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刊 詞

為海峽兩岸通識教育注入新力

文/張一蕃 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

  通識教育在台灣大學校院中全面實施,已經有二十年的歷史。開始只是教育部在1984年通令規定各大學必須開授6至8學分的通識選修科目;但逐漸地大家體認到通識教育其實是大學教育的一種重要理念與哲思。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於1994年4月成立,集合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共同為通識教育理念的推廣和落實而努力。十一年來,學會每年舉辦一到兩次的通識教師研習營,就特定的主題深入探討通識教育的理念,並交換實踐過程中之經驗與心得;同時也發行《通識教育季刊》,定位為學術性的期刊,提供大家發表研究或實務成果的園地。我們也和大陸、港澳的學府及學者互動交流,將對通識教育的關心,擴充到整個大中華社會。

  學會的耕耘,促成了通識教育在台灣的普及;當前我們正努力希望進一步由普及邁向深化。近年來高等教育生態環境的變化,使我們面臨的挑戰更加艱鉅。大學校院急速擴增,學生的素質和求學心態產生極大參差;而高教經費的拮据,也使得一些大學無力甚至無心去重視通識教育。另一方面,大陸和港澳地區的大學卻積極參考台灣的經驗,大力提倡通識教育。我們感覺到此刻更需要一個及時而有效的方法,交換訊息和經驗,凝聚共識和力量,以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經由林孝信兄倡議,幾位熱心的理監事同仁將近一年的悉心規劃,《通識在線》在今天創刊,旨在建構一個網絡平台,發揮深度報導、理念探索、意見交流的功能。相信這一份紙本與網路同步發行的刊物,能為海峽兩岸四地大學通識教育的深化,注入新的力量,也將為學會開拓一個新的境界。

 我們特別要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的鼎力支持,以及朱麗麗理事藝術界友人的慷慨贊助,致上至高的敬意和感謝。大家的認同和鼓勵,是我們動力的最大來源。期待《通識在線》能成長茁壯,大中華社會的通識教育能蓬勃發展。

通識教育邁向深化

文/牟宗燦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

  台灣通識教育的發展,大體上有三點困難需要突破:

  一、台灣的高中教育過早分流,高二即分組教學,導致高中生升上大學後,因文理分流而僅專注於自己所選的學科,對其他領域既無基礎也無修習的機會,學習領域受到侷限。

  二、近年來台灣的高等教育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大學校院大量增加,但檢視新設或改制大學的性質,卻大多屬於中小規模的管理學院或技術學院。此類型的學校固然比較容易設立成型,但因教學偏重於特定學科領域,以致於不利通識教育的發展。反觀歐美大學,也有許多小規模的 Liberal Arts Colleges,學校雖小,但兼顧文理教學,能做到平衡完整的通識教育,至於領域多元、規模較大的大學,無論公私立也都有實施完善的通識教育,這一點目前台灣還做不到。

  三、除了上述兩個結構性的困難外,還有一個困難就是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各大學過分偏重專業領域而忽略通識的重要性,技職校院情況尤為嚴重,在這個知識經濟的年代,通識教育更值得我們重視。

  所幸關心通識教育發展的學者,於民國83年4月創立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歷經十餘年的努力,已喚醒了各大學對通識教育重要性的體認。在各校積極推動下,如今台灣的通識教育已相當普及,目前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提升通識教育品質。民國91年5月通識教育學會在世新大學舉辦年會,探討的主題就是深化通識教育,希望通識教育在普及化後能邁向深化,進一步提升通識教育品質。

  為拓展通識教育參與層面,多位有識之士認為有必要開闢公開的園地,供大家交換理念,分享資源。感謝通識教育學會的積極支持,以及各界人士的鼎力協助,使此一構想獲得熱烈迴響,促成《通識在線》月刊能在今日跟大家見面。如此一個公開園地要成長、茁壯,亟需更多關心通識教育的人長期耕耘和灌溉。處於傳播科技發達的網路時代,我們不僅希望透過這份數位刊物,深化台灣通識教育的發展,而且還進一步希望將通識教育的理念散播到華人世界各角落,無遠弗屆,促成更多關心高教發展的人士積極投入通識教育行列。

