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律蓉|張馨尹|陳沛辰|戴渝蓁
地景保育
▌悲情城市·金瓜石山城
與過去同學的論述不同,我們組別認為金瓜石在地景保育這一塊仍是很豐富的,能夠保留的都已被保留,有些尚未正式開放的地區,就單純的地景而言是被保存的。
民國76年台金倒閉後,原有資產轉移到台電、台糖,也因此台電掌握了金瓜石許多重要遺址的產權。
過去組別批判台電未有積極作為,但我認為企業與當地居民已做了最折衷的「贖罪券」,至少在十三層遺址與神社可以看出有努力在保存過去金瓜石獨有的歷史脈絡。
針對環境污染的部分,我想特別提到,金波大哥說的:「自然會以自身自然的方式解決」(陰陽海、黃金瀑布的例子)。確實環境污染無法在一夕之間被解決,但或許適當的遊說或是合理的偷機取巧反而會是另一個解套。我們並不贊同先前針對相關議題同學所提出開放遺址的觀點,原因是土壤、空氣的重金屬污染可能影響遺址園區開放後員工的身心健康(莫忘在這土地曾經發生過的事件)。因此,我們認為以現狀方式進行園區維護,點燈形式維持廠區原樣且廠區不對外開放,是目前最折衷的方式。
參與式博物館
參與式博物館(participatory museum)是一種以觀眾參與為核心的博物館體驗,鼓勵觀眾積極參與展覽、互動和創作。參與式博物館強調「互動性」,觀眾可以參與創作藝術品、參加工作坊等「創意性」活動,並吸引不同年齡、背景和興趣的觀眾,提供「多元性」的體驗和內容(陳怡君,2016)。近年來,博物館更加積極地促進社區參與,與社區合作,邀請觀眾參與社區項目和展示,例如社區藝術展覽、社區歷史收集等。
過去,博物館多是「以物為主」,參與式博物館則是將概念昇華為「以人為主」,如何將人民、在地的利害關係人所在地域的文化資產以最佳方式詮釋出來、呈現出來,才是工作的要點(林佳靜,2012)。博物館營運的基礎應是符合社區人民的需要、觀眾的需要及互動的需要。這就是所謂以人(觀眾、社區人民)為主的營運方式(張譽騰,2004)。
這樣的架構也在不同特色區域的博物館逐步實踐中。除了由博物館實務界發起的運動外,學界也開始反思博物館的角色與定位,引領博物館社群從各個面向批判並省思博物館的定位、角色與功能(陳佳利,2009)。其中,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亦致力於如何擴大博物館的可接近性和社區參與,因此參與式博物館不僅作為一種生活型態的文化機構,更是強調博物館與當地社區的緊密合作,以共同創造和保存文化資源,提高在地的族群認同和促進文化傳承和復振。透過參與式博物館的方式,創造更多機會讓返鄉年輕人深化地方知識,賦予年輕人詮釋自身文化的權力(Domšić, 2021)。此外,博物館人員亦能拓展多元的夥伴關係。不僅與當地學校,也與地方博物館界的其他專家合作,共同應對新興問題,並探討以地方為本的替代營運模式(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2023)。
隱憂
以神社為例,部分居民認為重修後的樣貌漸漸失去原本在地的呈現,因此我認為若台電想試著在這樣的議題與金瓜石居民再攜手共創重構金瓜石的閒置歷史遺跡,除了遵守文資法規之外,部分的設計或是OT的方式應在地經營試做,從短期的經營標案做起,讓在地與園區有更緊密的連結。
環境教育
相較於之前大地館尚未興建時,僅有黃金館的2樓對於環境相關的知識有較深層的介紹,裡頭展示各式各樣的礦石、礦砂,逛了一圈已充分感受到金瓜石礦種的多樣性。
在111年剛啟用的大地館2樓,有一小區展示著蕨類的樣本,即便你沒有走上步道,仍可以在此看到本尊。但我覺得大地館在植物相關的環境知識上可以再更加詳細,讓遊客知道金瓜石不僅只有礦界表現傑出而已,植物界也是不遑多讓。
