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舞獅是中華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民俗表演,常見於新年、廟會、開幕典禮等喜慶場合,具有祈求吉祥、驅邪避兇、增添喜氣的意義。
源於古代祭祀儀式,最初與祈雨、求豐收有關。
隨時間演變,成為節慶與娛樂活動的重要表演。
龍為中華文化中吉祥、權力與風調雨順的象徵。
舞龍代表活力、力量與國泰民安。
由多位表演者(通常8~10人以上)協同操控龍身。
龍骨多用竹子或鋁合金製成,外覆彩布或絹布。
常見動作:翻騰、穿花、遊走、追珠、盤旋等。
搭配鑼鼓音樂模擬龍騰雲霧中的動態。
起源於模仿獅子的表演,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
因佛教傳入華人地區而逐漸流行。
獅子是勇猛與威嚴的象徵。
舞獅寓意辟邪、招財、鎮宅、納福。
分為兩種風格:
北獅:寫實風格,動作帶武術特技。
南獅(廣東獅):注重表情與節奏感,常見於華人社區。
兩人一組: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
常見動作:探路、翻滾、跳躍、舔毛、搔癢等。
獅子「吃掉」掛著的青菜與紅包,再「吐出」象徵好運。
意涵:生財有道、財源滾滾、遍地黃金。
開始前以硃砂為獅子「點睛」,賦予其生命與靈氣。
農曆新年、婚禮、廟會、開業儀式等。
吸引人潮、增添喜氣,帶動買氣。
已發展為專業比賽,結合武術、藝術與協調性。
華人移居世界各地,舞龍舞獅成為文化代表之一,常見於國際節慶、文化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