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
林琬珊。從大法庭制度談判決先例拘束原則:以刑事實體法領域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TSSCI),已接受刊登(刊期未定)。
林琬珊(2025年09月)。致胎兒死傷案件之刑法歸責問題探討。台灣法律人,第44期,3-19頁。(經雙向匿名審查)
林琬珊(2025年07月)。違法吸收資金罪之合憲限定解釋——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706號刑事判決(下)。當代法律,第43期,100-108頁。(有審查機制)
林琬珊(2025年06月)。違法吸收資金罪之合憲限定解釋——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706號刑事判決(上)。當代法律,第42期,100-112頁。(有審查機制)
林琬珊(2025年04月)。初探個案犯罪情節最嚴重。月旦律評,第37期,39-46頁。
林琬珊(2025年01月)。攝錄、散布性影像行為之刑法規制。臺大法學論叢(TSSCI),第54卷第1期,237-309頁。
林琬珊(2023年12月)。刑法規制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之若干問題及其解釋策略。法官協會雜誌,第25卷,47-68頁。(有審查機制)
林琬珊(2023年10月)。被害人素因、拒絕醫療與客觀歸屬——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2549 號刑事判決評析。月旦實務選評,第3卷第10期,111-124 頁。
林琬珊(2023年06月)。跟蹤騷擾防制法職權聲請保護令之再確認。台灣法律人,第24期,89-106 頁。(經雙向匿名審查)
林琬珊(2023年02月)。「性影像」與隱私之刑法保護——新修刑法「性影像」規定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333期,40-58頁。
林琬珊(2022年05月)。跟蹤騷擾防制法評析——過與不及的矛盾衝突。台灣法律人,第11期,140-169頁。(經雙向匿名審查)
林琬珊(2022年01月)。銀行法違法吸收資金罪之理論與實務。月旦法學教室,第231期, 40-66頁。
林琬珊(2020年04月)。兒童虐待案件中的不作為犯-以不作為犯參與作為正犯之案件類型為討論對象。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4期,155-200頁。(經雙向匿名審查)
林琬珊(2019年09月)。持有概念與持有毒品罪──從最高法院104年度臺非字第199號判決談起。政大法學評論(TSSCI),第158期,161-228頁。
林琬珊(2018年11月)。初探家庭與親密關係暴力之法律規制:以臺日民事保護令及其罰則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TSSCI),第47卷特刊,1565-1640頁。
林琬珊(2018年06月)。妨害名譽罪與負面標籤。月旦刑事法評論,第9期,63-78頁。(經雙向匿名審查)
林琬珊(2017年06月)。日本纏擾行為規制法之背景及其立法。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52-88頁。(經雙向匿名審查)
林琬珊(2016年11月)。強制罪強暴脅迫行為的判斷要素ーー評析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43號刑事判決。法令月刊,第67卷第11期,56-79頁。(經雙向匿名審查)
專書
林琬珊. 刑法における結果回避可能性 (初版) (ISBN: 978-4-535-52554-2). Tokyo, JAPAN: 日本評論社. Mar, 2021.