|大地館可再新增|
1. 早上走去地質公園的途中,金波大哥有提到其實金瓜石原本沒有森林的,看著這片綠油油的山,大哥所說出的話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原來是有人為了更方便看到礦脈,所以把這座山給燒了,還有因為煉銅的廢煙影響,使得這片土地變得貧瘠。
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發現關於大哥講述的火燒山事件紀錄沒有很多,反而查到的是前幾年的火災事件。
我覺得如果加入放火燒山的歷史、圖片以及歷年的火災事件以此作為延伸宣導山火蔓延的速度之可怕及影響。
2.青草祭,展示青草祭相關由來與流程,若允許的話也可開設期間限定體驗課程,讓民眾實際參與感受。
3.金瓜石常見的植物。除了各式蕨類外,還有木苧麻、玉山圓柏、玉山箭竹等
|與藝術季合作|
在一年一度的礦山藝術季中,可以請藝術家們使用可重複利用的材料,盡情揮灑其創意和想法並能達到永續發展。
我覺得金瓜石在環境保育上做的還不錯,第一天有看到停留在樹枝上的台灣藍鵲,金波大哥說在這裡看到台灣藍鵲就等於在中山看到猴子一樣,可想而知牠在此是如此平凡的出沒。
社區參與
地質公園的價值之一便是社區參與,這其中的關鍵因素便是「人」。從這次的導覽中,我們認識到金瓜石從日治時期開始人「來」人「往」的歷史。
在1987年金瓜石停止產礦之後,在失去在地產業發展的情況下,找不到生活立足點的礦工們在此背景下紛紛離開金瓜石。直到現在,金瓜石現存的人口,除卻當時留下來的居民外,便是基於追根、文化認同等原因返鄉的人們,年齡層普遍都偏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想要為地方的社區參與注入活水,除卻帶動現有居民外,如何鼓動那些在此成長的年輕人回鄉或者吸引其他人們深入這個場域從了解到認同,甚至深耕在地發展是金瓜石非常重要的議題。畢竟若是要發展在地的深度旅遊、地質公園的推動與營運乃至區域經濟發展,「人」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所以接下來,我們也以上面提到的三個層次,說明一下我們的想法
關於帶動現有居民
從在這兩天的觀察和資料查詢中,發現目前金瓜石很多文史敘述、展覽等多由黃金博物館作為核心代表進行,除卻帶有官方色彩外,可能也與地方居民尚沒有一個正式的代表整合組織有關。若是擔心成立代表組織,會太過複雜。建議可以定期舉辦社區會議與願景工作坊,讓居民對於文化資產保留的議題有更深刻的理解認識。由此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有助於收斂不同團體間的想法,並且同步金瓜石未來的發展方向,產出更有基礎的居民共識。
關於青年返鄉
從和大哥的聊天還有查看公車表,我們發現金瓜石其實離台北不遠。所以我們也想到若是離鄉的青年目前在北部其他鄰近城市的話,或許也可以運用斜槓的方式參與金瓜石的文化地貌保存工作。一方面可以延續金瓜石的地景與文化保存,一方面也能加深和在地社區的連結並且能夠支持生活。
捲動外來人士
比起有相關背景的在地青年,捲動外來人士所需的動能更多。藉由現有的導覽模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水金九的歷史脈絡及地景。但除此以外,數位也可以是增進外人認識這個地方的好方法,最一開始可以從經營地方粉專開始,進一步或許可以考量小範圍使用3D環景的介紹等,增加接觸管道。
最後,對於數位的運用其實可以不止於上面提及的部分,若是有技術上的操作困難,或許可以再次回歸到返鄉青年作思考。
地景旅遊
