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來,東南亞國協在世界經濟中的GDP擴張佔比越來越重,讓全世界看到東協經濟體巨大的成長趨勢。因此,我國於2016年發布「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秉持著「長期深耕、多元開展、雙向互惠」的核心理念,整合各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團體的資源 ,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鏈結」四大面向著手,這項計畫為的是希望與東協、南亞與紐澳等國家,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
東南亞在地理與氣候條件上的優勢,使其在熱帶農業生產中佔有一席之地。先進國家的農企業開始進駐東南亞市場,農業更被東協各國列為重點產業,除了實施農業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更積極推動農業科技應用,以提高農民收入和生產效率。例如水資源管理、有機農業發展、科技農業生產與加工等,加速提升農業競爭力,鼓勵農產品加工和出口,以增加農民收益。
因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東南亞國家更容易受強降雨、長期乾旱等更加極端氣候災害的影響,進而對農業生產造成威脅。除了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受影響外,農藥檢出已經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加上勞動力短缺以及年輕人不願務農,造成農村勞動力不足。大部分農地被轉為工商業用地,耕作面積逐漸縮小,因此,各國政府均持續推動農業現代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價值,並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農業合作,開拓新的市場機會。在過去數十年中,東協各國的農產業因科技發展而取得長足進步,成為這些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未來,東協各國將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的含量與競爭力,以因應氣候、勞動力短缺…等挑戰,確保農業永續發展。
整合性作物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在農業管理上的重要性,就是『預防』重於『治療』的概念。東協國家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ICM方案利用微生物、天然提取物與誘導抗病的整合性產品進行作物綜合管理,或搭配慣行農法以降低農藥使用量。除可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與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也同時避免農藥殘留的問題發生。預防農業的概念與整合性作物管理方案的推行,將對包括東南亞各國在內的農業提升有很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