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藝術療癒
郭韻筑 藝術治療師撰寫
當孩子乘著想像力起飛,你是站在一旁觀看,或是參與他們,與孩子一起飛翔?
由英國學者John Bowlby (1988) 所提出的「依附關係」理論經常被拿來討論親子關係的發展。當嬰幼兒剛來到這個寬廣的世界時,他們既又小又脆弱,需要依附親人,接受親人的照顧與疼愛。但這份關係並非單純的一方給予、一方接受,而是彼此學習,互相了解的過程。藉著妥善的照顧,孩子逐漸發現自己是重要的,也開始能相信周遭的親人;親人則漸漸進入孩子內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和隱藏的潛力。一個擁有安全依附的嬰幼兒,在未來成長過程中,能擁有較高的自尊與自我肯定能力,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並且願意相信他人,關心他人,也有較佳的情緒調適能力與穩定度。
這樣的依附過程早從嬰幼兒出生就開始發展,但是不是在孩子開始能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或不再依賴他人時就終止呢?當然不是,相反地,孩子開始自主地探索世界時,也正是他嘗試去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小小腦袋裡充斥著許多天馬行空的幻想,因為他們是如此想要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給親密的家人知道,所以會盡可能用他們知道的方式來表達。然而,嘗試用言語來表達自己內心感受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使用有限的語言,更是難以仔細說出心中的畫面。當孩子內心充滿了想說的話卻苦苦無法說出時,藝術療癒活動其實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方法,為孩子和家人開啟一扇彼此互動的門。
一直以來,孩子表現出他們內心需要與潛力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透過遊戲。遊戲可以讓孩子展現出創造的能力,並且學習許多與人互動的技巧,甚至透過遊戲,孩子能更多認識陪伴他遊戲的人。藝術療癒活動因為提供許多不同的藝術材料,寬廣的活動空間與自由自在發揮創造力的方式,因此深受小孩的喜愛。而親子導向的藝術療癒活動,不只讓孩子享受作畫的樂趣,更將他們重要的家人包含進來,使得孩子能和父母一起玩耍,可以和最親密的家人一起玩是非常令孩子喜悅的一件事情。孩子因此能使用自己簡單的語言,以及內容豐富的圖畫來向父母溝通,而父母親也能透過口語方式來鼓勵或回應孩子,又或者直接透過塗鴉來和孩子遊戲。這樣特別的表達方式,使得雙方都能有不同於以往的連結方式,加強了親子之間的正向互動,加深親子本身的自我感和對彼此間的歸屬感。
案例分享:
小米是現年四歲的女孩,他長長的頭髮及肩,用兩條束髮帶分別綁成左右兩個馬尾。馬尾在她轉動頭看著媽媽時,會隨著擺動晃樣,顯得很有精神。但這樣活潑的造型,卻掩蓋不住她對陌生環境的害怕與緊張,也藏不住她不願與人互動的拒絕態度。小米的媽媽和小米很親近,但是在怎麼親近,卻無法完全了解小米的緊張與擔心是來自何方。小米過去很喜歡塗鴉,但就在上了幼稚園中班之後,突然變得討厭畫畫,也不願意再塗鴉。媽媽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帶小米來上了藝術療癒課程,也是在這一次的課程中,媽媽似乎再次能看見小米那顆純真的心。
一開始上課,小米不願意說話,所有的話都是在媽媽耳邊說的悄悄話,再由媽媽幫小米傳達給治療師知道。治療師接納了小米想保持距離的狀態,也尊重小米不想直接溝通的對話方式。這讓小米稍微放心下來,她因此開始願意創作。當天的主題是「海底世界」,小米卻不斷用色紙撕出一個又一個三角形,雖然看似與主題無關,但那卻是小米想要表現的世界,一個充滿大大小小三角形,特別又穩定的世界。治療師看見她製作三角形時的困難,那就好像是要去表達自己內心真正想法,卻找不到合適用語時的不舒服感覺。原來,在小米的心中,有這麼多想要說出的話語(三角形),但自己的緊張讓她卻步了。
治療的安全環境讓小米可以創作出屬於他的海底世界,並且在過程中無聲地傳達給在自己身邊的媽媽看見。治療師協助母女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去看見新的互動可能,也讓他們對彼此了瞭解有了一個新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