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天恩師德勿流為口號。
天恩:
一、拯救人鬼仙
二、赦我萬世罪
三、賜我超祖玄
師德:
一、助我了大愿。了愿還鄉。
乾:你若愿不能了,難把鄉還。
坤:你若不照愿行,必遭天遣。
二、助我消冤愆。
金剛經:汝於來世必當成佛:
求道種下成佛的契機。
三、助我脫苦淵。
恭研金剛經前的幾點體悟:
一、來源:
佛一生現身說法,並無著作,此經之成,是阿難的手記。(阿難:佛大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譯成:慶喜,佛成道之日誕生,是佛陀堂弟,侍奉佛二十七年,第一集結,佛的聖典流傳於世,全賴阿難之功。孔子亦述而不作)
1.佛並無著作。
金剛經:
第七分無得無說,法無定法,無有定法,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 說,屬非法非非法。非法:似無卻有。非非法:似有卻無。法本無法,以法引心。佛法非佛法。佛法只是生誠信的助緣,非成佛正法,借外緣啟內覺,借法悟性。性悟法捨: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2.金剛經可誦不可解。
本經的成立是第一次集結時始成,是傳記性質,是佛與須菩提於舍衛城孤獨園的問答。
佛教:講空理(屬密言,言在此,意在彼)、出世法
道教:講玄理(屬直言)
儒:講性理(屬證言)入世法,不能離開人生(包含生命、生活、生死的層面)、關懷人生
孔子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金剛經:全屬文字,並無妙法,要體會文外之意,在字裏行間尋悟真道的理穴,才算得到本經的真價值。文字性空,文以載道,文非道;以文釋道,本已離道。
3.大道離佛法不能到彼岸。
金剛離般若終不能成佛。金剛經即自性經
知識:靠耳目所攝,提高身分,作用在改變他人。
智慧:天賦自性的流露,非求於外,提昇道德靈性,作用在改變自己。修道修心,能增長般若。
4.本經出自大般若經
(有六百卷中的第五七七卷能斷金剛分)
(1)大學:出自禮記小戴記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初學入德之門。
(2)中庸:出自禮記小戴記中的第三十一篇,是人生的實學,是儒家的心法。
佛家的金剛經與儒家的中庸可相提並論。
5.本經本無章節之分,一氣呵成,由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把它分成三十二分。佛陀講大般若經22年,分四處十六會才講完,本經是十六會中第九會在舍衛城孤獨園。
般若心經是第16會中第12會,在王舍城靈鷲山說法,唐玄奘翻譯版共260字。
6.佛五時說法:
阿含12、方等8、22年般若談
法華涅槃共8年 華嚴最初37日。
(1)華嚴時,成道後37天。
(2)鹿野苑講小乘法。
(3)方等時8年 維摩詰大乘法。
(4)般若妙法22年
(5)法華時8年、湼槃經一日一夜
7.本經是眾經的最高峰是般若妙法的真髓
8.今日的修道者,當以三教的調合絕對真理為真理。佛陀為眾生說法,非為佛教徒說法。徒執一端,勢必將他教經典看成互相矛盾,再過於執著與堅持,形成不倫不類的偽善者(末世眾生心態,有理論認知的排他性,有宗教信仰的狹心症。)
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儒:中立不倚、和而不流。死守真理,不守死律條。佛重時節因緣。
青陽、紅陽:修因時期。(紅陽:84000法門,對治84000煩惱,未修好,輪迴再來)
白陽:證果時期、定盤、玉石分判、善惡分班、彌勒淨土。
體認天道白陽,儒家應運的真諦:
1. 青陽、紅陽、白陽是一體不分,是天道之體,一體的運轉。
2. 若無青陽期的道家,應運造就大乘氣象,就不會有紅陽期佛家在中國的鼎盛。
3. 若無紅陽期在中葉以後,禪宗融合儒釋道的過程,才有今日白陽應運之機。
4. 因為沒有不經蓮葉、蓮花而直接結果的蓮藕。(蓮葉、蓮花在水面上,所以修道要出家;蓮藕在水中,是五濁惡世,所以修道要在家)
5. 白陽應運反而是更圓熟的融合,相因相果。
6. 白陽應運是佛家更完美的再出發,佛陀慈懷的完整實踐。
7. 五教已成末法,白陽應運是正法重演。
8. 白陽應運是三教心法的發掘,也是五教聖人未竟遺志的延續。
一貫道:「一」是求道,「貫」是修道,貫於內心、六根,一而不貫,得而不修,無法成道。
二、解經之基本概念:
1.修道士的「自我肯定」
靜中:繼天立極(繼:繼承;天、極:指帝位。繼承天子之位。[典故出處]宋•朱熹
《序》:“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道全於己、心:道之府,身:道之與,口:道之鑰。)
動中:代天宣化,以道教人,肯定自身是佛。「口」:佛口,講佛言;「耳」:佛耳:聽佛音;「手」:佛手,做佛事;眼:佛眼,看佛景。求道之後,以佛自身。
2.佛一世說法皆是應機而說,對症投藥,無有定法,(法本無法,以法引心),以方便智,說方便法。
(無有定法:無上菩提,只須心悟,全無相 (版書有麥克風遮住,看不清楚,亦聽不清楚,前賢若確認何字,可告知0985066490,感恩),如不可以言語說,不可以色相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偈:讚嘆歌頌 邪:住妄著相,為真空無相的真理所不容。生於有成於無,生一切法以期生發信心,未悟者必須依法修行以生信,滅一切法以期自證菩提,已悟者必須捨法修行以見理)
全離所說法不能破迷,全即所說法不能生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自性:必須自度、自悟、自覺、自修、自證。絕不可空恃有所得的妄相,若迷惑於妄相不能成就無上菩提。(富密、貧禪、方便淨)
3.一切法不論如何深奧玄妙,皆是向道生覺的助緣,非成道正法,空持一切法,如不見本性,自度自悟。
4.佛立一切法,皆是權立的假名,修道在自己見性,不在理論知解。
5.本經所旨,證明聖門心傳,以自體的實相做依據,始終不離「如是」證諸於經,(如如不動的本心,常在我心)
如是我聞(第1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第2-31分),應做如是觀(第32分)古代在講經典,聖人的心法會有地動的現象。
6.北海老人說:心法為經卷之鑰,不得心法便不明經典的真諦,求道已得了心法,無所得才是真得,求道之後發露智慧,悟性很強,可以達到聞聲知心。
三、本經的主旨:
1.無住為體
2.離相為宗
3.空理為本
4.斷疑生信
5.心傳密集
可誦不可解,自己見性,無住離相。求道之後,不推卸責任,會反求諸己,迴光返照,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求道之後會挑盡天下人的痛苦。
中庸:唯天下之至誠為能「化」(當下承擔,會回頭、轉念、頓悟)。悟者,借假修真;迷者,因假覆真。六度萬行,忍辱最難行(道格),智慧最難得,行忍辱彰大道,現忍辱度大惡,賴忍辱感眾生,修忍辱化劫運,內心含容外來橫逆。
四、經名解.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1.金剛:喻自性
(1)金而不變:自性不更不變,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無動搖,自性能生萬法。
(2)剛而能斷,能斷一切煩惱、妄想,……。立法懲治盜竊,知法、畏法不敢偷,不敢非不想。(知法犯法,明知故犯)
(3)光而透明:光明寂照、照諸法界
(4)不沾塵垢,純白無染。
(5)稀有珍貴,至尊至貴。
2.般若:妙智慧,天賦,從自性所生,非求於外,諸佛慧命。雖無所不知,但表現卻一無所知。(虎行若病、鷹立若睡,故大智若愚)
3.波羅密:
到彼岸,在苦海中解脫煩惱即到彼岸。
4.經:徑,路,解脫生死的不死法門,心性所要依循解脫生死,離苦得樂的路徑。
一、法會因由分第一
1.真經顯自性,自性藏真經
2.佛為一大事因緣降生、說教:
一大事因緣:佛知見,對緣熟的眾生清淨自性,了斷生死的根。佛立法的究竟:開悟;佛說法的目的:轉迷,以上其目的都在:普渡眾生。
3.平等法:三因成熟
(1)因人:聽眾必須具備聽法的智慧。
(2)因地:說法必須要有莊嚴的道場。
(3)因時:必須機緣巧合。
4.無上法:
四因成熟,除平等法的三因成熟外,
(4)因事:佛具因事的主見,著意在聽眾中發夙慧深厚,智慧很廣大。眾生必具因事的主見,聽法弟子中,想平等法中仍存秘密法(無上法)發覺實相。
平等法:教化,為善。
無上法:心法,超凡。
在授受之間,若事機成熟,在平等法中就說無上法。釋尊在靈鷲山開法華經時,大梵天王以金檀花供養,拈花微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一貫道在無上法門中傳,道不傳六耳」與「佛陀傳迦葉以袈裟圍繞,隔開天人耳目」相同)實相的授受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因花微笑,由笑花開(對自性本體的頓悟)」一貫道的殊勝,就在關門閂戶中傳授(二十八宿護法壇)
對自性本體的頓悟,對自性本體的參證。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命如懸絲。
衣為爭端:不怕被搶。
命如懸絲:不怕被害。
展現無邊的佛,佛力是不可思議。祗園法會是四因成熟屬無上法,觀乎聖賢風範的流露,天命的示現。講經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求積德為眼前花。
二、諸經之始:
本經的精髓在法會因由,大學的精髓在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中庸的精髓在三綱領「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1. 序分:排列在卷首,概說全經的核心。
2. 序分又分為通序和別序:
(1) 通序:與其他佛經有共通,亦謂正信序。通序必具六成就(所言每一句都是具足不可破壞。)
a.如是—信成就、阿難之信
b.我聞--聞成就、阿難親聞
c.一時—時成就、說法之時
d.佛—主成就、說法之主
e.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處成就、說法道場
f.與大比丘眾—眾成就、聞法眾生。
(2)別序:
異於其他佛經,全經的扼要精華。「爾時世尊……敷座而坐」全藏般若心法的全部體用。
心法不在文字,不在言說
(3)全經分為32分。
1.序分:示妙分
言語正法,離文字相,離言語相,離分別相,離心緣相,在試弟子的智慧。
須菩提:觀察示妙
2.正宗分:第2-31分,是本經的主體。
3.流通分:第32分,是流通於後世。
三、說法會因由:
佛陀將要圓寂時,阿難所請示的四件事:
1.師父死後,以誰為師?答:以戒為師(一貫道領導歸空,以覺為師),戒律是無相的真師;以人為師重在求知;以戒為師重在踐行。
修道始則:諸惡因戒律而莫作,眾善因戒律而奉行,更因戒律饒益眾生,大覺有情。
2.師父死後,以誰為住? 答:以四念住。(信愿行証)*大預言
(1)觀身不淨:
a.種子不淨:輪迴種子。
b.住處不淨:五濁惡世。
c.生前不淨:帶業往生。
d.死後不淨:生死輪迴。
e.究竟不淨:痛苦煩惱。
(2)一切享受都是苦惱:老子第35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
(3)觀心無常:人無常心,痛苦根源。
(4)觀法無我:一切痛苦因我相不滅。
3.道場中遇變心弟子應如何調護:俗語: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不成材),佛陀:默擯(意思:讓他去,默默地祝福)
4.金剛經開頭應用什麼文字?答:如是我聞。
一、如是我聞:
1.證明是經乃佛親口所說阿難親聞,表示不欺師不忘本,表明是經無訛,昭啟後信者的信心。
2.如是:全經綱領,自性本體。
如:無異;常而不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無非,顧諟,這個地方。
如是:如如不動的自性,是天賦在這個地方。
我聞:我:真我。
聞:非肉耳所聞,肉耳能聞聲,不可能聞法,心領神受。
如是我聞:總結全部心法。華嚴經: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
應如是聞,如是修,如是得,掃盡一切旁門左道。
我的自性必須要和天契合,除卻一切旁門左道。
二、一時:
1.佛在說此經的時候
2.一是萬數之本,一昰萬教之所歸。
儒:存心養性,執中貫一。
道:修心煉性,抱元守一。
佛: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耶:洗心移性,默禱親一。
回:堅心定性,清真返一。
一是道,一者道也。
一是超生了死,歸根復命的理穴。
一時:得受一之時,得道之時。
一時:得受一之時,得道之時。
通序:參經前「共通」的開頭
六成就:參經者所具的不動搖,不破壞,
六個條件,證信序、正信序,
1.心法只一點,說禪千萬言;
真理半張紙,辯證萬卷書。
2.道理要用自己的聆悟講,
文章要用自己的智慧寫。
*修道沒有用智慧修不成
一、
如是我聞—如如不動這個地方聞受於理天--求道,總結全部心法,心法的本體。
殊勝:自性天賦,總攝萬德的元素,真空實相的法體,融通寂照的智慧。
聞:心領神會。如是聞、如是修、如是行、掃除一切旁門左道。成就、阿難親聞
二、一時:得受一指之時。
三、佛在:自性佛住在
諸佛法身無住無不住。
法身本無形相—無住。
週遍法界—無不住。
諸法空相。
三十二相可見如來否,三十二相仍不離生滅的妄相。
肉體:不即不離。
我愛此身:悟者,借假修真。
我患此身:迷者,因假覆真。
四、舍衛城:祗衛
舍衛城:國名、地名、城名、佛住所在。(佛住25年)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畿:京畿,帝王所居之地。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祗樹:祇陀太子的樹林,須達多長者,求祗陀苑之地,
太子言:
汝若能以黃金鋪滿我園地就出讓。(影片至32:45分)
給孤獨園:
孤獨:是人身唯一無相之所。
長者:人身最慈悲、忠恕、
博愛、平等、謙恭之處。
五、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男出家人。
比丘尼:女出家人。
優婆塞:男在家居士。
優婆姨:女在家居士。
急於修道:
優頻羅迦葉之徒500人、那提伽葉之徒250人、伽那迦葉之徒250人、舍利弗之徒100人、目鍵蓮之徒100人、耶舍尊者50人,這些人先事外道,佛成道後,歸佛,永不離。
六根百骸:求道前事外道,求道後歸依自性,永不分離。道不是知識學問,不應以言語文字爭勝,是自性良知所引發
別序:全經最扼要之處
一、爾時世尊:
當下的你已是萬善俱足,當知此處,一切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
道德經:
立天子(最尊),置三公(最貴),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二、食時:
立身行道之時,下乞時以養生命,上乞法以養慧命。重戒律,非時不食。
諸天:寅卯辰;
人法:巳午未;
畜生:申酉戌;
鬼神:亥子丑。修道要表現行持。
三、著衣、持缽:
著「衣」:僧服、袈裟
離塵服—斷六塵
消塵服—割煩惱
蓮華服—離污染
忍辱服—防外障
修道人現凡夫相,著無形袈裟。
