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包含世上動物種類約70%以上、物種數量超過100萬種,而臺灣已知超過2萬4千餘種的昆蟲,翅翼的結構與紋理多樣性能帶出多少理性與感性的啟發?是展示這份多樣性的目的。
傳統昆蟲標本的製作與展示,以針插胸部來固定,而除了於活體停棲時雙翅外露的類群,例如蝴蝶與蛾等,一般人少有機會能窺見其他昆蟲雙翼(指前翅與後翅)開展的姿態。在陪伴孩子走入昆蟲世界時,他對於能夠觀察到潛藏於前翅下方後翅的伸展方式格外好奇,於是在標本製作上,我在大約一年多前慢慢開始累積以雙翅展開、不針插胸針的呈現方式(大學畢業約15年鮮少製作自己研究的鱗翅目以外的類群標本),製作過程相當有挑戰性,孩子也在我因應不同類群結構與尺寸差異下,用家中各種可取得的物件,依著角度來服貼固定翅身感到新奇,並從中讚嘆翅翼的多樣性。這類標本老實說不便於典藏,但在準備候選展示標本時,我想提供給觀者的氛圍是:對熟悉昆蟲者帶來新意、對不熟悉昆蟲者不會一開始就以「昆蟲標本」來看待展品。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感受。
或俯視,或平視,或仰視,對昆蟲多重的細察在超過兩米長的光桌四面八方發生,翅翼的輪廓與內涵也在實體昆蟲類活體的姿態中能被觀者或一瞬間想像牠們躍飛的當下。布展時,當第一隻展品「獨角仙」放上光桌時,我就覺得感覺是對的,而在展覽當天完全沒有意料到的是「條背土蝗」成為全場最引人注目的展品!這個百餘年前在印度曾經引起蝗災的物種,在臺灣尚沒有對牠適當的環境來增加到足以產生災害的條件,凝滯在此以後翅的粉暈對比性地給予觀者面對牠的另類感觸(點這裡看活體展翅樣貌 )。
而生物世界中,由色彩的多樣化配置所誕生的偽裝、隱蔽、警戒、擬態紋路,也因為不分類群同時的展示,而能展現生物演化異曲同工、既侷限又叛離的當下。生活中,我常跟孩子說,社會上會出現各種一般人認為不正常的行為(競爭、掠奪、欺騙、寄生),其實這些行為在自然環境中每天都在發生。
展覽的前一晚,我與兒子在光桌前對展示安排交換意見(畢竟相當多的展品是跟他借的)與最後的確認,敝中心的蔡怡陞副研究員剛好帶著兩個孩子來靜悄悄的展示大廳,蔡老師拍下了這幅寶貴的畫面,隔天也在他的FB版分享一段話,這也是為什麼僅有一天的展示,想以這樣的形式呈現的原因,特別是展覽當天看著孩子與大人們以平視視角看著展品的當下...
「這張照片提醒了為什麼我們在做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Photo credit: Jason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