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徵語言治療師
遊戲和創作:和現實世界建立關係
「非口語表達」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個溝通語言,哭叫、揮手踢腳、微笑等身體動作都在傳遞複雜的情緒訊息,而周遭大人觀察、消化後的回應是重要的線索,協助孩子們學習和世界建立關係。根據Lowenfeld的兒童發展理論,幼兒學會放手行走後,自由的雙手有了更多感官探索的機會,到兩歲左右,幼兒開始意識到自身動作與紙上軌跡間魔法般的關係,好奇心和滿足感促使自發性塗鴉逐漸萌芽,孩子們開始嘗試以「創造性活動」來探索世界、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思想。
心理學者Winnicott強調:「遊戲(play)」是人們重要的創造性經驗。
在穩定安全的藝術治療結構中,兒童得以在治療師的涵容裡遊戲,享受內在情緒與外在現實交會的第三空間,提升兒童自主性和掌控感。噴火的怪獸、冰做的城堡、三角形的花朵在遊戲創作中都是真實、具體的呈現,治療師的接納與尊重,往往能在關係中促成深層的改變與意義轉化,幫助孩子面對當下的挑戰與挫折。
遊戲和創作不專屬於兒童,成人也透過藝術、閱讀、電影等想像活動持續保有遊戲的權利,現實中的挫折可以在遊戲和創作中轉化並獲得內在滿足,保持在遊戲和現實間流動的彈性,為成人的生活帶來滿足自我與連結他人之間重要的平衡。
你知道嗎?打從嬰幼兒出生,藝術創作就存在在他們的生活當中。在語言尚未發展完全以先,他們就會用拍打、揮舞手臂來與我們互動。這些溝通方式若是加上合適的藝術材料,便能讓孩子展現他豐富的內在世界。由於藝術材料需要我們使用雙手來創作,因此能直接地引出個人內在的情緒、思緒和需求。
藝術治療課程結合藝術的優點與助人的專業,藉由藝術創作,以及治療師的陪伴,可以幫助課程參與者表達內心的想法。課程當中,治療師會奠定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並用包容與尊重的態度,陪伴參與者重新整理那些隱藏在藝術作品中的心歷路程。藝術治療強調感官與情緒的交流,而非口語的溝通,因此能更全面地幫助不善以語言表達之個人。藝術治療師所展現的是一股寧靜溫和的力量,在無聲之中溫柔地支持參與者內心中不為人知到角落,幫助參與者有機會釋放情緒與壓力,保有一份呼吸的空間,進而增加抗壓性與彈性,更深地自我覺察,從不同角度來面對生命當中的困難或挫折。
在英國,藝術心理治療取向(Art Psychotherapy)被視為心理治療的一部分。藝術心理治療師認為,藝術創作會包含許多個人內心潛意識的片段,並且在圖畫中以抽象圖樣呈現。這些圖樣展現了個人所經歷的人格特性,圖畫當中的繪製方式、材料選擇、創作方式都與自我內在的能力、情緒、性格或其他自我面向有關。也就是說,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會投射並展現在藝術作品之中,當個人把內心的世界具體呈現在藝術作品中,在藝術治療師的陪伴下,個人能更清楚地自我瞭解和自我統整,並且進一步正向協助並鼓勵個人內心達到轉變。
兒童藝術治療
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著重於兒童內在歷程,非遵循明確目標及指令的藝術教育,治療師隨著歷程給予情感回饋、鼓勵適切媒材運用,讓兒童在涵容空間內自主探索、將內在意象具象化並以圖像或口語分享,過程中包含選擇、計畫、組織、問題處理等發展能力的運用。關注並回應創作中的心象呈現可提升兒童對自身感受、意念的覺察,也增加其自我效能感與控制感。
*自我表達:培養非口語表達力,以豐富媒材降低焦慮,讓內向壓抑、不善言語的孩子獲得情緒出口
*情緒調節:陪伴孩子覺察、命名情緒,了解其意義,並探索符合內在需求和外在現實的行為表現
*人際關係:治療師的同頻、鏡映協助孩子將被接納理解的體驗內化,建立新的關係互動模式
*找回注意力:在創作的心流體驗裡,產生長時間專注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