持鉢:戒貪。
色:灰黑、不生愛心。
質:粗糙,不生貪念。
量:適可,不生口腹。
僧鞋:看破六塵。(影片播放至1:11:19)
四、入舍衛大城乞食:不過七家。
五、還至本處:
一切回歸自性本體,若自性不明,不見自本性,累劫修道終不成道。
六、飯食訖:
修道要始終如一。
道德經第64章:民之從事,常幾於成而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子亥訣:始終如一、赤子之心。
七、收衣鉢:心無掛礙。
內外不住,來去自由。
八、洗足已:除塵。
九、敷座而坐:
般若實相顯現,回歸自性本體。本分可說是真實生命的見證,
見證:人性的莊嚴、生命的真實、自性的無盡寶藏。佛現在不論在家出家,都盡誦:南無阿彌陀佛。
1.對佛心法已很陌生。
2.佛盡洩六字真經,以求保佑。
3.佛對末世殘靈廣開最方便簡易的法門。
4.根器愈鈍劣,念佛的法門愈盛行。
動念真經,神欽鬼驚;三天口令,菩薩降臨。
舍利弗:
智慧第一,八歲精通一切書籍,
建十六處大殿,六十處小殿。
六十小劫前修菩薩道。
先捨左眼、再捨右眼,
眾生難度,菩提心難行,菩薩道行難行。
目鍵蓮:神通第一,母親下墜畜生道,食物化為炭火(因母親謗道謗佛,不信因果正法。)因得罪外道,被亂石打死。(神通抵不過業力)舍利弗、目鍵蓮皆比佛陀早逝。
善現啟請分第二
正宗分之始,最關要之分,須菩提求道之分。
善現:須菩提之名,亦名善吉,空生:佛法中以大乘法為中心,大乘法為般若為中心,般若最好的解釋是覺知空的智慧。
善現:稟性慈善,不與物爭,出家見空得道。
一、 時,長老須菩提:須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二人最富有。
1.由第一分之聆悟的當下,食時、著衣,持鉢入……敷座而坐。(藏有玄妙的奧秘),相處30多年,今天才觸景悟心,不願失去此機緣。道不是知識學問,不應以文字言說爭勝,是以心印心。
2.長老:智德雙優的長者。
解空:無住為體、離相為宗
(1) 不受世間名聞利養的束縛。
(2) 看破世間一切的毀譽,
解脫物質的束縛。
(3) 以般若空慧解除身心的痛苦。
(4) 離相:
無相布施、無我度生,達到我法兩空。
我執:以我為主。法執:自以為是。
修道最忌,恃才傲物;行道最忌,別出心裁,標新立奇。「藐視前人」、「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道真、人真、一切真」、「道真、人假、一切假」,道無形,由人執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敗道,非道敗人。
二、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不失此難逢的機緣。
三、 偏袒右肩,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1. 先修後得,自我立誓表白。
2. 偏袒右肩:印度以右為上,
袒心事師,不悖師之禮法。
3. 右膝著地,絕不入旁門左道。
4. 合掌恭敬:心念專一,定慧相應,理智不二。虛雲和尚,雲公。民37年融熙,廣州太平蓮社,問雲公「棒上打著幾人」;民42年在上海玉佛寺,舉行最後一次的「禪七」(選佛,現已無,僅剩佛七、靜七)。「先修後得,談何容易」「江波釣盡,不遇金鱗」。梵志:修道的小沙瀰。
5. 白:內心表達回答。
四、「希有」,世尊:事之希有,
讚佛之詞,進入心法的堂奧。
五、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1.菩薩:自利利他,大覺有情。
(1)歸依大乘教。
(2)修六度萬行法。
布施:度慳貪。
慳:己物不予人。貪:他物欲得。
(欲得他物問所值幾何,己物不予答談何容易)
持戒:度邪淫。
禪定:度散亂。
精進:度懈怠。
忍辱:度瞋恚。
智慧:度愚癡。
(3)立四弘誓願。
護念:調護眷念,長相左右。
付囑:叮嚀,期盼,行功了愿。(影片播放至1:22:17)
六、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1.善男信女。
2.依夙世所種的善因今世有聞法機緣的人
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無。「耨多羅」:上。
「三」:正。「藐」:等。「三」正。「菩提」:覺。「心」:道心。
1.佛教最高的理想智慧。佛陀的覺智。
2.無上:
我的自性來自理天,可直超三界。
3.正等:佛凡一如
正覺:眾生自性平等。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十法界無「眾生界」。
八、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1.自性是佛,身外無佛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2.自性在人身上的處所:
「實相無相」、「無相實相」。
3.如何降伏妄想心:
4.此問乃如來心法的極處,
三教真理的總歸: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夕不死,則修道。
「朝夕」:喻極短的時間。
住:體。 降伏:用,明體達用。
九、佛言:善哉善哉
希有—有所求心念。
善哉—有所授慈懷
師徒心意契合,無上法門從此成立。(影片播放至1:52:11)
十、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1.無上法授受之時。
2.諦聽,心領神會,指傳之時。
十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動作。
佛堂是三曹的辦公室,西方的加油站,眾生的療養院。
點傳之時--降伏:反求諸己,迴光反照。觀前千里易,返觀一寸難。
十二、唯然:
徹悟其中奧妙後,所發出的讚嘆聲。
十三、願樂欲聞:會全心全意,慎終如始,全誠投入來領受這無上法。
金剛經四句偈: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
一、 大乘:
1.內聖最高的修持。
2.成就佛果的真諦
3.修六度萬行法:
六度:萬行,少一度就不能稱萬行。
⑴布施:行功度慳貪。
⑵持戒:佛規度淫邪。
⑶忍辱:降心度瞋恚。
⑷精進:愿力度懈怠。
⑸禪定:守性度散亂。
⑹智慧:實信度愚痴。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菩薩的修持,慳貪、淫邪、瞋恚、懈怠、散亂、愚痴是眾生之所犯
修持法:
正宗:行六度萬行法
別宗:
⑴聲聞乘,四諦法,四聖諦,鹿野苑,得阿羅漢果。
⑵緣覺乘:十二因緣法,得辟支佛果。
離相是內聖之基,無住是外王之本。
十大眾生是內心的眾生。
一、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1.告:鄭重指示,修道的不二法門。
2.諸菩薩:已求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因已發露菩薩性。
摩訶薩:真正大覺,根性大利的修道士。
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1.一切:從無始劫以來,迷昧自我的所有
*修原是假,以假為真,謂之迷;
真原是真,以真為假,謂之惑。
眾生:
自性本無,長久存於自身中的輪迴種子;生發眾多因緣的假和合。
修道最忌:恃才傲物。
行道最忌:別出心裁,標新立奇。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修道是身內事,還我本來而已,矜什麼?(矜,誇耀自大)
行道是本分事,盡我本分而已,驕什麼?(小人得志)
「道真、人真、一切真」、「道真、人假、一切假」人是道的執行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敗道,非道敗人。
三、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1.卵生:住色生心,依附權勢,心易輕舉,膨脹自我,目中無人。
2.胎生:住聲生心,耳聞心蕩,心常流轉,受人歌頌,讚美奉承。
3.濕生:住香生心,沉迷不醒,心為邪轉,接受供養,渾然忘我。(影片播放至1:52:31)
4.化生:味,心隨境遷,幻變無常,追求享樂,好高騖遠。
5.有色:執相修因,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自命不凡。
*自以為了不起者:德薄;
自以為不如人者:德厚。
6.無色:執守頑空,不修正法,夢幻泡影、異想天開。
7.有想:頑固不化,執著聞見,堅持己見,獨排眾議。
8.無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瞎子摸象,堅持己見。
9.非有想:繪聲繪影,不知所云。
10.非無想:無中生有,盲從附和。
以上十種極難降伏,自性所無。
四、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共勉共策)
我:真我,如是處。皆:指十眾生。
無餘涅槃:
1.離迷妄入真理之境。
2.滅生死因果歸法身本來不生不滅。
3.去其本無,還其本有:去妄存真。
妄:自性所無。
4.止住生死,達本來無生無滅的淨土。
*願樂欲聞:慎終如始,全誠投入。
五、如是滅度:轉念、放下、回頭、頓悟
滅:滅此妄相。
度:復此覺性。
無量無數無邊:無限量、無計數、無邊際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眾生:指十眾生
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名」:暫時,權名。
十法界中並無眾生實位。
眾生本具佛性。
自性自度,恢復本來面目而已。
六、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心存四相,妄想成佛,實在枉修。
有四相--道障。四見—害理。
1.凡夫四相:
⑴我相:
恃財寶、權勢、學問、地位、誇耀自己
⑵人相:驕矜自大,瞧不起他人。
⑶眾生相:好事歸己,惡事歸人。
⑷壽者相:求保佑平安,延年益壽。
2.修道人四相:
⑴我相:心有所能(布施說法)輕慢同修
⑵人相:恃持我果位,自認高於一般同修
⑶眾生相:壇主人才自命是道中的佼佼者
⑷壽者相:勤修德業,為求功果增壽。
3.菩薩四相:
⑴我相:見有眾生可度。
⑵人相:有能度眾生之心。
⑶眾生相:存有湼槃可求。
⑷壽者相:見有湼槃可證。
眾生障—惑業
菩薩障—四相
法會因由分第一:序分(正序,別序),示妙
善現啟請分第二:求道分,實相的啟發。
大乘正宗分第三:修道分,菩提的妙用。修道最忌:恃才傲物。離相是內聖之基。
妙行無住分第四:行道分,菩提的妙用。(本章)
行道最忌:別出心裁,標新立奇。無住是外王之本。
修內聖:要內悟,如如不動的本體。
對剛求道的人:「恭禧你成佛」
行外王:要外現,不取於相之行。
真經顯自性,自性藏真經,窮理盡性,才能歸根復命。我口言我身,我手寫我心。轉念頓悟。眾生根機、智慧,所悟不一。同聽異聞,一音異解。*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內觀無欲,外觀無物。
一、妙行:最勝最高外王的行持。
行無行
事法相:行培德。
理法相:無行,不著於行。
老子: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 無住:無住才能妙行。
三、 無住:虛妄不可住(自性所無),
般若性體一定要住(自性本有)
四、 內聖貴在離相,外王貴在無住。
行是身、口、意,三者的動作和作用,
內心和外境接觸所發生的行為。
二、復次,須菩提!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離自性眾生相,不存四相
1.菩薩:已得道的修道者
2.法: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最上的理想智慧,佛陀的覺智。
3.既明體要達用。
道:天賦。德:以德服人,以德傳家。
德依道生,道依德顯。
4.無所住,不住六塵相。
5.布施:將福利施與人。
財施:以錢財或物質濟助人。
法施:為他人說法,開人智慧,
解人煩惱,勉人修行。
無畏施:不畏艱難,濟救眾生。
三施是今日外王的全功夫。
財施了冤愆,法施了無明,無畏施了苦根
三、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1.單提色:
⑴六根的先機在目,眼根清淨,其他五根就容易降伏。
⑵色塵為六塵之首:眾生迷染程度色根最甚。
老子: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佛教出家修行較簡單:眼不看心不亂,耳不聽心不煩。(影片播放至1:05:19)
2.色塵相布施:貪住他人的讚仰、恭維,執著我相,膨脹自我。
3.聲塵相布施:博取聲譽稱頌掌聲,歌頌讚美。
4.香塵相布施:香花供養,抬高自己。
5.味塵相布施:
貪求五味享受,貪圖口腹之慾。「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6.觸塵相布施:圖色身榮耀舒適,求觸慾滿足。會自命不凡,自以為是。六塵相布施是一貫道犯的最大弊病。
7.法塵相布施:存分別計較之心,貪瞋不淨。堅持己見、獨排眾議。
我執:以我為主。法執:自以為是。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本無相,有相非佛」、
「心不虛空,焉能成佛」
四、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1.如是布施:
明如如不動的本體,
外王要悟真空無相之理。
2.率性之謂道。
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4.位相:永嘉禪師,證道歌: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三毒如不除滅,布施只是修福,
緃使得福,其罪依然在」
老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五、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住相布施:
侷於有相、有執、有為、有妄,
縱能獲福,不能久遠。
六、須菩提!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否)?「不(弗)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弗)也,世尊!」
虛空:宇宙的空間,蕩然無物。
可思量不?能不能用心思度量推測不住相布施,雖似空行,所得福德,正如玄遠無邊的虛空,不可思量。
七、「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不再另求其他妙法,不須另有他求。
無:無窮。有:有限。
如理實現分第五(實相妄相的截然分判)領袖要有共識、雅量。
一、修道:
要肯定自我、接受自我、發展自我。
自悟天賦自性本覺,如是本體:如是住如是降伏,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
「眼」:佛眼,看佛景;
「耳」:佛耳:聽佛音;
「口」:佛口,講佛言;
「手」:佛手,做佛事,
把眼睛長在心裏;把嘴巴放在心上,評論自己;我口言我身,我手寫我心。
