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主要表現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講求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衛生,講科學、不迷信,平時注意保健、生病及時就醫,積極参加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等等。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營養的膳時食。食物多樣,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求,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
生活品質是對人們生活好壞程度的一個衡量。生活品質與客觀意義上的生活水準有關,但也有所區別。
簡單地說,較高的生活水準是生活品質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除了保持基本的物質生活水準及身心健康之外,生活品質也取決於人們是否能夠獲得快樂、幸福、是與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對社會與環境的認同有著密切關係。
生活品質」是包括了人們在「生活」和「物質生活」的滿足程度;生活品質主要指對生活、家庭、工作和健康等領域的滿意程度,以及對幸福和快樂等的主觀感受。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稱為精神健康,是指心理幸福安寧的狀態,「一個情緒及行為調整都運作相當良好的人,當時的心理狀態」。若以正面心理學或是整全觀的觀點來看,心理健康也包括一個人有能力去享受生活,在生活的各樣活動及努力中取得平衡,以達到心理彈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心理健康包括「主觀的幸福感、感覺到個人的效能、自主性、和其他人的互動、可以實現個人在智能及情感上的潛力等。」。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的指出個人的幸福包括實現其能力、可以克服平常生活中的壓力、富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對群體的貢獻。文化差異、主觀評估及許多有關的專業理論都影響著「心理健康」的定義方式。另一個心理健康的定義,是由心理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有工作及愛的能力」。
沒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過不去的,再過陣子也會沒什麼。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快樂,是因為你先快樂了,生活才變好。 別把針對你的人放在心中,卻把關心你的人擱在角落。 所謂的勇敢並非不再害怕,而是踏穩步伐,一個人也能清醒地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