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事蹟及重要貢獻

教育學術研究或實務工作獎勵情形:

對教育學術研究或實務工作重要貢獻 :

  • 教育財政公平的探討(1991年):將教育公平衡量的方法論帶入國內,並以國內二十一地方政府八O年代數據測量之。
  • 教育的所得重分配效果(1993年):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各類學生受益與負擔情形,作為政府補助私立高中職的政策依據。
  • 高級中等教育學生學雜費政策(1993年):制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差距公式,並獲教育廳採用多年。
  • 教育補助公式:將美國的school finance formula轉化成為國內數據可以使用的公式(1984)年,1987年更進一步將特殊學生等調整理念帶入公式,使具有垂直公平的補償效果。
  • 教育券觀念的引進:引進美國Friedman於教育財政學所提倡的教育券觀念,並以高級中等教育為例探討其可行性(1986 年),隨後教育券即被引用於幼兒教育之補助方式上。
  • 教育優先區政策評估(1987年):首度於教育政策研究上使用層級分析法(AHP)評估其績效。
  •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的立法過程(1999年):於1997年憲法一六四條教科文保障條款凍結之後,積極參與教育經費保障之立法。並起草官方版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草案)。
  • 國民教育經費網路調查(2001年):配合教育經費立法之後,教育經費計算基準之探討,首度進行全國國中小學校教育資源總體檢,並以Access資料庫進行全面網路普查,從中發現網路調查的方法在教育研究上的優勢與缺點。
  • 制訂教育經費基本需求之計算公式(2002年):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實施之後,學校教育經費基本需求的計算,尤其是各地方政府之間如何弭平落差,就必須制定一套公式。教育經費基本需求使用Excel試算表的方式,將二十五個地方政府教育經費一併計算。
  • 進行學校人力資源配置模式之研究(2004年):針對現行國民中小學教師合理授課節數與員額編制之爭議,進行模擬試算與實證研究,並由其中提 出學校人力配置的幾種可行模式。
  • 建立國民教育學生成本計算模式(2005年):將教育成本分成「公成本」與「私成本」,旗下各包含若干變項的計算模式。必且在網路上建置教育成本資料庫供相關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