如理:體:天賦,與生俱來,真如之理,自性本體,般若實相,實相無相。
用:真空生妙有,虛靈不昧,感而遂通。
二、修道的目的,在實現真如之理,天賦自性的流露,歸根復命,實現真如之理,離虛妄相。
三、「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否)?」
1.第三分大乘正宗分,是內聖工夫,離相為宗。降心之法,息自性眾生相,應如是降伏其心。
2.第四分妙行無住,是外王工夫,無住為體。布施之理,滅他性眾生相。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空理為本,斷疑生信。真經顯自性,自性藏真經。窮理盡性才能歸根復命。(播放至37:00)第一分要背誦,第二分要記住四句偈「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第三分要知道「應如是降伏其心」,第四分要了解「菩薩應如所教住。」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3. 如來本非身相,如來—指法身,非四大假合,世間的一切所有相,都是因緣的假和合,無一實在。修道士不被妄相所迷,即相見性。
4. 法身是無形無相,放之則彌六合—無處不在,卷之則退藏於密—無痕跡可尋。
子路問孔子:
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⑴ 死是由生來決定。
⑵ 活得莊嚴,死得安樂,死得其所。
5. 有形的生命要尊重,
無形的靈性要肯定。
四、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1. 修道士最怕被妄相所迷惑,執相迷真,認假為真。認假為真—惑,認真為假—迷
2. 吾愛此身,智者借假修身;
吾患此身,迷者,以假覆真。
3. 如來身相並非色身身相。
4. 一切諸法空相,實相畢竟空。
實相才不生滅,才不生死,才能無窮。
道依德顯,德依道生。
5. 相:六根可以識察到的一切現象。
它是現象的有,
假設的有,權設的有,絕非實相。
6. 實相無相,有相妄相。「道真、人真、一切真」、「道真、人假、一切假」,人是道的執行者。轉念、回頭、頓悟、放下。道在低處。
7. 有是無的相,無是有的體:有無相生。
老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頃,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五、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1.身相—四大假合,
可言說:男女老幼;可形相表:
高矮,胖瘦、膚色、美醜。
2.為三界所拘,五形所制。
3.無業、無奈、短暫:
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播放至1:33:00)
4.離不開生老病死,受生住異滅所限。
六、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1.本分的精要語
修道士離染入淨的階梯,修持最高的境界語。
2.外見諸相而心中非相(不著不住不染) 才算寂然不動的修道者。(播放至1:44:00)。本在六塵五欲中不染不住。
佛家:隨緣不變;
儒家:和而不流。
修至:聞聲無聲,見色無色;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3.即見如來:
明性復初,達至湼槃。以實相自我規範。無心息萬心,無相圓萬相,無法通萬法,無念貫萬念,無言勝萬言。無念方為道,無相始見空,無住心方活,無妄始近真,無生生般若,無心即佛心,無知知方妙,無見見始通,無佛自性空。
正信希有分第六
前言:難得風雨故人來
正信希有:
1. 正信(道)的信仰
希有:少有,信者少有
人身難得,中華難生
大道難逢,明師難遇
旁門左道輩出、充斥
2. 修道士:(實修者)
不重經教、言語、文字的知解
重在修為、行證上的自明其心。
3. 很多修道士只知面對經典,不能面對自性,修道僵化,變成四庫全書。真經顯自性,自性藏真經,窮理盡性。
4.“如是"處,系密傳,以心印心,不能寄於言說文字(道不是學問)一般修道士單憑言說文字來詮實相,更不會實信不疑。
5.修道不在理論上的知解,在自己見性。
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哀,過分的迷信科學。
一、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1.白:為後世眾生請示頗有:眾多。
2.末世眾生因大道難逢,明師難遇,
或根基較鈍與道擦身而過。(未求道)
3.大多眾生求道之後,不知信受奉行,
正法難以令人置信。(得而不修)
4.只知文字般若,不明實相般若,
對無住布施和非相觀佛之理不能徹悟。*最怕貧而無志
5.言說:佛陀在祗園的說法。
6.章句:如是住:降心
如是降伏其心:止妄。
如來心法的極處,三教真理的總歸。
6. 不依法修持,
⑴ 非但辜負幸得「如是實相」的不易。
⑵ 累劫修來的善根也一併自棄。
⑶ 有負十方諸佛及祖德。
20世紀最大的悲哀在於過分的迷信科學。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1. 今日白陽普渡的預言和肯定。
2. 莫作是說:
⑴ 乘愿降世
⑵ 為赴末世一著
⑶ 為一大事因緣降生於世
3. 後五百歲出自大集經五五百歲,
分五期,每期五百年
一期各有一堅固論法興廢。
⑴ 解脫堅固:正法盛,得解脫者多。(播放至0:51:02)
⑵ 禪定堅固:雖無解脫,禪定者多。
⑶ 多聞堅固:實踐者衰,唯尚多聞者多。
⑷ 塔寺堅固:唯塔寺的建造為盛。
興毅組道場,依照師尊生前指示,
外觀不得令人看出是一貫道的道場。
⑸ 鬥諍堅固:以鬥諍為能事,增進邪見。
二、有持戒修福者:(指白陽修士)
持守戒律,六度之一,三學之一。
戒種類很多。
有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二百五十戒。
以戒、覺為師
諸惡莫作—持戒,眾善奉行—修福。
三、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1.是人:指白陽修道士
2.不於:不單是
3.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生發諸善的根本。
慈悲、博愛、平等、忠恕,
做為白陽修道士生命的全體。
4.淨信:誠信不疑、淨信不亂。
末法的眾生,有理論認知的排他性,
有宗教信仰的狹心症(不接受)。
4. 如來悉知悉見:
⑴ 佛對末世
修道士所立下的預言,和保證。
⑵ 悉知:白陽修道士的身世可敬。
悉見:將來的成就
正如十方虛空一樣不可思議。
⑶ 道雖非實質,卻是實有。
道是無相,卻是實相。
(播放至1:31:23)
四、何以故?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
1.諸眾生:指末法修道士。
2.修道應現全真的原相。
3.法相:不可執於法之有見,自以為是。
法執:自以為是。我執:以我為主。
4.非法相:不可執於法之無,頑空(不必生信心)。
五、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1.著相有住不可取(離相無住是修行主,修道離相,行道無住)
2.一切佛法只是權立的法門,非成佛正法。
3.法本無法,以法引心,借法悟性,性悟法捨。
4.生以期生發信心,滅一切法,以期自證菩提。
5.全離所說法,不能破迷;全即所說法,不能生覺。
6.佛立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立一切法。
7.為有貪瞋痴,佛立戒定慧。
六、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1.佛所說的法實在因不得已而說 (言說越多,離道越遠),為了引迷入悟,要眾生離相見性。
2.法:佛的正法;非法:世間似是而非,外道妄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無得無說
1.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以文釋道,本已離道,佛憑文字語言說法只是對初信者引誠信之心,非大道本義。
2. 一切佛法只是權立的法門,非成道正法。
*佛:因病投藥,儒:因材施教。修道在自己見性,不在理論知解。說法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求積德為眼前花。
般若本出於禪,禪宗本意:以心印心,不當立文字。
佛家的兩部經典很深:禪、密
儒家的兩部經典很深:易經
道家的兩部經典很深:道藏經
楞嚴經:
世尊不說一字,離言語相,離分別相,離文字相。
維摩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言語是真入不二法門。
3. 道本無言,理只是空,是佛教的正宗極意,也是三教心法的指歸,大道不落於言說文字的相迹。
4. 法本無法,自性本來清淨,無一法可得,乃是學佛的根本義。
5. 三世如來的成道,尚須始於學,終於無學,對佛經講解詮註,雖非學佛的究竟法,對初學善信,也不能全離。道本無言,是根本義,非言不顯是第一諦。
6. 得法者,無法可得,必須「心領神會」,所覺所悟為得。
覺悟:自性是佛。
7. 理天天命,氣天玉旨,象天皇旨。天命勝過玉皇旨,頭戴天命,身兼師命。
師尊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清靜經)不可執著法的所得相
無得是破我執、我執:以我為主。
法執:自以為是。自我膨脹、器小易盈。
無說:是破言說文字障。
修道:是恢復本來面目而已—無得。
行道:是本分事,盡我天職而已,驕什麼?無說。(挺兇、挺胸)
凡夫俗見:迷住法相心存斷滅之無—佛道的道障。
去相:去妄相,存實相。去其本無,還我本有。
一、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心得感悟如何?
二、
1.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教最上智慧,佛陀覺智。修道上的發問菩提心乃自家物,絕非外來之理,內歛非外鑠。
2.如來有所說法耶?
行道上的發問。言說文字非正法,可以心悟,不可以色相取;可以意會,不可以口舌說。
五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六祖:世人終日口念般若,
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三、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1.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定法:因為眾生的根基智慧所悟不同故「教無定規」「因病投藥」「因機設教」
2.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說法者,無法可說,即名說法。只要眾生能發誠信之心,此法即最上法。
四、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1. 心法只一點,說禪千萬言;真理半張紙,辯證萬卷書。
2. 如來所說之法,「因機設教」,教過即泯。(播放至1:40)施而忘施,才是真施。
3. 行道不可離佛法,大道離佛法不能到彼岸。
老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不知上:徹悟、精煉、精修實煉,不認為自己是人上人。
4. 不知知病:一知半解,就自認為真知者一定不能證道。
5. 非法:言有卻無。
非非法:言無而卻有。
五、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賢:成果的權位。
⑴ 聲聞乘:咐四聖諦成阿羅漢果位。
⑵ 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法門成辟支佛果位
⑶ 菩薩乘:修菩薩
2.聖:成就實位,十法界最高果位「佛」
3.無為法:成佛的正法。
儒:率性。
道:無為。
佛:覺。
依法出生分第八
1.出生:修道的極致歸根復命,恢復本來面目,往生極樂。
2.依法:修道的方法過程正途。
⑴ 依「無為法」,自性自度。
⑵修道是反求諸己的內斂,非求於外的外鑠。
⑶ 實修法:內聖:離相,見諸相非相。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內不生妄相,實相自見。
外王:無住。無住相布施。以無為法生有為法是正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外不住六塵相,福德性自生。
⑷ 佛之四依四不依
a.依法不依人
法指道正修上的目標,人是有情的假者,只是法的表演者和執行者,末世,達人法不分,以為人全部代表道,尊人即重道,不辨是非,天理與人情不能辨別,一定要智慧判定。「道真、人真、一切真」、「道真、人假、一切假」,師尊大人叮嚀:不修人情道。
b.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經:中道實相,究竟實義,不離自性中體。無相實相不了義經:別出心裁,標新立異,術流動靜。「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精修與盲修
c.依義不依言
義:中道的第一諦,離言說文字的般若實相,提昇心性的法門
言:言說,只是真理的形容工具符號。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只是顯道的工具。
d.依智不依識
智:天賦自性所發露的妙智慧。修道「修心」,在增長「智慧」。
知識:求於外的見聞,靠耳目所攝,作用在改變他人。
智慧:與生俱來天所賦,發自天賦的自性,作用在改變自己。
識:由六塵所染而起,增長妄惑而已。識越多性越迷。
一、「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功德不離自性
1. 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總體,佛教專用名詞,印度所創的世界觀。
一小世界:人類所居住的地球。
2. 一小世界集一千—一小千世界。
3. 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一中千世界。
4. 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一大千世界。
5. 一中千世界集三千—三千大千世界。(播放至1:12:50)
6. 七寶:金、銀、珍珠、瑪瑙、琉璃、珊瑚、玻璃(水晶)
福德:福報(來世的福報)、屬後天、來世。
福德性:不離自性,由自性所發;功德,屬先天;功德不離自性。假設、比較而已。
三輪體空:
⑴ 外不住所施之人。
⑵ 中不住所施之物。
⑶ 內不住能施之我。
有相布施,福德;自性布施,福德性。李延正
二、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
1.非文字經,佛說般若大法時,並無經典為憑藉,更無金剛經。
2.經,乃佛說之正法,歸根復命的正命;自性經,徑,正路。
