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1 - 量子電腦是大家最近常聽到的用詞,但這到底是什麼?
電信所到底跟量子電腦有什麼相關,且有什麼研究機會?
當量子電腦裡的量子位元數量增加時,所需要的控制和讀取訊號的線也會越來越多,而低溫冰箱能允許的線的數量也有限。這時就會需要能在低溫操作的控制和讀取電路,讓各團隊可以在硬體上有突破,可以做出更多量子位元。
2021.10.14 - 在收不到GPS訊號的地方,該如何進行精確的定位呢? 雖然我們仍有許多的替代方案,但這些方法大多需要笨重或昂貴的器材,才能達到所需的定位精度。在這次研究中我們希望能提供更易攜帶且架構簡單的定位系統,並且參考了美國海軍在去年的報告中提出的”Mosaic Communication”的概念。也就是雖然每一個基站所測得的誤差較傳統方法大,但由於基站的造價便宜且便於移動,因此我們可以做出相當多的基站進行測量,就如同馬賽克雖然是由一塊塊色塊構成,但只要色塊數量夠多,也能讓我們看出完整的圖像。這部影片將會簡單介紹這個定位系統的原理。
2021.10.07 - 物理學家赫茲在十九世紀末透過一連串的實驗,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而我們的團隊這兩年間在台大電機系重製了赫茲當年的實驗,也希望藉由這些實驗,從科學史的角度探究赫茲實驗。我們在影片中會介紹重製實驗的意義、赫茲的實驗、我們的重置、實驗結果等。
2021.08.14 - 簡介手術機器人相關研究。"有想過未來醫術精湛、且收費非常高昂的黑傑克,其實是一台台機器手臂嗎? 或者有想過在月球受傷的太空人,可以遠程由地球上的醫師操刀治療嗎? 在自動控制組次世代手術自動化系統實驗室,我們將科幻情節裡常出現的醫療機器人,分成微創手術機器人、人機互動、嵌入式與自動化系統、與進階控制與優化等四個層面分別探討。這部影片將討論各種面向的最新趨勢。"
2021.07.24 - 小天線設計一直以來都是在天線及電波傳播領域重要的研究主題,小天線常以遠小於其操作共振頻率波長之十分之一為定義。近年來在5G、物聯網、生醫電子、穿戴式裝置等應用場域快速發展,如何兼顧效率、頻寬及增益等效能指標,又同時縮小天線尺寸,就成為了一個熱門且具挑戰性的議題。此外軍事通訊上也會使用較低頻段,作為地質探勘、潛艇通訊、長距離通訊等用途,然而因此若要設計出移動通訊裝置,尺寸會遠小於一個共振波長而造成天線輻射效率低落。天線微小化的問題改善。有鑑於過往方法在改善小天線輻射效率上皆成效十分有限,近年來學界逐漸構思轉向以機械聲波做為天線共振的激發源的新設計架構。
2021.07.22 - 人類如果可以看到可見光以外的電磁波,世界會是什麼樣貌?
在台大電波組的AAL實驗室除了天線系統設計以外,我們也探討如何用天線的輻射微波進行成像。有別於傳統的X光等醫用成像系統,微波對生物體幾乎沒有不良影響,且製造成本相當低廉。因此微波成像是個靈活且具潛力的技術。這部影片將討論微波成像的原理以及發展方向。
2021.07.21 - 應用於無人機雷達上的圓形天線陣列
2021.07.05 - 倘若基地台可以飛,那訊號會變好嗎?
在5G通訊開始商業化後,電信業者發現倘若需要達成5G通訊理論極限,所需要的基地台數量會大到難以實現,於是開始思考在空中布建基地台的可能性。業界甚至已經開始實驗了,像是 Google 的 Skybender 計劃和 SpaceX 的星鏈計劃,都已經證明了空中布建基地台的可能性。
我的研究: 空間可重組陣列天線,想利用電磁波的干涉原理,提升基地台向地面傳輸訊號的效率,用來提升通訊品質並延長天空基地台的運作時間。影片中會向大家簡單介紹陣列天線的工作原理,以及我的研究的初步規畫與方向,倘若對我的研究有興趣,請在留言區留言或是寄信給我,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