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課程設計的主軸從「老師如何教」轉而關照「學生如何學」 ,從孩子的「學習」出發,著手進行課程設計,將不同的學習策略融入課堂,設計多元的課程活 動,刺激孩子「主動學習」,以老師的「對話引導」取代「被動講述」,將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讓孩子真正「學會」,進一步培養孩子面對生活情境的素養。
因此,我在課堂上進行「分組合作學習」,透過小組競賽與課堂加分機制,提 升孩子的學習動機;透過組內的同儕合作,訓練孩子互助、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 力。以「提問」、「討論」與「發表」貫串課堂,期待在孩子在知識理解之外,也 能進入更高階的認知目標,深化學習、思考激盪。
讓老師成為課堂的「教練」,老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轉為孩子學習的「引導者」 與「鞭策者」 。以「任務」的形式設計課程,備課時,安排好課堂上的每個學習任 務與進行流程;上課時,清楚說明任務,便放手讓孩子進行操作。老師扮演課堂 的教練,引導孩子思考、學習,鞭策孩子完成課堂任務。
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孩子,讓教室成為孩子的舞台,設計多元的教學活動,透 過大量提問、討論發表、即興演出等任務,提供孩子不同的表現機會,鼓勵孩子 勇於發揮創意,展現自己、分享自身想法,希望每個孩子在我的課堂上,都能有 發言、表現的機會,展現優質與自信。
將國文課的學習內容連結到孩子的生命經驗,拋開課本的桎梏,讓文本走進孩子的生活中、讓文學深入孩子的生命裡。 「知識沒有融入生命是不會有力量的」,當文本與孩子生命經驗產生共鳴,孩子便能「有感」,獲得更豐沛的學習意義。
因此,在課堂的討論、發表間,我會設計「感受性」、「思辨性」的問題,希 望讓孩子思考文本,更回扣到自己內心,傾聽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並試著和同儕 交流分享。讓文本對孩子產生意義、產生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