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動盪的戰火年代,作為一名矢志不渝的青年,他懷抱著對祖國深沉的愛戀,響應了蔣委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他在陝西加入了青年軍,並隨部隊前往雲南曲靖營區,進行集訓,組編成為青年軍207師的一員。
1945年8月15日,隨著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戰爭進入了尾聲。青年軍207師被派往東北接收任務。在這時期,許多同袍復員,通常都會返校,就讀於長春青年中學。但在戰事的牽引下,跟著學校南遷,最終在浙江嘉興與當地的青年中學合併,開啟了新的學習階段。
1950年,隨著政府遷台,長輩們都踏上往台灣的旅程,通常會在馬祖與金門進行換防任務。
長達二十多年的823砲戰期間,親身經歷並見證台海局勢的劇烈變化。這段時間裡,他既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記錄者,目睹了台灣從動盪不安到逐步穩定的轉變過程。
1970年是一個關鍵年,台灣退出聯合國,蔣公的「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口號下,國防部發出「華夏貸款」,讓軍人可以買房子,以示「與台灣共存亡」的決心,華夏專開始啟動。
隨著父執輩的移防,長達八年的四處搬遷與租居生活,直至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六村的完工,依稀記得剛搬進來時,金門還有單打雙不打,沒有秀明路,上學要經過小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