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規劃

一、以理論基礎為依據

(一)混成課程(blended course)

一般指的是大約三成以上(>30%)但又不超過八成(<80%)的課程內容在網路上進行。強調如何將虛擬與真實的兩種學習課程緊密融合於教學設計中。利用這兩種學習環境的長處,強化學生整體學習的參與感(engagement)與學生學習的成效(learning outcomes)。

混成學習不只是把部分的課程、講義或是內容,錄影放在網路上,讓學生觀看、寫作業、參加考試就算了。混成學習需要教師重新設計原有的課程,運用網路幫助學生接收新知、練習、與同學討論。課堂內則注重運用新知解決問題,幫學生整理、歸納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

(二)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科技接受模式以認知有用和認知易用為獨立變數,使用者態度、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為相依變數。主張認知有用性與易用性會影響使用科技的態度,進而影響具體的行為表現,也主張人對資訊科技的使用受其行為意圖所影響。

(三)情境教學法 (Situational Language Method)

教學法盛行於1830年至1970年間,由英國學者Palmer及Hornby提出,其主張學生應將所學的外語之意義與情境鏈結,強調語言與真實情境間關係。情境教學法重視課程設計及循序漸進的教學歷程,並著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培養,更加入情境和語言意義的連結,藉由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境塑造,使學生能自然而的學會將語言使用在適當時機。

二、以十二年國教理念為核心

(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要點,將研發「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及「補救教學」之教學策略,作為教師專業成長之支持體系。

(二)結合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讓教師專業自主精神充分發揮,設計適性的領域有效教學活動,活化教學技巧,透過多元的評量活動,診斷出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問題所在,並由原班級老師提供初級介入補救,提供適性多元補救教學教材。

(三)「補救教學」為落實十二年國教重要的一環。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即強調「建立教學支持系統,提高教學品質」、「鞏固學生基本學力,確保學習品質」及「強化行政管考功能,督導執行效能」等目標。

三、以三層次補救教學為支柱

(一)「第一層級補救教學」乃是以全班生為著眼點老師主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習表現提供適時協助與輔導。

(二)「第二層級補救教學」鎖定學習狀況較為不佳者,主要以小團體方式在課後進行密集介入。

(三)「第三層級補救教學」則趨近於特殊育資源班的作法,主要針對嚴重習落後學生提供個別化協助。(採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洪儷瑜教授)


四、以均一教育平台為工具

(一)以運用均一教育平台融入英語科補救教學,該平台提供了許多資源供學生自學及練習,再加上學生與老師的權限控管,使老師可以立即且不侷限於空間,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所遇到的問題,利用教學平台具有「可重複性」、「個別化」與「適性化」的特質,提供學生在補救教學上另一種學習方式。

(二)以老師診斷教學後學生學習輔助資源,再搭配學生學習檢測的結果彙整,均一不僅提供客製化補救教學為核心概念的學習輔助策略,並能提供完整的學習監控與系統的課程地圖規劃功能。

(三)「均一教育平台」提供符合學習歷程的短篇教學影片及數位化互動式習題。每一道習題都有即時追蹤作答記錄的功能,當學生自學線上教材時,老師可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成為幫助學生解惑、引導討論與實作找到答案的輔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