3.受持: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受之不忘於心,持之不厭其久,擇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子亥訣:子是開始,亥是最後,子亥訣,有始有終。
3.四句偈:
⑴如來心法的極處,三教真理的總歸。
⑵ 金剛經的疑案:
⑶ 有人說:
a. 第26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b. 第32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6分、32分已近尾聲,如何受持。
c.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此句乃破纏出塵的實在工夫,導人離相除妄之語。
4.為他人說,是最上乘之法。
三、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1.保證來世一定成佛的預言。
2.一切成佛及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從此經出。
3.求道是彌陀祖師宏願加持,一指見性,見性成佛的法門。
四、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1.一切佛法乃啟人生誠信,除一切妄心的引導作用,非成道的絕對道體。
2.佛立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立一切法。我有貪瞋痴,佛立戒定慧。
3.佛法只是權立的法門,非成佛正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一、一相無相:
1.一相:自性的實相,般若實相一即道,道的本來面目,不二之相。
A.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B.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2.一理散萬殊—天賦(一相無相,量異質同,因此須自性自度),萬殊歸一理—自我修行。
明 呂坤云: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髮膚還父母之初,無稍毀傷,親之孝子也。 天全而生之,子(人)全而歸之,心性還天之初,無稍缺欠,天之孝子也。
3. 修道:是恢復本來面目而已;行道:盡我天職本分而已。覺行圓滿只是恢復本性而已。
4. 修道人「切記」:無住修行,佛法不可妄住(佛法非佛法)。忌器小易盈、自我膨脹。
佛立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立一切法。為我有貪瞋痴,佛乃立戒定慧。
佛果亦不可妄貪,自覺為本份,覺他為天職。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5. 眾生以為既有佛之說,必有法可得。
今修道弊病是人與道不分,以為尊人就是修道。
佛一代說法以阿含時生死法為始,更以法華時滅一切法為終。中間以般若時為生滅的轉捩轉。
佛五時說法:
阿含12、方等8、22年般若談 法華涅槃共8年 華嚴最初37日。
(1)華嚴時,成道後37天。
(2)鹿野苑講小乘法。
(3)方等時8年 維摩詰大乘法。
(4)般若妙法22年
(5)法華時8年、湼槃經一日一夜
6. 破相能破到「一相無相」,才可以諸妄除盡;真性自露才是般若實相的真境。
存什麼心契合經典。經典:聖人慧命的結晶。頓悟、轉念、回頭、放下。
佛教:講空理(屬密言,言在此,意在彼)、出世法;道教:講玄理(屬直言)、儒:講性理(屬證言)、入世法,不能離開人生(包含生命、生活、生死的層面)、關懷人生。
一、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1. 引小乘教俱舍宗,此宗立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取聲聞乘四果來論果不可貪,不可取。
2. 須陀洹是聲聞初果。
3. 尚不能頓悟真空,但可制其欲。
4. 剛求道,入道之門而已,又名入流,不能入果位。
5. 對是果之莊嚴相,讚美聲、香花禮、供養味、得果身,入流念、六塵相完全不入。
窮理盡性才能歸根復命。
三、「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佛重時節因緣。
青陽、紅陽:修因時期。(青陽、紅陽:以蓮葉、蓮花在水面上,紅陽:84000法門,對治84000煩惱,未修好,輪迴再來)
白陽:證果時期、定盤、玉石分判、善惡分班、彌勒淨土(蓮藕在水中,出污泥而不染,在家出家,難修)。
1. 斯陀含:名一往來,聲聞小乘二果。
2. 已斷情意的煩惱。
3. 一往來,尚須一度下凡斷除餘惑。
4. 若存一往來即可證果,有住即妄,即不能證果。
四、「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1.阿那含:小乘三果,名為不來。
2.心空無我,內無欲心,外無欲境。
3.心不存不來之念,一住即妄,妄即不能證果。
五、「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1.阿羅漢:小乘四果之極果。
A.殺賊:已斷盡見思二惑。
B.應供:當受天人供養。
無常五畏:修道人、念佛人、大善人、持齋人、參禪客。道高龍虎伏,德厚鬼神欽。
C.不生:無生,不受生死果報。
六、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1.樂阿蘭那行者:愛好。阿蘭那:無人我相、無諍。愛好自性寂靜光明的實行者。
2.無有法名阿羅漢,沒有任何外來之法。自性自度。佛法「非」佛法,佛果「非」佛果,乃是天乘極意,三教心法所歸。「非」:不執著、不受左右。
七、世尊!佛說我得無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無諍三昧:無競爭心,達到最高最妙處。人中最為第一:特優、很出色。第一離欲阿羅漢本分主旨在無住除妄
莊嚴淨土分第十
1. 自我肯定期許,自性的本然光明寂靜。
2. 一相無相—賢果不可得。莊嚴淨土—聖果不可得。佛法非佛法,佛果非佛果。佛法只是修道的助緣,非成佛正法。
佛果:是權設的假名。
3. 修道要無住修道。
*引保師大過點傳師(龍天表上有引保師之名)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修道若存有得的心,便是住相,住相就不能離塵境與妄境,不能見如來。*愿:不一定要焚表,對上天的表白,對上天的承諾,內心自我的期許。
立愿:⑴天盤註冊⑵諸天仙佛護佑 時時照臨 護念—保護。付囑—鞭策。駝負百鈞,蟻負一粒,各盡其力;象飲數石,鼷飲一勺,各從其量。修道不求其效之同,求其盡心而已。(素其位而行)一切法,皆是權借的,有為法以顯無為法。
4. 以導引生誠信心而已。
入理—借相,明理—去相。要知道佛土是我們本來故家園,如來是本來面目,證果成佛對本性無所加。*大智若愚,是無所不知(大智),但表現出一無所知(若愚)。宦海浮沉,舍利子,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5. 本分所指莊嚴淨土
非相法身,無形真性,不是一般所指雕塑佛像莊嚴,廟宇殿堂巍然莊嚴,更非色身莊嚴。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哀,過分的迷信科學,不離物質,實證。(播放至00:51)
一、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1. 然燈佛:青陽期掌天盤的祖師,如來佛的授記師。(國父孫文,乳名帝像)
2. 求道在授記師有所得不?
3. 菩提自性乃自家物,於法實無所得。
4. 求道只知般若實相,自性本體是佛,知應如是住。(播放至1:03:17)*六祖劈材,劈出生死關 碓重踏、材重劈、道重修。
5. 求道:
A.復活自性,肯定來日必定成佛的契機。
B.指開玄關見真佛,執著玄關應萬事。
C.達摩祖師云:此玄關非點破,不能明心見性,了脫生死。
D.六祖: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天堂落在人間)
6. *道的殊勝
A.無上性:天人相通的樞紐,母性我性相繫的關脈。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
B.超越性:不可思議把短暫的良心發現,佛性流露變為永恆才是白陽士先得後修的真義。
C.普遍性:不論人種膚色,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美醜,照單全收。
D.易修性:在家庭中,工作中,道場中,職場中,隨緣隨喜,行功了愿,最後皆共成無上道。
二、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1.性功本莊嚴,不同於有相外相的莊嚴。
2.一般的莊嚴指的是色相色身的莊嚴,權名為莊嚴而已,非永恆實相的莊嚴。
是名:權設,臨時性,非永恆的。
3.以平等法為他人說,使人修福修善—化善,果福報,以無上法為使他人說使人成佛作祖—超凡,果福德性。
公孫軒轅黃帝拜七十二師,住世法,中華民族的始祖,最後找到十三歲的廣成子,授予出世法。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彰(聲勢浩大),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三、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已求道的。摩訶薩:壇主、人才,清口以上的。
1.清淨心:自性的本覺作用,無疑的信心,無垢的淨心。聖人立法三千載,昔日栽花今日開。立法為末世預言
色:身分不同、高人一等。
聲:求歌頌、讚美、掌聲。
香:香花供養。
味:口福享受。
觸:行住坐臥,超越他人。
法:指揮發號施令。
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修道的扼要,六祖因此句大徹大悟
四、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1.須彌山:佛教宇宙觀中小世界的中心,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應指喜馬拉雅山。
2.有相大身,有限有滅不能常在。不能叫真大身。
3.非相法身才是真正大身,因為常住不滅,歷劫不壞,永恆存在。
4. 莊嚴非莊嚴,非莊嚴即莊嚴。
5.修道應記,得本無得。
前言:一心向道,一定成道。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1. 無為:修道的方法
福勝:最終的結果
一相無相分—賢果不可得。莊嚴淨土—聖果不可得。
2. 由本生末和有末無本的相比較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上分說明:非身是名大身,指無相大的法身,比有相的須彌山有相身為大。有相大身是有限有滅,無相法身是千劫不壞,萬年不毀。莊嚴非莊嚴,非莊嚴即莊嚴。以有為法來行布施,一定著位福因得福報的妄念,仍在因果律內,終歸有窮有盡,漏落在生死輪迴中,名有漏法。
3.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以無為法來行布施,不重福報,不念福果,所得福德如十方虛空。施而忘施,才是真施。
4. 無為--非無作為,亦非斷滅。
A.外現有為之行,內存為而不住之心。
B.無為不離有為,離開有為則無為不顯。
C.在相中離相心。
D.修道人要無為而為。「當仁不讓於師」
天性率真的行事。自性是無為之體,無為是自性之用全無因緣造作之行事,對率真天德的流露,非但要為,而且要盡全力去為,才是無為而不為的理穴。
老子:可用「清靜無為」作代表;一部道德經以「無為」來涵蓋。為無為,則無不治。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儒家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自我解脫
佛教:講空理(屬密言,言在此,意在彼)、出世法,無住為體,離相為宗,空理為本,斷疑生信;道教:講玄理(屬直言,直指道德的本體)、儒:講性理(屬證言)、入世法,不能離開人生(包含生命、生活、生死的層面)、關懷人生,生活中的體驗。仁者,人也。修道修心,增長智慧;
知識:求於自性之外,靠耳目所攝,提高身分,目的在改變他人。
智慧:來自天賦自性的流露,目的在改變自己。
5. 無為之道,乃天地之自然道,無為之理乃宇宙之至柔理。(播放至56:29)天地以無為而道化萬物
修道人不假因緣造作而抱一,不用矯柔造作而率性,唯求修心養性恢復本來面目,不求餘物。
壇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石前人有10個兄弟姐妹,出身貧困家庭,培養出不向惡勢力低頭,堅強的個性。
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 菩提言:「甚多,世尊!
1. 恆河:印度三大河之一,自古被視為聖河,古代帝王均建都於此,恆河沙:恆河之沙細微如麵,數量很多,佛經喻數量多都以恆河沙為喻。
2. 如是沙等恆河:恆河中的一粒沙再變為一恆河,作為比較和比喻
二、 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1.一粒沙等一恆河
2.我今實言告汝:你一定要相信,不可置疑。
3.爾所:如許,像這樣多
4.物質布施雖無數亦有盡時,有限,有滅,有為,有數。*天道無財落空
布施:度慳貪。慳:己物不予人。貪:他物欲得。(欲得他物,問:所值幾何,己物不予,答:談何容易)
三、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1.於此經中:受持一指。經者徑也,歸根復命的路徑。
2.求道後才能受持四句偈。
3.行道所求:為他人說。
4.持經受持四句偈者,顯然是已得道的前賢,既已得道,即要
A.雖行不著於行,雖施不住於施
B.「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此二句獲得無為福勝的關鍵語。
5.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⑴受持四句偈:自覺自度的明路
⑵為他人說:覺他度人的真義。
6.著相,有末無本的強行;性功,由本而末的庸行。
永嘉大師證道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財施:益生命,短暫。伏貪。有漏。受用有盡。
法施:益慧命,永恆。斷惑。了斷生死。受用無窮。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前言:經典(聖人之言)是聖人慧命的結晶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聖人之言
正教:人生受無常、短暫的限制。 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五祖弘忍: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求)
生死事大:首要
自性若迷:直落生死,行屍走肉
福何可救:能保得住嗎?
