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東吳大學英文學系
授課時間
2010.7.5 - 7.30
授課地點
東吳大學
本屆為配合理論的學習,選用華文文本進行討論。
《色|戒》:藝術家與跨文化現代性 彭小妍 中央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
本課程由比較張愛玲的原著和電影《色|戒》為切入點:在原著之上,電影究竟添加了什麼,改寫了什麼?電影敘事和小說的敘事結構大致相同,均在說明:女間諜因何在珠寶店放走垂手可得的漢奸?但是兩者在角色塑造和傳達理念上,有相當顯著的歧異。電影的添筆和改寫,是我們理解李安透過影片想表達什麼理念的關鍵。本課程首先分析電影添加的幾個主要場景,嘗試理解電影如何把女主角塑造為「純真年代」的隱喻,進而建構與解構抗日歷史和愛國主義。
本課程關注的焦點是:在2007年透過《色|戒》重提一甲子前的抗日歷史,有何特殊意義?電影的歷史建構和解構,使兩岸三地的知識分子和一般民眾的反應,呈現強烈的分歧,可見抗日歷史與愛國主義仍然牽動兩岸的敏感神經。李安身為跨國導演的事實毋庸置疑,然而無論《色|戒》如何展現全球化下好萊塢電影的跨國運作模式,在骨子裡,它代表的是臺灣解嚴後飽受壓抑的非主流歷史觀點。在去中國化、國旗羞於飄揚的民進黨執政時代,如何能訴說我們共同的不捨:愛(中)國主義已然瓦解、純真年代不再? 唯有曾經堅信愛國主義、卻經歷信仰幻滅的人,才能徹底反省歷史建構和愛國主義本質。
儘管李安是國際主流電影社群公認的一流導演,他卻一再強調他個人生命和藝術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邊緣人意識。出身外省家庭在台灣是非主流的身分,又投身電影不務正業而不見容於尊崇儒家傳統的父親;在美國因口音不標準而無法當演員,只好改行學導演;總是玩弄、挑戰傳統電影文類的成規等等。但從另一角度而言,就因為這種深刻的邊緣人意識,也就是薩伊德所說的「邊緣狀態」(a condition of marginality),才讓藝術家有創造性轉化的可能性。
荷米.巴巴探討少數族裔如何在文化夾縫 (interstices) 中,挑戰進而衝擊主流文化。我認為與其說文化夾縫,不如說是跨文化場域 (transcultural site) 。我所說的跨文化,和 Silvia Spitta 研究拉丁美洲時所提出的跨文化概念 (transculturation) 有相通之處。在跨文化場域中,諸多傳統匯集重疊,藝術家必須發揮能動性,作出個人取捨折衷的選擇。本課程以跨文化現代性(transcultural modernity) 的概念,說明知識份子和藝術家如何在跨文化場域中從事創造性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對生存於政治文化夾縫中的台灣而言,在跨文化場欲中尋找創造性轉化的可能性,是唯一的出路。
李歐塔後現代理論與兩岸後現代論述 楊小濱 中央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
本屆研習營將著重探討當代西方理論與華語文化圈的關係,包括在地的當代理論如何因應西方理論的啟迪與挑戰的問題。在東西方跨文化語境的背景下,我們將討論西方理論在本土化過程中的失誤與經驗,從而重新探討如何可能將西方理論挪用到本土文化場域中來。這裡包含的問題也包括:當代西方的文化和歷史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與東方相呼應?由此,我們可以來嘗試回答,作為回應西方文化和歷史危機的理論在何種程度上,以及如何可能,用來回應本土文化和歷史的問題。
紀傑克視差理論與兩岸前衛藝術論述 龔卓軍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本課程將思考中國與台灣當代藝術與其「前衛性」。在理論方面,主要透過紀傑克的斜視、視差等視覺文化理論,從認識論轉換至本體論,確認文化視差與其感覺結構必須納入兩岸當代藝術的前衛理論中,做為與歐洲歷史前衛與美國新前衛藝術的區辨基礎。其次,在藝術創作方面,本課程將著重討論60年代台灣的「劇場雜誌」,並及於70年代以後的謝德慶、蔡國強、陳界仁、侯俊明、張洹等藝術家的行為、觀念與表演作品,就這些行為藝術家的「前衛性」與歐美藝術的「前衛性」進行理論與實踐上的區分。
跨文化批判的動態運作:以dispositif的概念為例 何乏筆 中央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
本課程專題對跨文化批判的探討,將由當代法國思想的重要概念展開,即是dispositif(中翻譯:裝置、佈置、部屬、形勢等)的概念。無論是傅柯、德勒茲或李歐塔等學者,都曾經討論過此概念。最近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尤其強調dispositif在傅柯思想中的關鍵意義。此外,本專題將特別注意法國哲學家和漢學家于連(François Jullien)如何透過dispositif的概念來解讀《易經》、《孫子兵法》、《老子》的經典著作,並進行中國美學的研究。如此,本課專題藉由此dispositif的概念在不同研究領域的流動,切入跨文化批判的運作。目的不僅在於透過此概念來串連當代歐洲思想與中國哲學研究,更要審視中國思想資源的當代性及批判意涵。經過這樣的準備,本專題最後試圖面對兩岸當代思想在1949年以來所發生的意識型態分裂(于連對中國思想的研究,特別著重晚明清初的王夫之;同時,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對王夫之的研究案例,對釐清兩岸思想的當代處境具有代表性)。
課程進度:
1. 傅柯的dispositif概念及翻譯問題
2. 德勒茲、阿甘本及當今學術界對dispositif概念的探討
3. 于連為何將《易經》解讀為一種dispositif?
4. Dispositif、「勢」與于連對中國思想的探討
5. 王夫之的詮釋與兩岸當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