大地館二樓的展覽提供很好的論述基礎與在地具體實例,從地質環境連帶到社會文化
◆吸引遊客面
目標
首要讓遊客深刻喜歡上金瓜石,至少帶回一項從金瓜石地景而來的反思或感受(可能相當私人),會突然想起來金瓜石的美好回憶。當往後出現金瓜石無論正負面的消息時就能引起這些曾到訪遊客的注意、參與話題,使大眾也會在乎金瓜石地景的維持或改變。
主題重點
環境教育與歷史文化追尋
大背景
與九份熱鬧商業化的情形相比,金瓜石較幽靜且重視地景保護與文化傳承,因此更適合深度旅遊。這種地景與文化特色甚至與礦產類別與礦產公司經營結構有關。(金瓜石是高純金與銅礦,單一公司管理側重福利;九份是低純金與煤礦,三層工頭制可爆富。也可與侯硐方面煤礦坑比較。)
主題化導覽路線
地質與礦工工作路線、祈堂老街與常民生活路線、影迷路線、不義遺址路線(與人權館合作?)……
藝術季
雖然曾多次失敗,但仍可舉辦。藝術季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可能很大一部分如張大哥所言,是輕忽了金瓜石潮濕多雨的天氣所能帶來的作品損壞,這種輕視也許可視為一種與地景的斷裂。
邀請各藝術家進入在地匠人工作坊(或已失傳可借鏡他人類似技術),學習既有在地技術、與匠人合作,再攜帶技術經驗出來轉化成其作品
例:﹝建築工藝與設計、展覽﹞油毛氈瀝青黑屋頂的技術(防雨)、石砌駁坎技術(地形)、日本街屋格窗(歷史)等,用於改造老街待合法化老屋或遺構,一方面打造原屋外觀申請合法化,一方面內裝則開放自主設計,以及作為暫時性展覽空間(避免潮濕)。
將金瓜石原本看似不利藝術展演的地質環境轉化為特色的珍貴資源
例:〔展覽〕室外展覽以「礦石的解離與沉積」為主題與技術策略反身性地思考藝術與環境的關係(以作品的消滅與再現思索地質生態)
例:〔舞蹈、戲劇〕藝術演出可機動性考慮戶外各個場所,甚至將「多雨多坡」根本上納入技術與主題的考量
◆在地經營者永續面
雖說要凝聚在地經營者。但不用避諱一些人不習慣於跟他人有太多互動。
也許相對於「出走的世代」或(中年)「回來的世代」,有些三十代都市年輕人來到這裡經營,所喜歡的正是金瓜石這種安靜不受過多打擾的氛圍。比如張大哥提到,咖啡廳的少年人不太與在地人互動,但也經營得好,沒有破壞在地景觀,甚至也帶來一些人流。在人與人疏離的大都市及人情緊密的鄉鎮鄰里間,某些年輕人還在兩極掙扎想做出自主的決定。我認為,凝聚與疏離之間可以嘗試更多樣化的策略結盟方式。
在地導覽大哥們的導覽非常迷人!可以藉由前述開發主題化導覽行程的方式,建立常態導覽工作,吸引年輕人定期前來打工傳承經驗。
藝術季的展覽與演出須有一定比例的社區公共參與形式,且具永續性
例:〔藝術行動〕瓜山國小在學學生與瓜小資深校友間長期通信,相互提問與回答,藉以在世代、移出與移入等差異中更了解金瓜石的過去,也啟發未來
▌結論
重新思考地質公園與地方博物館的關係,以及相關政策和法規的限制下,確實會有窒礙難行的阻礙。
文化面向中,人們如何面對自己在土地的個人生命經驗、經過國家的重視與如今的遺棄、地區和當地居民民族性不同經營策略下的所產生的兩樣情(九份與金瓜石),都是值得被保留與探討的;地質面向中,金瓜石的金礦品質較高,礦石主要集中在熱液礦床中,九份的金礦品質相對較低,但同時具有豐富的煤礦資源、金瓜石和九份的地質和礦脈雖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也因此影響了它們各自的礦產資源特性和歷史發展。
但我們仍對上述的四大核心價值更是我們對地質公園的力量與期待,並且認為可行並具有可塑性,水金九確實在人文與地質擁有不亞於國外的種種條件,只是在這塊土地仍需要更多的人量,讓記憶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