人死不是一了百了,是沒完沒了。(台語:死就算了;事實上,死是算不完)
正教:
1. 了脫生死。
佛教的正法:
A.解脫:得解脫者多
B.禪定:得禪定者多
C.多聞:實踐者衰,唯尚多聞者
D.塔寺:建塔寺者多。
E.鬥諍:增長邪見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一貫道是正法的重演,佛教已成末法。佛教:星雲大師說:佛教已淪為誦經、辦喪事。
2. 平等法:靠外力,勸人行善為善,求來世福報。
3. 無上法:靠自性(成佛),求超凡,解脫生死。
子路問孔子: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敢:大胆,冒昧之意。
⑴ 死是由生來決定。
⑵ 活得莊嚴,死得安樂,死得其所。
4. 一貫道的教主是我們的自性。
5. 末法:邪教橫行,旁門左道。
術:畫符念咒,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點石成金。
流:善知過去未來,吉凶禍福,應驗如神。
動:搬運吐納。麻原彰晃,端坐可離開地面數公分。
靜:眼觀鼻,鼻觀心,靈出竅。
6. 求道是天榜掛號,地府除名。
7. 解脫生死,歸根復命,恢復本來面目。
尊重:
維護珍惜,拳拳服膺,全始全終,踐行。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微妙法:一貫道是「以心印心」
彌勒祖師宏愿加持,一指見性,見性成佛。這世修三分,上天加七分,就十分圓滿。
一貫道請壇經:「大眾肅靜,各列齊班,俱整衣冠,誠敬聽宣,八卦爐中起祥煙,育化聖母降臨壇,關帝居左純陽右,二十八宿護法壇。老母至壇,諸神儼然,右指呼叱,左指呵鞭,雷部、風部、虎部、龍部,各顯威嚴,爾等恭立,細聽吾言,今逢三天,大道顯然,諸部神真,護庇靈壇,鬼神聽旨,切實冥頑,遇難救難,遇災除焉,遇善相助,遇事相辦,大劫遠退,星耀靈官。領帝敕令,速辦天盤,三曹之事,一一詳參,不准退意,時時皆然,各盡爾職,鎮壓三天。母命諸真,代吾傳宣,見道成道,運轉坤乾,十二元辰,各俱其天,時勢將至,毋違特宣」。
求道後,若能肯定自性是佛,就得道了。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性自度,自業自了是修道至理。(播放至1:13)
一、「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1.隨說:如遇機緣即說,隨緣渡化成全。
*死後還有審判。「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1);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2)。知者(3)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注釋】
(1)失人:錯失應該交談的人。
(2)失言:說了不該說的話。
(3)知者:知,同「智」。智者
經:徑也,求解脫的正路。
四句偈:由無上法所引出覺性的所在。(一貫道是無上法,求道是以心印心)
2.當知「此處」:玄關,自性佛之處,母的分靈,三界至尊的分體,尊貴無比。
天人會相通,係因是老母的分靈,三界至尊的分體。
3. 一切:所有的。
4. 天:天上的諸佛菩薩神仙。
5. 人:世間人類。
6. 阿修羅:魔
7. 皆應:非如此不可
8. 供養:讚賞、維護、護佑,長相左右,照顧。
無常五畏:修道人、念佛人、大善人、持齋人、參禪客。
9. 受持:謹記於心,終身不失信而受於心。修道。
10. 讀誦:廣為人說。行道。
二、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當知:非知不可。
是人: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無。「耨多羅」:上。「三」:正。「藐」:等。「三」正。「菩提」:覺。「心」:道心。
1.佛教最上的理想境界。佛陀的覺智。
2.無上:自性來自理天,可直超三界。
3.正等:佛凡一如。
4.正覺:對宇宙真理徹底了悟。
經典:自性佛的所在。
弟子:老母分靈,三界分體。
佛教三寶:皈依三寶
佛:當時尊信佛陀。現今則禮拜佛像。
法:當時聞佛說法。現今則敲打念唱。
僧:當時作教徒。現今則出家為僧尼。
真正的三寶
佛:覺知,自性是佛,身外無佛。
法:法軌;由真如自性所生出的妙有。
僧:和合。一切言行與自性相契合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前言:
一、 眾生根器利鈍不同,智慧明「晦」各異:暗。雖設教言法,惟同聽異聞,同音異解。
佛設教:因病投藥,導引眾生,生發誠信。
*佛道:天命,非人力外力,解脫生死。
佛教:對自我行為規化,約束自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學:靠耳目所攝,靠外力,增加見聞,增廣見識。
二、 如法:實相(無相),由自性所流露般若妙法,一定要明師一指。明傳文章暗傳道,字裏行間尋覓理穴,真理。誦經不知解經,聽經不知佛言,茫無所得。由本而末的庸行,本固末自茂。
三、 受持:是
受:領納,拳拳服膺。
持:修持,經(狂風暴雨)。
無上法:只學不受持,是學而無實,有緣無份。
死:宇宙定律,花開、花謝、花落,最終目的在結果。
本文
一、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
1. 白:有所覺,感悟之後的請益或回答,悟出無上法門。
2. 說無(不)--斷滅。說有(上名)--執著
3. 奉持:
奉:遵依。
持:修持。
二、 金剛:喻自性。(即鑽石,珍貴希有,不沾塵垢,光而透明),此名:義很殊勝,名亦殊勝,名副其實,顧名思義。
三、 金而不變:喻自性。不更不變,不生不滅。
四、 剛而堅利。堅:歷百劫千生流傳六道,自性不壞。(自性的體)
五、 利:照諸法空,破無明障(自性的用)
六、 奉持:因名會義,珍惜修持。 天借人辦,人借天助。
二、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1.本經的綱領,大藏的精要。
2.有名即假,有相即妄,一旦落入名相,便非般若妙法。
3.恐人生斷見,權且立假名。
4.天賦自性如是住降處而生,非由外求。
5.是不得已所立之言。
言說越多,離道越遠。
7.修道:要破一切相,滅一切法,佛法非佛法。(播放至1:12:10)
8.外來的一切名相都不能憑藉。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佛立一切法,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立一切法。眾生有貪瞋痴,佛立戒定慧。藥因病設,無病藥亦成病。
三、「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引人問最微—微塵,引人問最大—世界。
2.有相的終身壞滅,無實體故不能常存。
3.實相—無相,有相—妄相。
4.世界雖大,劫盡終壞。
5.微塵世界,因形在名在,權名為微塵世界而已。「權」:暫時、臨時。
四、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1.三十二人大人相,以三十二種淨行修得三十二相好。
2.容貌有十二相好,身體有十相好,手足有十相好。相隨心轉
3.此相雖可貴只是凡人眼中的相好,迷妄界中的短暫好相。因為肉體的相好,終有毀壞的一天。(播放至1:40)
五、「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1.身外的布施再多,只是求福報,具有此經—了脫生死的門路。再以四句偈—修道,最尊最貴的法門為他人說,渡盡眾生,達本還原。住相布施不如性功的持經見性。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主旨:
1.無住為體
2.離相為宗
3.空理為本
4.斷疑生信
5.心傳密集
前言: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世間的一切物相都是四大的幻組織,一切事相都是五蘊的假和合,有生就有滅,有成就有敗,統是緣聚而生,緣盡而散,幻化之相。
2.在此幻化之相中,產生生老病死的苦態,悲歡離合的情變,世人拼命的執著妄取,被妄相所惑,妄境動妄心,真心退藏矣。*窮理盡性,歸根復命。
3.輪迴生死界中,起惑造業受苦。成為淪落苦海眾生。
4.離相:離一切塵相妄相。一相無相,萬緣皆空
寂:⑴死寂,生息全無。⑵寂靜:像睡眠,仍保有生息,增益生命的活力。
滅:滅妄心,生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滅除一切自性所無,常存一切自性所有。
5.滅相只限於滅妄相,連天賦自性都滅,遁入空門以躲脫為解脫,以逃世為出世,則倫常全失。故要讓私慾淨盡,天理要長存。雖離相不離天賦實相妙相,雖寂滅不滅真常。眼不看心不亂,耳不聽心不煩。修道要排毒,即要離相寂滅。
一、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 一希有功德。
1.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⑴是經:真實生命的見證。人性的莊嚴,生命的真實,自性的無盡寶藏,智慧生命的結晶。
⑵大徹大悟,聞所末聞的妙法真旨,莫名的感激,無從發洩,以淚表示。
2.希有:第一次希有,從第一分覺知般若實相所在。表示未明前的驚異,第二次歡喜讚歎的感激,已明後的感歎。
3.慧眼:見諸法皆空,一聞千悟,能徹悟實理實相者。
4.昔:拜佛為師以來。
甚深經典:指無上法自性中本來全真的實相。
平等法:有文字的相經。
一貫道內考: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則生實相,見性明心,必定成佛。自己無法自拔(自救),托庇於外力。借外力、保護、保佑加被、佛恩,因末劫的悲慘,地獄的可怖、天堂極樂。
二、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1.是實相者則是非相。實相,天賦自性是無相之相(無文字言說)是萬有的本體,我們的覺性,若將實相以名相形容,即非實相。
名實相:強名、權立、虛名。
2.我今……在佛身旁,正法堅固。
⑴道法必時愈久道晦,
人心必境愈放心愈微。
時遠道微,道微實信者寡。
⑵佛教在南北朝
1.聖道門不易修,便以淨土門代之,一心稱念佛號,藉南無阿彌陀佛之法力接引極樂。
*盡心章句上(四十一)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註釋」
彼為可幾及:彼,指道。幾及,近,將及。
孳孳:勤勞不息。同孜孜。勤奮努力
大匠:手藝高的木匠。
繩墨:木工用以畫直線的工具,俗名墨兜。即以木匣內浸墨線,一頭繫於錐上,用時以錐固定之,再拉墨線與此端,強張而彈之,使成直線於木工。
彀率:二字音夠律。朱注:「彎弓之限也。」限即限度。拉弓的長度
引而不發:引是引弓。發是箭射出。此乃譬喻。
躍如:朱注:「如踴躍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學知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發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踴躍而見(現)於前矣。」
中道……從之:
朱注:「中者,無過不及之謂。中道而立,言其非難非易。能者從之,言學者當自勉也。」
「語譯」
公孫丑說:
「夫子之道高極了,美極了;可是跟從夫子學道的人就像登天一樣,好像摸不著邊際,為什麼不降低些,使我們從學的人可以天天勤懇研討,得以前進呢?」
孟子說:「大匠師不能為了笨拙的學徒而改變廢棄用墨線的方法;后羿也不能為了笨拙的習射者而改變他彎弓的度數。君子教人好像射箭,只是拉開弓而不發箭,然而箭在弓上的情勢如已躍然而出,所以君子教人,只求其適中而止,不難也不易,能學的人都可以跟著他去學。」
本章言道有定體,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貶,語不能顯,默不能藏。
孟子認為道不可貶,否則一旦失之毫釐,恐要差之千里了。
*大道本體絕對不變
四相:(播放至1:28:11)
⑴我相:存我是我執。
⑵人相:我相的相對,我是你非,我善你惡。
⑶眾生相:產生貪瞋痴者。
⑷壽者相:自私行為,延年益壽。
三心:
⑴過去心:計功計果,自滿自彰,自我陶醉,不能低心屈就現實。
⑵未來心:存未來的妄想,伏不住妄想雜念,不能認理實修。
⑶現在心:仗恃自我才識自我妄大心不能降伏。
3.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全經的緊要語。佛本無相,有相即妄心不虛空,焉能成佛。離一切相,即是千古不易的定言。
4.不驚:不駭其言之過,主在生信,智者不惑。
不怖:不懼其道之高,主在至誠,仁者不憂。
不畏:不畏其行之難,主在力行,勇者不懼。
5.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佛緣廣大、祖德隆盛、根器深厚。
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即般若波羅蜜,智慧最難得,忍辱最難行,智慧能生精進、禪定、持戒。禪定(自覺)、持戒(內聖)、布施(外王)。
行忍辱彰大道,現忍辱度大惡,賴忍辱感眾生,修忍辱化劫運。
前言:
聚會的目的,希望明天會更好,去其本無,還其本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一、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1.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妙智慧是天賦自性的流露,第一喻首要是諸法之母,生母,依妙智慧的修持,才能達彼岸,最難得般若,若般若不足就不能圓滿,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自覺、內聖。布施—覺他、外王。
修道很重要的是內聖的修持。絕非文字言說可表達,妙智慧只是向道的誘導。
*道不是學問,非理論的知解,是自己見性。
*求道在增長智慧、改變自己。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徹悟真諦,人生自我解脫,生命的肯定。
「明」:自性莊嚴、生命真諦、明心見性。
肉體消失順序:「地水火風」(播放至24:45)
2.忍辱波羅蜜
非第一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意義
忍:生內心的含容。
辱:遭外境的橫逆。
不能忍辱的人根本不能邁入道格
忍辱非懦弱自卑,是行道救世上的大無畏力量,主在扶持正義維護真理。
上品:為正義真理以智慧為判定。
中品:圖謀私利。
下品:盲目忍辱。姑息,養奸助惡。
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道的推展
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囿於善有善報的天律支配。
二、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⑵一念不生,
心如太虛,性如秋水,達真空無相。
不以忍行忍。不因辱受辱。
內雖能忍而不生其忍。
外雖能辱而不見其辱。
一切言說之勉強忍辱。
⑶歌利王。無道王、鬥爭王
*肉體消失順序:「地水火風」、內消失。
王大怒:為何恣情覩我女色?
仙人:於諸女色實無貪著。
王:云何見色不貪著。
仙:持戒。
王:云何持戒?
仙:忍辱即是持戒。
王:痛,不。
仙:實不痛。
王:不瞋恨不。
仙:我尚非有,何有瞋恨。
天怒雨石。憍陳如。五比丘。
無我相:不生我的身體被截割之心。
無人相:無你以惡行對我之念。
無眾生相:嗔恨忿怒之想。
無壽者相:無求生懼死之欲。
三、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⑴修道應離相空心,
才能生發無上菩薩道心。
⑵私慾不淨盡,天理不流行。
人心不止,道心不長。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4.不離六塵妄相,即不能解脫其本心。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施而忘施,才是真施。
四、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1.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⑴有相即是妄相,但是一切妄相中卻有真空的實相在主宰。*「人」
⑵因為有諸相之妄,才有實相的真。
⑶諸相以有為相,實相以空為相。(播放至1:27:05)
⑷悟者:借假修真;迷者:以假覆真
⑸世人只執諸相不徹悟實相—故迷洞悉實相,不住妄相—故覺*80%的人提前死亡。
2.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⑴眾生雖是塵界的迷體,但實體中卻有不昧的佛性在。
⑵務凡即凡,希聖即聖,全在迷悟而判定。
⑶佛是已覺的眾生,眾生是未覺之佛。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看何擇何捨而已。*抓佛性,非抓佛
3.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不假,照見本性,證無上菩提。
實語:不虛,虛中有靈,空而不空。
如語者:不妄,諸法之母,萬殊之源。
不誑語:不欺。不欺人可通往聖域。
不異語者:不怪,不變質,無差錯。
五、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1.
