與學員們一同思考的問題。早期中國文學史依「經典」概念而建立:藝術成就、美感經驗、哲思深度為評價作品的重要指標。類似的情況也反映在傳統書學的研究取向,如周欣平為《家園與天下》所撰序文所言:傳統書學注重版本優劣、名家題跋、傳藏歷史和源流考據,甄別書籍優劣,貶抑「平庸低劣」之作。文學史書寫本是一種建構,分析經典何以為經典,探討經典標準的流變,皆乃至關重要之課題,也已累積豐碩成果。

在此,我們想將視線暫時轉向晚明「不入流」的書籍世界中,重新思考「平庸」之作在明清文學文化史中可能的意義。這類通俗性書籍單獨而言或許無足可觀,但若將之放回原初生產場域,自書籍網絡、知識流通、閱讀與感知樣態變化的角度觀察,則能透顯諸多訊息以供進一步理解晚明通俗小說的寫作與閱讀。以明初開國敘事為例,我們將探討萬曆年間三台館《新刻皇明開運武功名世英烈傳》與「通鑑類」史書間的關係,小說的編寫原則,以及其形制、排版如何協助讀者吸收「國史」訊息;再檢視崇禎年間周清源《西湖二集》如何重製劉基 (1311-1375)、朱亮祖 (?-1380) 故事,將小說寫作設定為傳播經世議論和實用知識的文本空間。由此一同再思:晚明小說如何寫、為何寫、如何讀、怎麼用等問題。

08 / 27 Fri.

周成蔭
CHOW Eileen Chengyin


08 / 27 09:40-11:40 美國北卡時間 08 / 26 21:40-23:40
周成蔭機械複製時代的「連載」:從章回到網劇Serial Fiction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Method, Technology, Pleasure from zhanghui xiaoshuo to web dramas.


連玲玲
LIEN Ling-Ling


08 / 27 13:00-15:00
連玲玲晚清民初報刊研究:文本與文本之外

1833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創辦《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為中國境內第一份中文期刊,開啟知識傳播的新紀元。報刊不但是獲取知識的管道,閱讀報刊更成為讀書人日常生活的新習慣。清末以降大量出現各種類型的報刊,更提供我們觀察時代脈動的重要材料。然而聰明的讀者都知道,我們無法按照字面去解讀報刊訊息;事實上,近年來學者開始思考報刊的研究方法:季家珍 (Joan Judge) 提出「垂直」、「水平」、「情境」式的文本解讀;瓦格納 (Rudolf Wagner) 則主張應該用全球視角來讀地方報紙。此外,視覺文化研究更提醒我們,出現在報刊上大量的非文字表述(圖畫、照片、排版、印刷等)同樣揭示重要的文化現象。這些理論概念與研究方法為報刊研究開啟新的視野,也豐富了我們對晚清民國社會的認識。本課程將探討報刊研究的新趨勢,並從史料閱讀與討論中思考這些理論概念和研究方法的適切性。

劉正忠
LIU Cheng-Chung


08 / 27 15:10-17:10
劉正忠現代詩集的故事:物質性與數位化

中文白話新詩集的誕生距今雖僅一百年,但已發展出豐富的樣態,而有一套關涉歷史與美學的「詩集學」可說。首先,在書的命名、分輯與編排上,新詩集推翻了行之千年的舊慣,展現了在西潮洗禮之後的嶄新的詩學觀念與創作方法。其次,「報刊時代」的詩歌發表流程大異於從前,手稿、報刊發表版、結集初版與修訂版之間的對勘,有時既涉及詩藝發展,亦別有故事可說。此外,在裝幀設計上,現代詩集亦承載了新時代的美術觀念,活潑多樣,使其自身成了可以品味玩賞的藝術品。

試著梳理台灣的現代詩集的發展軌迹,重視原始版本及其時空因素,將有助於從文學史料學的角度來補正現有詩史研究的缺失。日治時期的詩集較少,但兼有中文與日文,已預示了一種跨文化性格。戰後初期,標舉前衛的現代詩運用繁密地吸收西方詩學觀念,又與當時新興的美術運動相結合,生產出不少珍本。就出版管道而言,大致可以看到由「詩社時代」向「書店時代」轉移的軌跡;商品化的傾向雖逐步增強,詩集在書界的非主流性格仍使它具有獨特的珍藏價值。

現代詩集的數位化大約始於世紀之交,若干罕見難得的早期詩集通過虛擬而現形,解消了其傳奇性。然而詩集自有若干質素,抵抗影印機與掃瞄器,在數位時代維持紙本的肉身與靈光。綜合看來,詩集由誕生而繁盛,歷經衝擊而轉化,有整體的處境,也有個別的身世。處於複製技術日益進步的當代,它仍保有濃厚的詩性,以獨特的身姿護衛了書籍的形式。

CONTACT US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古典文學研究室近現代文學研究室
115201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Uni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Unit

TEL +886(2)2789-5757/5725
FAX
+886(2)2789-5799
Email cclit@gate.sinica.edu.tw
Email mclrunit@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