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從一張十七世紀的地圖談起
一、北台灣人群組成與社會
․原住民族的島嶼生活與人群
․高地文化與平原海濱文化
台灣文化的組成
二、史前人群與文化
․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訊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網形文化
三、原史時代的變遷
․灰黑色陶器製作風格形制
四、歷史時期人類活動
․歷史初期的國際貿易階段
․歷史時期的原漢消長
․清末日治以來的現代化
․當代的世界
五、從大歷史而來的反省與思考
․從環境倫理到文化主體性
結語、土地記憶與人群構成
․透過考古學研究成果和文化資產詮釋角度的再思,重新建構土地記憶與人群構成,思考應有的歷史記憶和環境倫理。
․但願還我溪流長青
淡水河系有豐富的生命史,也有著人類和溪流互動過程。
考古遺址也許可以作為我們與自然互動的長期資料庫。
用不同的眼光看台灣,凝聚共同的歷史記憶,重拾土地與人群的對話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