住於法而布施:心不虛空,妄住四相。黑暗,有障。
不住於法而布施:四相淨盡,光明功德無量。
當來之世: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能於此經:般若大法。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持經功德:
持經:
持:拳拳服膺,慎終如始。
經:非文字經,是自性經,般若妙法,可以解脫生死,聖人慧命的結晶。自性無盡寶藏。
「一」貫道:宇宙萬物的主宰、根源。
佛教:萬法歸一;道教:抱元守一;
儒教:執中貫一;耶教:默禱親一;
回教:清真返一。
「一」「貫」道:求道;修道。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天命:宇宙真主宰
畏大人:天命的踐行者
畏聖人之言:經
功德:為人解說,身教言教,使人人都能脫胎換骨。
2.只忍辱捨身而不能為人解說,只是自了漢。一人回理天,皇母何喜?還不能算是菩薩的般若妙解。*談生死,非科學、醫學所能解決,惟宗教方能探討。
1.布施:財施了冤愆,法施了無明,無畏施了苦根。
A. 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金銀、珍珠、珊瑚、瑪瑙、琉璃(水晶)
B. 身布施:以身命做犧牲的布施
2.一日分三時:
初日分:晨
中日分:午
後日分:晚
3.不間斷,經無量百千萬億劫,求來世福報。
4.持經功德勝於七寶,恆河沙等七寶身命。
5.如果聞得般若大法之後(得道),信心不逆,篤守奉行。
衛靈公第十五(三十一)
子曰: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末世眾生心態,有理論認知的排他性,有宗教信仰的狹心症。
6.書寫:旨在推廣。
⑴由自覺進入覺他的階段。一世勸人行善立德以口;百載勉眾修真學道以書。
7.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遍知無滯,大徹大悟。大覺有情,普渡眾生,是最上了義之時。*老不足嘆,可嘆的是老而虛生。(播至1:01:25)
8.以要言之,扼要結論,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思:心思。議:口議
9.為發最大乘者說:
A.小乘:獨了生死,以羅漢、辟支為果,四聖諦、十二因緣法。
B.大乘:自覺覺他,修六度萬行法,以菩薩為果。
智慧:改變自己。能發覺自性本體,發展自性妙用。
10.為發最上乘者說:為發佛心的修道者,為覺行圓滿。只有大根器大智慧的人才能幸遇聆咐的。*同聲異聞
二、若有人能受持,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A.對末世修道人的一番鼓勵和將來成就的預言。
⑴ 第一次所說:對初修法者說。(正信希有分)
⑵ 第二次所說:對受持奉行者說。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⑶ 第三次本分(持經功德分第十五),對受持讀誦廣為人說者說,
B.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形容功德峻極無比。
不可量:量之不能測。
不可稱:衡之不能稱。
無有邊:度之不能計。心思口議。(播至1:31:01),喻功德無窮。
2.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荷:背負。擔:肩挑。獻身於聖道發揚上的受命者壇主、人才。能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祖德培植、善根轉寄,才有今世得道,才能淨信不疑,才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才具有荷擔如來聖業天職。天考道,一條線;人考道,一大遍。
三、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1.樂小法者:具四見不能接受是經,不能為他人解說。
2.四相四見截然不同
A.相:起內心的染著。
B.見:內心偏離抉擇不正。
3.四見:
對天道產生搖憾心,對前輩產生不滿心,對同修產生怨妬心,對道務產生馬虎心,對後學產生傲慢心,對道務產生虛榮心,對外道產生好奇心。
樂小法:只憑自己的知悟判斷。
在在處處:道已明洩由單傳進入普傳階段,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今日已進入天人交接,天人合辦,諸天護法的現象。
4.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華香:花香,供物之一。
花:有敬仰、聖潔之意,有裝飾之用,有柔軟之德。蓮花—莊嚴佛果之用。淨土—蓮地;極樂—蓮邦;果位—蓮座、蓮台。
法華經—妙法蓮花經
前言:
一生包括生和死,如同一天包含晝與夜,非太陽升起至落日。人生包含生命、生活、生死。生得莊嚴,死得安樂。死是由生來決定。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1.業:本是身、口、意所作。
2.種類:
善業:五戒、十善。
惡業:
以時間區分:
宿業:前世所作。
現業:今生所為。
口:
惡口:罵人的話。
妄言:不實的話。
兩舌:挑撥是非。
綺語:輕浮、挑逗性、干擾心性。
身:殺、盜、淫
意:貪、瞋、痴
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業最重)。
業障:受惡業的障礙。
2.由因待果,遇緣而發
假使千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3.輪迴如何解脫:業障如何除淨。
⑴「受持」「讀誦」「此經」:求道。修道。道
*何期:天賦而不自知,太妙太玄,有而不知其有。(播至28:00)
發掘自性本「體」,
發展自性妙「用」:住。降伏。
⑵現業無機可造。
⑶宿業靠持經功德,廣為人說、抵償,肯定自性是佛。
「口」:佛口,講佛言;
「耳」:佛耳:聽佛音;
「手」:佛手,做佛事;
「眼」:佛眼,看佛經。
受持讀誦此經:唯一離業之法,為人解說此經,真正淨業之道。
一、「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受持讀誦此經:超越、殊勝。不但不受人敬仰,反為人輕賤。
2.受人輕賤的理由:
⑴敬仰與輕賤是一體的陰陽面(人間的對待)
⑵末世本有親德好善,也有毀道敗德的眾生存在。
⑶ 遭人輕賤是天理的註定,真道真考也是道高毀來,德厚謗興的定理。
3.先世罪業
罪:罪過。業:業障。
惡道:三惡道。
*人將死,看到宮殿,升為天道;看到洞穴、鳥巢,輪迴畜生道;看到一片荒野、墳墓,輪迴地獄道,應趕緊一念懺悔,子孫要功德迴向,以免墮入惡道。上分言:持經功德的尊貴;本分言:持經可離降除業的利益。無上正等正覺:修持最高境界。佛陀的實智。
二、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1.無量阿僧祇劫:印度計算數目的名稱。阿僧祇:數目之極,無數年代
2.那由他:相當於「億」。
青陽期:然燈古佛
青陽期:釋迦牟尼佛
白陽期:彌勒佛,現凡夫身,末世眾生的總皈依處。(播至1:16:12)
3.八百四千萬億無量數之佛,佛佛我皆供養奉侍,沒有空過不尊的供佛事佛之多。
4.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身命布施,供佛之多受持讀誦此經,勝此萬萬倍。
5.供養諸佛功德,只是自種福業,只得福報,不能見性,不能解脫生死。
*禮衣:法器之一
6.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
⑴末世即末法:佛分正法、像法、末法,正、像法各一千年,預言末法有正法當興之機。
⑵般若正法在末世中重視的預言單傳轉入普傳之機:在在處處。天人阿修羅天人合一、天人合辦諸天護法證明。
三、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1.受持讀誦此經:
⑴希有的無上法最了義法
⑵知者過之(中庸):聞說能成就如此希有功德,便會妄貪妄住,心神狂亂失常。
愚者不及(中庸):不能徹悟此經殊勝,似信不信,致成狐疑(播至1:50:44)
2.或有人聞,心則狂亂:胡思亂想,狂想成佛
3.狐疑不信:迷住邪見生邪念。
4.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⑴可以淨業滅罪。
⑵可以成就聖果。
5.果報亦不可思議:
⑴成就菩提之果
⑵一切諸佛及諸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由此經出。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究竟:
推求到極點、事理的至極、徹頭徹尾、全始全終無我:沒有我執、我見、我是、我妄。表露無我的實義,是本分所旨。人身本是五蘊的假和合,法是由因緣而生,緣聚、緣盡的限制。
二、性不易悟,多由執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放下、回頭、轉念
三、能達究竟無我,便是大乘的究竟位。
先天:不累、法喜
後天:我得
四、 初學者:「執著」,見相著相,因為受到過分迷信科學的禍害。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昧於實相本空。
五、 物質飽和,人倫真空,破本參之後:
頑空:斷滅,只相及一切本體空相,否定緣起的萬相。
六、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失正知見
七、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播至25:31)
*誠心有餘,智慧不足徹悟真空不失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悟者,借假修真;迷者,因假覆真。
老子:吾愛此身,吾患此身
八、 究竟無我:以空攝相,以自性主宰,六根內心以體顯用,攝用歸體
九、 應無所住(體),而生其心(用)
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1.前分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為結言。
智者聞之,便會貪妄貪住,心即狂亂
愚者聞之,會起疑不信;
迷邪見,以致狐疑不信。
以不可思議為結言讓讀者自己聆悟,統攝眾生的善念。道理要用自己的聆悟講,文章要用自己的智慧寫。
2.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⑴第二分,請示般若實相之體—在那裏?
⑵本分請示般若實相之用—怎樣住降
一而不貫:得而不修
3.當生如是心修
⑴此心是菩提心,
由如是處生,由如是處住。
⑵此處是實相處。
「眼」:佛眼,看佛景;
「耳」:佛耳:聽佛音;
「口」:佛口,講佛言;
「手」:佛手,做佛事,
把眼睛長在心裏,觀察自己;
把嘴巴放在心上,評論自己;
我口言我身,我手寫我心。
⑶任何國家均立有偷盜者罰的法律,人民因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偷盜)。不敢不是不想。無心上功夫(無生如是心),一旦有機可乘,便委明知故犯,知法犯法。
4.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⑴此乃究竟降心之法
⑵滅度一切眾生:已現無量願行,內不顯能度之我,外不見所度之人,實係一切眾生自性自度。
⑶以菩提心降伏妄想心,常住菩提心,妄想心自然降伏。
5.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⑴發菩提心,是自性的直發(率性之謂道),自性自心無外法可借。自己無力自拔,就會借外力解脫、往生。
⑵ 為未來的災難恐懼—求保佑;為墮地獄的可怖—求加護;為升天堂的榮耀—求加持;為六道輪迴的無奈—求佛恩往生。(播至1:27:26)
二、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有四相則非菩薩:自性本來空寂,不假造作,渾然天成,自性真空,真空生妙有。「假」:借
2.沒有任何方法,外力,可讓自性發菩提心。
3.只要明其體在,能私慾淨盡。*任何宗教都有其神秘性。
4.發菩提心是不假造作,不發而自發。
5.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無。
「耨多羅」:上。
「三」:正。
「藐」:等。
「三」正。
「菩提」:覺。
「心」:道心。
⑴佛教最高的理想智慧。
⑵佛陀的覺智。
⑶ 無上:我的真性受於理天,可以直通三界,自性豎通三界,橫遍十方。
⑷ 正等:佛凡一如;佛與眾生自性平等。
⑸ 正覺:對宇宙的真理無所不知。大智若愚,真性:無所不知;表現出:一無所知。*聞聲知心,觀相知性。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佛言:
「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1.佛言:
「如是如是:世尊肯定開示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授記:
佛對發心的眾生,指出實相,即是未來成佛的記別。求師授記,指出實相所在,實不能不拜師求道。*求了道不修:指出實相所在,立於不墜之緣,可以回天,卻極難成佛;回天之後再修,難上加難,在天上修一百天,抵不過人間修一天。
3.實無有法:
自性中實在沒有任何外力或方法,可發菩提心。如來所說之法,是無上菩提之心,只須心悟,全無迹相,不可以言語說,色相求。
4.在萬法皆末的今日,雖有正道在普渡,但執迷於有所得,有所說,有所執,有所見的觀法者尤多。(播至18:24)
一、佛言:
「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金剛經 22集18:24之後
5.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如來:諸法能如其本來,佛之代名詞
諸法如義:依如此法實修,就不迷於有法可得的邪說
*世尊曾預囑:末世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末世眾生心態,有理論認知上的排他性,宗教信仰上的狹心症。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1.無實無虛:
無實:此菩提法不可以色相見,不可以言語取。
無虛:真空妙有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執著,昧於實相本空。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斷見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以體顯用,以空攝相。
中庸 第十六章 鬼神之為德
子曰: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鬼:陰,收歛,神陽,生育,一陰一陽之謂道。
齋明:齋戒沐浴,內聖誠於內。
盛服:外王,改變自己行於外。
度:猜測。
思:兮
2.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啟發眾生成佛的助緣。
3.所言一切法皆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一切佛法只是權立的法門, 非成佛正法。
(2)法本無法,以法引心, 借法悟性,性悟法捨。
(3)生一切法以期生發信心,滅一切法,以期自證菩提。
(4)全離所說法,不能破迷;全即所說法,不能生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5)佛立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立一切法。為有貪瞋痴,佛立戒定慧。
*佛:因病投藥,儒:因材施教。
*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播至1:03:18)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1)色身無論怎麼長大仍是四大的假和合,緣聚則生,緣盡則散,只是假名權名而已。
老子:
吾愛此身,吾患此身,吾患此身,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悟者借假修身;吾患此身,迷者,以假覆真。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達到無我的境界
職業:苦、累、壓力。(有我)
聖業:法喜充滿。(無我)
(2)清淨法身: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質同量異)自性豎通三界,橫遍十方。(大身)知足者富
真富:本來不失;真貴:道德俱足。道高龍虎伏,德厚鬼神欽。
2.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1) 我相即非菩薩
(2) 一旦產生有我的妄見,即不名菩薩。
3.佛說: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1)無我:達無我的菩薩想、功德想。
(2)無人:達無對待。佛與眾生平等。
(3)無眾生:無所滅度眾生,我能滅度我當滅度
(4)無壽者:無涅槃佛果貪念。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1. 若覺行圓滿時,雖不求莊嚴而自然莊嚴。
2. 莊嚴為外相莊嚴與性功德莊嚴。
(1) 外相莊嚴有損自己,為同修所不齒。著此妄想,絕非菩薩。
(2) 自性功德莊嚴:本身修為,內聖外王。覺行圓滿,不著四相四見,不住莊嚴。
3. 能通達無我法者:能降伏妄想心,使菩薩心常住不退。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心佛眾生三(了)無差別,
眾生皆俱佛性,佛只是眾生的覺者。
同俱一性,同出一心。
二、眾生之外並無佛,
離眾生不能成佛,離佛不能顯眾生。
三、心外並無眾生與佛,
所以眾生與佛在質量上是絕對平等。
四、迷與覺始分出眾生與佛。
