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室長期與其他實驗室合作,利用密度泛函理論探討先進鈣鈦礦電池材料及染敏電池材料之優劣。
The I&OM Lab has long-term cooperation with other laboratories, where we utiliz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o investigate the pros and cons concerning the advanced material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nd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為了有效地控制染料分子的分子特性,科學家們必須對電池材料進行縝密的分子結構設計,因此需要仔細研究分子的結構-性質關係。 我們專注於對新提出的高發電效率太陽能電池的分子結構進行密度泛函和分子動力學研究。
研究了一系列 π-擴展的鋅-salophen 型配合物 (ZSC) 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這些染料採用不同幾何形狀,並利用供體/受體的組合來形成推拉結構。使用密度泛函理論 (DFT) 和時間相關密度泛函理論 (TDDFT) 研究了這些染料的電子結構和光學特性。結果顯示,ZSC 染料具有較低的 HOMO 能量和不同的電荷轉移特性。特別是 π 形和 X 形幾何的染料表現出更強的電荷轉移和更寬的吸收範圍,有潛力成為高效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材料。這項研究為設計高效太陽能電池染料提供了新思路。
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C) 的研究中,計算染料關鍵特性是確定潛在候選物的重要方法。我們使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了兩對有機染料分子從 TiO2 到陽離子染料的電荷再結合速率 (CR rate)。利用multi-state fragmentation charge difference (msFCD) 方案和長程校正的時間相關密度泛函理論來計算電子耦合。msFCD 方案去除了電荷轉移狀態中的局部激發分量,生成可接受的非絕熱狀態。範圍分離的 ωPBE 和 BNL 泛函對於電荷轉移問題很有用,結果與 TiO2 染料結合模式無關。CR 與氧化染料 (CRD) 的比率趨勢與實驗結果相似。重組能 (λ) 和自由能 (ΔG0) 的差異對電子轉移速率影響大,但電子耦合強度也可能在 CRD 速率中起主導作用。我們提出了一種預測 CRD 率的 ab initio 方法,探討了耦合因子在 DSC 性能中的潛在作用。
我們合成了一系列鋅卟啉染料 YD22-YD28 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C)。染料 YD26-YD28 由鋅卟啉 (ZnP)、芳胺 (Am) 和對乙炔基苯甲酸 (EBA) 組成。染料 YD22-YD25 額外包含了苯乙炔基 (PE) 單元。研究顯示,插入 PE 單元的 YD22-YD25 具有更好的光捕獲能力和較高的短路電流 (JSC),因此轉化效率更高。插入 PE 單元可加寬和紅移吸收光譜,提高光捕獲性能和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