專書論文
林琬珊(2021年12月)。銀行法第125條違法吸收資金罪之行為態樣與保護法益──兼論利得金額與加重處罰之法律性質。經濟刑法的在地實踐(ISBN:9789865261566)。Taipei, TAIWAN:新學林。(經雙向匿名審查)
林琬珊(2020年06月)。主權權力與赤裸裸的生──熟年李茂生思考的新素材及其思想的轉回。主體、理性與人權的彼岸:李茂生教授六秩晉五祝壽論文集,頁93-118。Taipei, TAIWAN:新學林。
研討會論文
林琬珊(2025年05月)。寶寶,你還好嗎?——胎兒性致死傷案件之問題探討。墮胎罪的立法展望。國立臺灣大學刑事法中心,台北。
林琬珊(2025年05月)。從刑事政策的觀點來談跟蹤騷擾之行為規制與加害者處遇。關於跟蹤騷擾行為規制的台日比較與研討。政大刑事法中心,台北。
林琬珊(2024年10月)。被害人施用毒品死亡的刑責歸屬問題。第十二屆兩岸刑事法制學術研討會:當代重要刑法問題-毒品與AI犯罪,台北。
林琬珊(2024年10月)。違法吸收資金罪之合憲限定解釋——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706號刑事判決。2024年台灣刑事法學會秋季裁判研究會,台北。
林琬珊(2022年10月)。跟蹤騷擾防制法之保護令制度——職權聲請保護令之再確認。跟蹤騷擾防制法元年研討會,臺北。
林琬珊(2020年08月)。利得金額與加重處罰的法律性質——從銀行法第125條違法吸金罪之行為態樣與保護法益談起。高大刑事法學講座系列(16)─經濟刑法的在地實踐。
林琬珊(2019年11月)。過失犯的實行行為——一個從結果無價值出發的嘗試。海峽兩岸暨第13屆內地中青年刑法學者高級論壇,中國西安。
林琬珊(2019年06月)。主權權力與赤裸裸的生:熟年李茂生思考的新素材及其思想的轉回。李茂生教授思想集成研討會。
林琬珊(2019年06月)。媽媽,你為什麼不救我?――兒童虐待案件中的不作為犯。婦女與兒童之安全與保護研討會。
林琬珊(2019年03月)。淺談校園性平案件之爭議問題。第三屆公法學與刑事法學之交錯學術研討會・校園性平案件的爭議與責任。
林琬珊(2017年05月)。醫療事故中的因果關係與注意義務判斷。臺北醫法論壇(XVII)-臺北榮民總醫院醫療糾紛案例學術研討會系列。
林琬珊(2017年05月)。日本跟蹤狂行為規制之背景與立法。『騷擾』與『跟蹤』之防制――法律與政策,台北。
林琬珊(2017年04月)。從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來看裁判員制度的誕生。司法改革系列學術研討會(四)刑事司法制度革新研討會。
林琬珊(2016年11月)。洗錢罪的保護法益與行為態樣。兩岸四地刑事法論壇・金融犯罪與刑事規制學術研討會。
林琬珊(2015年11月)。刑法上的結果迴避可能性――以日本法院判決分析為中心。刑事法學青年論壇。
譯作及其他
武内謙治、本庄武著,洪維德、黃士軒、林琬珊、洪士軒譯(2024年)。刑事政策學,台北:新學林。
大野達司、吉永圭、森元拓著,謝煜偉、陳宛妤、陳明楷、林琬珊、魏培軒譯(2019年10月)。近代日本法思想史入門,台北:商周。
林琬珊(譯著)(2018年05月)。日本因果關係論的現狀──從相當因果關係說到危險現實化說。月旦法學雜誌,第276期,頁221-233。
研究計畫
「日本における事故の刑事責任についての考察:台湾への示唆」
2016年度公益財団法人住友財団「アジア諸国における日本関連研究助成」(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
「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之研究」
科技部106年度專題研究計劃(新進人員研究計畫)・計劃編號:106-2410-H-030-002-(2017年5月1日-2018年4月30日)
「保證人地位與作為義務之關係及其根據」
科技部106年度專題研究計劃(新進人員研究計畫)・計劃編號:107-2410-H-030-045-(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
「重新省思性自主權之保護與性犯罪之歸責基礎與規範結構」
科技部108年度專題研究計劃(新進人員研究計畫)・計劃編號:108-2410-H-030-056-MY2(2019年8月1日-2021年7月31日)
「重訪刑法上行為與結果之客觀歸屬—以相當因果關係理論為參考素材」
科技部111年度專題研究計劃(一般研究計畫)・計劃編號:111-2410-H-194-106-MY2(2022年8月1日-2024年7月31日)
「跟蹤騷擾防制法施行成效檢討與分析」
內政部警政署111年委託研究計劃,協同主持人(2022年12月-2023年9月)
「社會變遷中的遺棄罪及其解釋策略——以保護法益與罪質為檢討核心」
科技部113年度專題研究計劃(一般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13-2410-H-194-094-(2024年8月1日-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