五、迷:隨業往返,隨業遷流。迷失本體才成為眾生。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徹悟真諦,人生的意義目的在解脫生死,生命的肯定。道理要用自己的聆悟講。
自知者明:「自知」人生規劃,
「明」:自性莊嚴、生命真諦、明心見性修道修心,增長智慧。
知識:求於自性之外,靠耳目所攝,
提高身分,目的在改變他人。
智慧:
來自天賦自性的流露,目的在改變自己。
覺:隨緣不變,不為業轉。
中庸:中立不倚、和而不流。真心現前本體不失為佛
五、傳心法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六、永嘉禪師(一宿覺)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1.五眼:肉眼、天眼、慧、法、佛眼,本是本來覺性所俱,人人皆俱,落於塵界後迷悟不同。
2.肉眼:
(1)肉身所具之眼,只能見一切形色物質。
(2)若侈慾過度,精明外溢,不知節制,恐失明不保。
3.天眼:
(1)觀諸天之無形,觀眾生之心。
(2)遠近、內外、晝夜均能見。
(3)聞聲知心、觀相知性。
4.慧眼:
(1)凡善惡正邪俱見者。
(2)見一切眾生諸境界。
5.法眼:
(1)見一切法的實相
(2)洞徹世界之實相,有相中之實相。
*暗室虧心,天眼若電;人間私語,天聽若雷。點點滴滴天記全
6.佛眼:
(1)三界一切無不徹見。*道中只有鼓勵,不能責備。
(2)萬事萬象之真實性,無不徹知。
7.凡有如來性者皆具此五眼。眾生與佛本質無異。
二、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1.以一沙比作一恆河,則河之數已為無量,又以一沙比作一世界,則世界更無量,喻眾生與佛均無量。
2.佛說是沙不?佛本具眾生之肉眼,當然說是沙,印證佛是由眾生修成的。
3.世人均以眾生與佛為異體,全憑佛的渡化,才能出苦得樂。(播至1:17:47)
4.眾生與佛本質上無差別,切忌由一相變成異相。
三、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國土:眾生所居,近臨於你身旁。
2.非心:由七情六慾四相將本來的心,變質有心之名,無本心之實。
3.同樣的日出日落,同樣的人身為何有聖凡之別,有君子小人之分。同聽異聞,同音異解,同一筆墨,有的龍飛鳳舞,神韻十足,有的字若塗鴨,不堪入目,覺與迷,天份與資質不同。
4.過去心不可得:執著過去的功德心,自滿自彰,自我陶醉,計功計果,優越自我,不能低心下氣,屈就現實。
5.現在心不可得:仗恃自己的才識能力,叛逆心熾,自我妄大之心不能降伏,妄自分支別派,將自毀道機。
6.未來心不可得:伏不住妄想雜念,妄想於將來的果位,空想不能認理實修。
7.未來休指望,過去莫思量。
六祖:
前念後念與今念,念念不被邪見(嫉妒)染,一念不生全體現。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一、梵文是「達摩駄都」
譯成:法界、法性、實相、諸法的分界。
1.金剛經的主旨:無住為體、離相為宗「佛法平等,無有高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通化:融成一體,一法界。道場中不應該有身分高下尊卑之分。一旦名份分別,產生崇信權威,威權領導
3.住相為有漏之因,不能得無漏之果。「道真、人真、一切真」、「道真、人假、一切假」
4. 法界:十法界,由天台宗大師所立。
(1) 佛法界:自覺(明明德)、覺他(親民)、覺行圓滿(止於至善)
(2) 菩薩法界: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法。
(3) 緣覺法界:辟支佛,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法。
(4) 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修四諦法(四聖諦)。
(5) 天法界:修上品五戒十善。
(6) 人法界:修中品五戒十善,受人中苦樂。
(7) 阿修羅法界:修下品五戒十惡。生於非人境界。
(8) 餓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惡,受飢渴苦。
(9) 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惡,受殺戮之苦。
(10) 地獄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惡,受寒熱、叫喚之苦。
二、前分以三心不可得為結語。
1. 存過去心:不能低心屈就現實。
2. 存現在心:叛逆心熾,妄自分支別派,將自毀道機。
3. 存現在心:妄著遐思亂想,不能認理實修。在此三心者,認為眾生不必度,福亦不必修。
本分直告:無得之得,無福之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而應無所住。
3.不望未來的福報,不作現在的較量,不存過去的施果。未來休指望過去莫思量。
4.為善望報於天者—無德。
施恩求報於人者—無福
5.真心即道心,妄心即人心
道心乃天性的直發—公理,由天而人,人心乃天性的曲發—私慾由人而事。
一、「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1. 因緣:一切事物生成的條件。
因:直接生果者,
緣:間接助成者。
因緣果報,例農夫種稻。
因:種子,
緣:土地、水分、肥料、除草、氣候…等;
果:稻子。報:還種因者。
因緣:指有漏因,有為法。
若持可得心為因,以住相布施為因,
有漏因,果亦有限。有漏的福報。
2. 不念所施之人—空心;不計所施之我—空物;不恃能施之我—空我,三輪法空(三輪體空),才是布施的真義。
3. 若心外求法,生死的根本未斷,究竟的解脫渺茫。
五祖: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識本心白修一場。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自性若迷,直落生死。
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末法的眾生,誠心有餘,智慧不足。*以盲引盲
二、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1. 如果有人認為福德是實在性,是可得的,存得福心即是妄心。
2. 有漏因果在內,是有限的。(播至1:15:46)講經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積德,是謂眼前花。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 本來美與善都是好事,為何成為惡與不善。
(2) 有用無體之害,有末無本之弊。
(3) 由本體直發才算美善。
(4) 性與心合是真,心與身合是善,身與行合是美。
(5) 名相的追求是虛偽造作麻痺自己機智外用,性德晦亡。
(6) 一切時中無心是真道心; 一切處所無為是真德行。
(7) 名利場中五刑俱備。
五刑如下:
墨:臉上刺字。
劓:割掉鼻子。
剕:剁去雙腳。
宮:割掉生殖器。
大辟:砍頭,死刑。
逍遙物外,百障皆空。
(8) 禪師生活,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為了生死事,氣化度春秋。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清茶淡飯裏,有甘美的妙味。粗布衣單裏,有無上的莊嚴。
順治皇帝: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朝難,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9) 無住離相是般若的最深法
(10) 無著無住無礙才能通化無窮。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1.修道所共旨共求是法身身相,非色身身相(播至5:42),能聞聲無聲,見色無色。外相上任何境都能接觸深入,內心上常清常靜一塵不染。*大智若愚,是無所不知(大智),但表現出一無所知(若愚)。
2.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1)身相是四大假合為三界所拘,五行所制,命運所支配。
(2)身相離不開生老病死之苦,生住異滅之限。
(3)見諸相非相,非相:不著、不住、不染、不受支配左右。
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儒:中立不倚、和而不流。
(4)即見如來:明性復初。
如來:真佛性。
3.相:六根可以覺察到的現象。現象的有,假名的有。權設的有,非實相。達聞聲知心,見相知性。
(1)世間的一切物相,皆是四大的幻組織。一切事相是五蘊的假和合。緣聚而生,緣盡而散,完全是幻化之相。
(2)這幻化之中,現出種種生老病死的苦態,也有悲歡離合的情變。
(3)惠能: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風動,幡動
六祖壇經原文: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
一僧云:風動。
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
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無境:心即空無一物。
無心:境即無法呈現。
4.色:一切示現的色法。
世尊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1)偈:
形式:梵文,佛教中似詩有韻的文辭。
內涵:代表所悟心境,所持特殊見地,出自般若妙智之境,發自本來面目之性。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借外力修持出塵。有為法,佛法不可得,佛法不能借外力。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無一物,才能回復本來面目。人以凡立,我以聖破。「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5.明徹非相之理:破相,悟得見相非真,破見。
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1) 只求法性,不談法相,只要本來面目現前,其他文字性空,言語道斷。
(2) 只求心行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直接的感受,最真誠的體悟。
6.應生其心,而無所住。
(1)離色相外並無實相,離色身外即無法身。
(2)當於相中見其實相,「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
(3)相究竟非真,須於相中見其實相之真。
(4)一切佛法只是權立的法門,非成佛正法;法本無法,以法引心,借法悟性,性悟法捨。
一、「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ㄈㄨ’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1.佛:是十法界中最極實位。
2.具是色身,具三十二相是依淨行修來。色身法相終是四大假和合,有生滅,非真正的具足,乃是應現的具足。*命運:好好運轉,可以轉命。
3.色身雖假,但色身可以行真道。覺者,借假修真;迷者,因假覆真。
4.修道對色身
不即:不住色身之虛妄。
不離:不棄色身,借假修真。
5.是名:權名,暫時的名。
6.佛以佛問,須菩提卻以如來作答
(1)見佛是佛的極位實相,佛是實位的定名。如來:如諸佛而來,具佛性而來成正覺。
佛:是實位,如來:是含見性的修持過程。
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具足諸相:能神通變化。
2.如來真性不應以神通變化,具足諸相來顯現的。
3.諸相具足雖能變化莫測,仍是一時的妄相,非自性的實相,永遠不能見性。
4.世人修道徒持變化神通,邪教外道藉機而出,非但不能見性,更可亂性迷真。目鍵連神通第一,被外道以亂石砸死,神通抵不過業力,因目鍵連前世是抓魚,造殺業極重。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一、非說
佛性是不二之性,佛法是不二之法。
二:泛指自性之外,外求,耳目所攝。
文字是工具、媒介、符號。文以載道、傳承,文非道。
言語道斷:言說越多,離道越遠。實相是無相,有相是妄相。
3.佛說一切法的用意,為眾生解纏去縛,聞解脫上的一條引導。
4.眾生求解脫必須自性自度,佛說一切法,全無實法可說。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5. 佛立一切法,只是權立的法門,非成佛正法。
6.欲達彼岸,非離相離說不可,故曰:非說。
二、所說
所說即非所說,因為有所說即落相迹。一有相迹便要執著修道、內聖、離相,離相是內聖之基。行道、外王、無住,無住是外王之本。不住六塵相。(色聲香味觸法)
3. 能說:著身相。
所說:著塵相。
4. 一旦著身相塵相,就不能徹悟真空和見性成佛,故曰:非所說。
三、非說所說
1.並非全棄所說不說,若全不說,眾生又如何生覺生信。佛以無勝辯才來覺化眾生,又屬何用。
2.生以期生發信心,滅一切法,以期自證菩提。全離所說法,不能破迷;全即所說法,不能生覺。
3.佛立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立一切法。眾生有貪瞋痴,佛立戒定慧。
4.一旦悟徹諸相非相,自生般若以後,就當借外緣啟內覺。
5.非但不住言說,更能全忘所說非說。*說法不尚躬行,是謂口頭禪; 立業不求重德,是謂眼前花。
四、真正說法
1. 說而不住,不住能說所說(能說就著身相,所說就著塵相)真正聽法者也不住聞得。入乎耳,布乎心,著乎四體。
智:天賦自性所發露的妙智慧。
修道「修心」,在增長「智慧」。
知識:求於外的見聞,靠耳目所攝,作用在改變他人,外鑠。
智慧:與生俱來天所賦,發自天賦的自性,作用在改變自己。
識:由六塵所染而起,增長妄惑而已。識越多性越迷。
2. 說法切忌執著文字,否則心跡不能忘,真空終不可現,無上菩提終不可得。
3.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五、「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1. 如來說法為眾生導引使之悟性,借外緣啟內覺。(播至1:08:15)
2. 權借言說為之導引眾生皆是自性自度。*修道在自己見性,不在理論知解。
3. 若人言,佛尚以所說之法為法,即拘於聲塵,泥於言說,不了解佛道真義的人,才作此言,便與謗佛無異。
4. 謗佛:
(1)譭謗佛道。
(2)對佛法生疑惑。
5. 捨戒還俗,斷一切善根。
回教:自殺,毀壞上帝殿堂;
一貫道:自殺,毀壞佛堂。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佛向自身作,莫向身外求。
6. 當於法,應無所住,此法是權法非實法。
7. 子女是父母的翻印機。
8. 小孩是看你所做,不是聽你所說。言教、身教、境教。責備子女,會造成子女沒有自信、自主、動輒得咎。
9. 常發脾氣,怨天尤人。(播至1:38:38)
10. 默契心源之妙,經典中悟出道的理穴,字裏行間尋覓聖人的心法。
三、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1.慧命:讚歎須菩提因智慧廣大,以慧為命。
2.信心: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
3.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⑴佛的本質,故曰:彼非眾生
⑵ 十法界中並無眾生實位,只是迷時為眾生的權名。
⑶ 眾生沈淪迷昧不悟,所以不得不以眾生之名稱之,故曰:非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分主旨:在闡述無上菩提,根本無所得的妙旨。
1.佛得無上菩提,同此今日的得道,道本是自家物,本來無失,得從何來。
*壇經般若品第二: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2.得道,實是文字、言說、形式、儀式上的權名,實際是重見自家本性而已。
*任何宗教都有其神秘性,在經典中是不洩漏的。
佛:受戒、證果。
耶:受洗、回天。
道:一指,了脫生死。
理天天命,氣天玉旨,象天皇旨。
天命勝過玉皇旨,頭戴天命,身兼師命。
3.本性是無法可得,由本體所生發的一切善法,無住行施,當然更是無法可得。
4.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以無所得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心經的核心。有8家翻譯。舍利子:指修道人。
5.以無所得之心,去行布施,必成就無量福德。
6.無念方為道,無相始見空,無住心方活,無妄始近真,無生生般若,無心即佛心,無物天地闊,無法自通神,無知「知」方妙,無見見始通,無我自我大,無佛自性空。
「知」:智。
《道德經》「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玄覽」就是把我們心靈上的那些污垢、塵埃洗除掉。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npnqk6q.html
7.自性般若能證得
無一法可得時,就契入自性真空之境。
8.雖離相但本體不空,雖俱足而自性本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其空非空。
*事法界:布施 理法界:三輪體空。認理歸真。(播至50:43)
二、無法可得:
1.法:般若妙法,本是自家物,與生俱來,原來無失,得從何來。
2.受一指,非另有所得,只是指我本來面目,重見復明而已。
*六祖壇經心得(16)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3.修道若能徹悟般若妙法,盡是自覺自悟,本無任何法可得,一切行化盡是自性份內的當然,才能萬緣皆空,就不生幻念妄想,不計福德果位,此即無法之法,無得之得。
4.是道是法,雖名曰得,實際是自性俱足全由自性自生,所謂得者,實是權名權立,本無加於自性之國有。*修道是光復自性,是失而復得。
本文:
1.般若妙法本來無得,是真的無所得嗎?