大中華圈通識教育工作者對話平台

文/黃俊傑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通識在線於2005年在台北市創刊,這是海峽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因緣,值得我們慶賀。我想在本刊創刊一開始,就本刊的歷史背景、緣起、目標、以及未來願景,略加說明,以就教於海內外關心大學通識教育的朋友。

  本刊在此時此地創刊,實有其悠久的歷史背景。台灣的大學通識教育之濫觴,雖然可以上溯到1956年秋季東海大學所實施的「宏通教育」,以及1970年代清華大學所開授兩門通識講座課程,但是對最近二十年來的大學改革較具影響力的,則是1981年虞兆中教授出任台灣大學校長以後所推動的通才教育。在台大的影響之下,教育部在1983年開始檢討大學共同科目問題,並在1984年通知全國大學院校開授通識選修課程,這是台灣的大學院校全面推動通識教育的開始。

  但是,當時由於未經充分準備,各大學院校倉卒之間所開出的通識課程、雖然多元多樣,但是課程內容尚待大幅提昇。經過十年的摸索,各大學院校教授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與教學內容漸有共識。為了進一步提昇台灣的大學通識教育之水準,許多關心大學通識教育的學者,遂於1994年4月14日,在清華大學創立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並創辦《通識教育季刊》。從此之後,通識教育在台灣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通識教育學會成立之後,十一年來台灣的大學院校通識教育的狀況,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通識教育的普及。所有的大學院校都設置負責協調推動通識教育課程的專責單位,或稱為「通識教育中心」,或稱為「共同教育委員會」。1999年及2001年,教育部委託通識教育學會對綜合大學與技職院校的通識教育進行訪視評鑑,2001年及2002年度教育部推動第一梯次及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對以後數年間台灣的各大學院校的基礎及通識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大陸的大學院校提倡素質教育不遺餘力,與台灣推動通識教育的朋友頗有交流。台灣的經驗也逐漸為大陸及港澳地區關心大學教育的學者所熟悉。

  在通識教育在海峽兩岸四地大學院校逐漸普及之後,我們深感「從普及邁向深化」是二十一世紀大中華圈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方向。所謂「深化」是指通識課程應具有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與貫通性,使授課內容可以對學生的生命之覺醒有直接或間接的助益,並為學生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我們深深感到,只有這種「深化」的通識教育,才能使大學畢業的知識份子,因應二十一世紀的各種新挑戰。

  為了更有效地「深化」大學通識教育,我們創辦這份網路版與紙本同時發行的刊物。我們希望這份刊物的主要內容是:(1)深度報導;(2)理念探索;(3)意見交流。

  盱衡海峽兩岸四地大學院校通識教育的現況,有許多課程的內容紮實而深具啟發性,也有許多學校推動通識教育的經驗,對其他學校極具參考價值,我們希望本刊能對這類課程與學校,進行深入的報導。我們也希望探討二十一世紀大中華圈高等教育的若干重要問題,例如大學在教育機會平等與能力取向之間、在保存傳統文化與展望未來變遷之間、在大學教育功能的多元化與一元化之間、在個人利益之追求與整體社會規範之建構之間,如何維持動態的平衡;大學如何因應科技創新與經濟生產方式之改變,而進行結構與教學的轉型;兩岸四地的大學如何在中華文化傳承的綿延與全球視野的拓展之間,保持動態的平衡;又如何在二十一世紀新科技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中,建構並維持大學教育的主體性與自主性等問題,都值得我們詳加討論,進行意見交流,共謀對策。

  展望未來,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文明對話的新時代,以及終身學習的新社會形態的來臨,作為大學基礎教育的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勢必與日俱增。

  我們希望這份刊物在二十一世紀成為大中華圈大學通識教育工作者溝通對話的平台,成為深化大學通識教育的利器,更成為引導高等教育與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方向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