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同志生育研究,我亦關注第三方生殖中涉及的性/別議題。此研究計畫探究臺灣年輕女性在國內及海外捐卵的身體經驗與健康風險。依《人工生殖法》規範,臺灣禁止商業捐卵,避免造成人體生殖細胞的買賣與商品化,且規範捐贈次數以單次活產為限。然而,在臺捐卵可獲得的「營養金」,相較於其他非商業捐卵國家卻相對偏高,如:英國的補償金約為台幣四萬元,臺灣為九萬九千元。此現象反映出臺灣非商業捐卵制度的雙重矛盾。一方面,法律禁止商業化的議價與對價關係。另一方面,高額的營養金成為女性選擇捐卵的經濟誘因。綜觀國際,第三方配子經濟在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之下蓬勃發展,捐卵已成為跨國生殖產業中獲利可觀的一環,並促使生殖機構的業者與仲介積極招募跨國捐贈者。捐卵者多為處於經濟弱勢地位的年輕女性,其高品質的卵子被視為可被動員的「生物資本」且具有高度市場價值。比起在臺捐卵,跨國捐卵可獲取更高的經濟報酬、且無次數限制,吸引部分臺灣女性前往海外捐卵。在亟需捐卵者的情境下,往往衍生知情告知不足之疑慮,如:促排卵的荷爾蒙刺激針劑與取卵手術的潛在健康風險。
本研究在執行上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我透過分析捐卵的論述建構,探究捐卵者、診所與仲介如何在利他倫理框架與市場化機制之間協商其意義建構與身體實踐。第一階段的資料蒐集為2018年至2025年間網路論壇DCard上共計362則由使用者張貼的文章,以及40間國內生殖診所、6家跨國卵子仲介機構的網站。分析的主題包括:理想捐卵者形象、捐卵資格條件、捐卵醫療程序、捐卵補償機制,以及健康風險之揭露充足與否。
研究發現,在國內或跨國的卵子捐贈的脈絡中,商品化與去商品化皆呈現共同生成的複雜動態關係。在臺灣,生殖診所以利他主義的論述招募捐卵者。捐卵者傾向將自身行動視為一種「用愛傳遞希望,幫助有需要的家庭」的關懷實踐,而非勞動形式的有酬工作。跨國捐卵則更直接地與資本主義邏輯扣連,在仲介網站與捐贈者自述中轉化為可被計酬、容許議價空間的生殖勞動,並結合旅遊經驗與自我實現的「打工度假」敘事。因亞裔卵子供需不均等,卵子商品化的過程更再現了特定的種族想像。對於捐卵者而言,利他修辭與金錢動機並非彼此排斥,而是形成論述與實踐上可被策略性協商的雙重邏輯,以建構一套可被社會接受的敘事框架,藉此消解「販售身體」、「不自愛」的潛在污名,並賦予捐卵在情感與道德上的正當性。綜言之,在商品化與去商品化的張力之中,道德經濟與資本主義邏輯共同形塑捐卵的意義與價值。這兩種看似矛盾的運作模式,透過法律制度、道德論述、市場需求的動態協商,使年輕、高學歷、特定族裔的女性身體成為「可被動員的生物性資源」(bioavailability),並在利他主義與勞動工作的雙重敘事框架下隱蔽了捐卵健康風險告知不足的問題。最後,奠基於研究發現,建議生殖機構招募捐卵者應實施更完善的健康風險揭露機制,並推動跨國層級的規約,以降低跨境卵子捐贈過程中潛藏的法律與健康風險。
第二階段的研究期程,預計將分別針對捐卵者、醫事人員、仲介進行深度訪談。進一步追隨捐卵者的生命經驗,探究捐卵的多重風險、身體化生育勞動的意義賦予、商品化身體所衍生的潛在污名與形象管理。並嘗試勾勒在地醫療體系和跨國生殖產業如何以醫療專業和利他論述策動年輕女性提供「可被動員的生物性資源」,並透過倫理構框來形塑同時符合資本主義邏輯且依循社會期待的道德商品。我進一步探詢,在跨國卵子流動的生殖地景中,性/別、種族、階級的交織如何再次性別化、種族化這些跨越地域的「道德商品」?
研究成果:
Jung Chen. (accepted) ‘Spreading love’ or ‘working holiday’? The narrative of altruistic rhetorics, financial motivations, and risks in domestic and transnational Taiwanese egg dona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