2.無得之得方是真得,有所得就有所失,有得失者,皆是身外之物。
二、
1.無有少法可得,若有少法可得,就不能算是真空妙法。
*一貫道的禮衣(道袍)等同佛教僧服、袈裟,可防塵,防外障,防魔。修道人現凡夫相,著無形袈裟。
2.無得之得,昔於然燈佛所是受開導,本來無得,始生大覺悟、大成就。
有得:
⑴ 是外物
⑵ 倚靠
3.有法可得者,皆不是見性之道。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無。
「耨多羅」:上。
「三」:正。
「藐」:等。
「三」正。
「菩提」:覺。
「心」:道心。
1.佛教最高的理想智慧。佛陀的覺智。
2.無上:我的自性來自理天,可直超三界。
3.正等:諸佛眾生,自性平等,佛凡一如。
正覺:眾生自性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十法界無「眾生界」。對宇宙的真理無所不知,把眾生看成一體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前言:
反聞聞自性:對生命的關懷。
生命有三的特點:短暫、無奈、無常。
一、淨心:
1.心:心者性之動,統理人身四體。身者心之器。
2.心物自蔽,身物自染。
*壇經: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貪欲性辟:辟,偏離
瞋忿性塞:塞,阻隔
痴奢性蕩:蕩,動搖
愛妄性遷:遷,改變身(行為)顯現出酒色財氣,七情六慾。
3.修道修心:
最親父母、兄弟、妻兒、子女終會分離(身),心永遠跟隨著三界往返,跟我們一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性心身一貫不可分,心戕害自性,主宰身。
4. 心可以為超生了死的雲梯,聖賢仙佛的苗床,世界大同的先導,也可以為浩劫的淵藪,苦海的源流,輪迴的趨徑。藪ㄕㄡˇ:聚集。
5. 淨心即天賦的真心。真:無妄,如:不變。佛心,本心,菩提心,大學:明德。道家:玄牝。此心說大則彌六合,豎通三界,橫遍十方,虛空不能容,小退藏於密,無形迹可尋,微塵不入。
6. 心誠則靈,不誠無物。(播至35:33)
7. 天賦真如之心,俱是一切功德智慧,沒有生死煩惱,非一切法能現一切法,非一切相不離非一切相。*孩子有依賴性,模仿性,可塑性。越高等的動物,依賴性越強,例:媽祖林默娘9歲、王陽明5歲還不會講話,結果成為媽祖、大學問家。
8. 最好的人生道路,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看待因緣最好境界,歷盡萬般紅塵劫,猶若涼風輕拂面。
二、行善:
1.善:順理為善,行順理之事就是行善,善行是自性的本然流露,人生的當然行事,是人人的天職與天賦。
2.眾生皆以求福而行善,
若不為福之得,作善將行之不力。
3.為得福而行之善,必囿於因果之內,非至善。囿:ㄧㄡˋ,侷限。
4.行善貴在淨心(無所求,無所得),稍有執著便是不淨。(播至1:13)
5.如何淨心:
*一貫道的殊勝是付出,無所得。
(1)內悟如如不動的本體。
(2)外現不取於相之行。
(3)以慈悲心做為行善的出發。
(4)以平等心做為行善的原則。
二、「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1. 平等:指自性說因佛性人人俱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
2. 法:無上正等正覺,無上甚深微妙法,佛凡一如,故平等。三教經典做為一貫道的註腳。註腳:解釋書中字句的文字
1.自性中本來無四相,故當滅盡一切四相之妄。妄相不生,真心即現。
2.若四相不空,自心不淨。以有為有所得的妄念。妄念,便非無上菩提的修持法。
道家:直言、佛家:密言,儒家:證言。
師尊:欽家保恩 師母:欽家頂恩。末後一著,止於十八。無四相的妄念便是淨心。*水平不流,人平不語。不平則鳴。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1. 一切善法都是自性本然的流露,本無什麼善法可言。
2. 所立善法是引導開悟眾生的法門。
3. 壇經: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一、福智:
1.福德與智慧,菩薩能具是如是二種即知佛性。
需:到底
須:必定
2.福德莊嚴,外王利他,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福德。任何經典都要反聞聞自性
布施:廣泛給與。度慳貪。慳:度量小,己物不予人。
貪:無厭,他物欲得。(欲得他物問所值幾何,己物不予答:談何容易)
持戒:度邪淫。
持:堅守不易。
戒:防非止惡。
淫:迷惑。
邪:不正的行為。
忍辱:度瞋恚。最難行。
忍:生內心的含容。
辱:遭外來的橫逆,行忍辱彰大道,現忍辱度大惡,賴忍辱感眾生,修忍辱化劫運。
嗔:怒恨;瞋:怒目而視。恚:怨恨。
精進:度懈怠。精進:專心一致求進步。
懈怠:做事不積極。怠慢:待客失禮。
禪定:度散亂。禪:外離相內見性不動。
定:內不亂,外於一切善惡心念不起。
散:意志不集中。亂:見境思境。般若度愚癡。般若:妙智慧(播至34:55)
*潛在意識的誘導
愚:著相,妄想,執著。
痴:想一步登天,不勞而獲。
*修道的目的:脫胎換骨。福德,能顯現法身。
3.智慧莊嚴:修習正知見,淨盡無明,顯現法身。
智慧:得自天賦人人具足,發自本性良知,不求於外。
4.福
⑴ 世間福:由世間智而來,以得福報為期望。如修橋、舖路,捨衣,施來……不能徹見真空,報以因得,報盡仍墜,謂有漏福。
⑵ 出世間福:由觀照般若而來,即得相應。
般若有三:
⑴ 文字般若,
A. 從聽聞言教,或研讀經典,所開發的智慧。
B. 聖佛所言經典令眾生開悟智慧。聖人之言:經典
C. 諸佛菩薩所體證實相理體,借文字以開導一切有情。
⑵ 觀照般若(觀察照應)
A.徹悟聖教中所說的道理依理去體驗實修(1:03:18)
B.依理際去體驗修習。
C.相應在日常生活中照見五蘊皆空。
⑶ 實相般若
A.依自性實相去度世
B.從心所欲不踰矩。君子之道闇然而日彰(聲勢浩大),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聲勢浩大,有聲有色)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出自《中庸•第三十三章》
解釋:
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今日修道是淡而無厭,簡而文。
智:見自本性的正法。
⑴ 世間智:聰明才華一世世間法,執有而不達空,還是被物障事障的凡夫。
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哀,過分的迷信科學。(執有,科學不離物質)
⑵ 出世間智:明空離相,通達萬法,
離相是內聖之本,無住是外王之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其心而無所住。
妙行無住與無住妙行相通。萬法,事障,理障皆空。
⑶ 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如來性中的善法均為眾生所立的一切權名善行。
1. 本是自性中本有
2. 自性的本然流露。
3. 人生的當然行為。
4. 天賦的天職。
經文:「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1. 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總體,佛教專用名詞,印度所創的世界觀。一小世界:人類所居住的地球。
2. 一小世界集一千—一小千世界。(一小千世界最高的是須彌山只有一個)
3. 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一中千世界。
4. 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一大千世界。
5. 一中千世界集三千—三千大千世界。(播放至1:12:50)
七寶:金、銀、珍珠、
瑪瑙、琉璃、珊瑚、玻璃(水晶)
二、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般若波羅蜜經(般若經)
A. 佛說的正法
B. 歸根復命的正路
C. 般若正法,一切福智的生母。
2.四句偈
A.如來心法的極處。
B.三教真理的總歸。
C.本經第二分善現啟請分: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為.四句偈。
D.受持讀誦--內聖、為他人說--外王。最了義最真實的道法。
3.以七寶布施
A.福德很大,凡是身外物一定有漏。
B.沒有觀照般若,不能直發菩提心。
C.一切外取善行一定不如自性所發,是言,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前言:
無住為體,離相為宗,空理為本,斷疑生信 化無所化
一、化:
1.以法化度眾生
法:粗、細、微、玄妙
化:事法相。應生其心
2.無所化
雖度化,但不執著化度的事相不染住化度的心迹。
無所化:理法相。而無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相法:外鑠,物相,有,求諸人,對外批評,助緣。
心法:內斂,實相,無,求諸己,對內反觀,主體。
外不見所度之人,內不見所度之我。能所兩忘
二、本分主旨:
顯如來無我之義。*老子:「吾患此身,吾愛此身。」(播至21:47)內悟如如不動的本體。外明不取於相之行。佛依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度化眾生。*病有三種:生理病、心理病、冤孽病。
中庸:儒家心法,講誠。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衣ㄧˋ
【意】:詩曰:詩就是指詩經。詩經一句話,說裡面穿著這個高貴彩色的彩衣,外面再加一件粗布衣,子思讀到這篇的詩文,感歎這樣說,說就是嫌這個綢緞的文采太顯著。
以衣衣之,以食食之。
衣衣ㄧㄧˋ,食食ㄕˊㄕˋ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彰(聲勢浩大),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聲勢浩大,有聲有色)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出自《中庸•第三十三章》
解釋: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
*真味是淡 真道是常
唐代惟信和尚學禪悟道的三個境界
1.初學之人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昧於實相本空。
⑴ 「執著」:見相著相,否定萬物實相(只看外相,否定本體的實相無相),凡是看不到的就不相信它的存在,只看外相。
⑵ 只見緣起的作用。
⑶ 性不易悟,多由執相
2.本參之後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斷滅
⑴ 只見及一切萬物的本體空性。
⑵ 無視於緣起的萬相。
⑶ 落入斷滅執空之境,失諸正見。
3.進入中道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⑴ 徹悟借假修真。
⑵ 徹悟真空不失妙有,妙有不離真空
⑶ 體用一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⑷ 以空攝相,以體顯用。
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誠心有餘,智慧不足
徹悟真空不失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悟者,借假修真;迷者,因假覆真。
老子:吾愛此身,吾患此身
一、「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1.我度眾生:本來是為眾生做引導性質,實際見性成佛還得依各人自性自悟作決定。
2.度化,欲其自悟而已,因其悟,所以度。
*子女看你所作,不是聽你所說的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訟:爭論。生而容易養而難;養而容易教而難
*很多偏差的行為,發生在家庭,滋長在學校,危害在社會。
3.度化是自覺的導引,靠他力,自覺是見性的門徑。見性是成佛的真諦。自覺與見性憑自力。(播1:29:4)
二、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1.佛一代說法度生,確為度眾生而說,有人天百萬:以事法相而論。
2.佛雖度化無量眾生,在佛心中絕對以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作原則(以理法界而論)
3.眾生皆具佛性(非眾生),本應早日破迷生覺,出苦得樂。
4.若存度化之心即非菩薩之心,因已落入四相。
三、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1.說法度化時,有時會說有我,是與眾生彼此立場而說,是不得不說,不得已說,實際心中根本無我。
2.凡夫迷昧,以為惟我方能度眾生,眾生非我不能解脫。
*道劫並降(道在暗處,劫在明處),佛魔同修。
3.尚未見性解脫之前,權名之曰凡夫而已。
4.如來說度生上有我,是權說和假說,佛心中實在無我。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一、法身:
1.佛的真身,自性本體,本來面目。
2.法身天賦,周徧法界,無所不在,豎通三界,橫遍十方。
二、無相才是實相,因為無才能無窮。*同名數才可以相加減
1.並不能依相見,不可執相觀真空無相。
2.無相才是實相,因為無才能無窮。
3.非相觀佛是大智慧,無住布施是大功德
4.如來佛說:般若法。其旨在直闡:法身非相之理
5.能徹悟法身非相之理,將能所人我的迷情,高下凡聖的差別,隨之而消散,才是法身非相的真妙用。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非相:不受左右支配,不執著、不妄想。*修道很怕修成自命清高、憤世嫉俗。
三、修道所求的靈性的完美、生命的永恆,所以要自悟、自證。
1.自悟:自性的覺醒
2.自證:日常生活中實地證驗
佛教:
講空理(屬密言,言在此,意在彼)、出世法,無住為體,離相為宗,空理為本,斷疑生信;
道教:
講玄理(屬直言,直指道德的本體)、
儒教:
講性理(屬證言)入世法,不能離開人生(包含生命、生活、生死的層面)、
關懷人生,生活中的體驗(證驗)。仁者,人也。
外:物質,形而下,知識。
內:生命,形而上,生活中轉入,智慧,日常生活中的實地證驗。
知識:作用在改變他人。
智慧:天賦自性的流露,非求於外,提昇道德靈性,作用在改變自己。*我思故我在
四、修道的理念
道本無言,理只是空,是三教心法的指歸,道是給我們做的,經是給我們行的,不是給我們念的,佛在心中,道在腳下。
2.法本無法,自性本來清淨,本無一物可得,乃是學佛的根本義。
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1.佛問須菩提,可以憑三十二相觀如來性嗎?
2.十三分言,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3.見:以相見,外見
4.本分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觀:心觀如來,迴光返照,內心感應。只要能悟如如不動的自性,從如是處而生清淨心時,人人都可以觀修如來的。
5.相:是六根可以覺察到的現象,是現象的有,權名的有,絕非實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明徹非相之理---破相。
悟得見相非真—破見。
6.世人總以為具有三十二相,因為其人修福而來,智慧必大就可以憑三十二相觀如來。
二、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觀如來。」
1.轉輪聖王具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化輪寶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
2.相好相劣本質不異,故見與觀如來,成與不成佛與外相應無區別,才算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原則。
非相:法身非相
⑴ 真空妙相看不到
⑵ 不受外相的優劣美醜來區別。
3.請問十八羅漢誰之證羅漢具三十二相?(播至1:25:50)
三、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偈
形式:梵文,佛教中似詩有韻的文辭,屬讚美、歌頌的辭句都可叫偈。
內涵:代表所悟心境,所持特殊見地,出自般若妙智之境,發自本來面目之性。
聲符ㄚㄛㄜㄝ
韻符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介符ㄧㄨㄩ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⑴ 我:自性、道、本體、法身。
⑵ 諸法有相即妄,一切色相與音聲是根據六塵所顯現,皆是虛妄相,都。
4.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⑴邪:非正為邪,若住相執妄,為無相的真理所不能容者,皆屬邪道。
⑶ 不能見如來:不能恢復本來面目。
*正言若反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gòu),是謂社(shè)稷(jì)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道中的正言正事,如清口、開荒、渡眾、設壇是人人所渴求嚮往,外人卻視為迷信,逃之唯恐不及。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修道士對道體的體認和自我修持的方法。
一、大道的真體:
1.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外無曰空,內生四有)
2.不能以絕對空說,更不可以有詮--真空妙有:老子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3.一旦偏於二邊之見時,則執相成為有執;蹈空即成空執,北皆為凡夫之迷情,未識中道之真諦。
4.大道之空,不當以頑空,死空為空乃是真空之空,此空中本玄藏妙機,盡攝一切善法。
*死—永遠不會醒,睡—妙有,醒後精神百倍。大道之有,不當以有形有色之有為有,乃是妙有之有,有雖是萬有之元素,卻是無象之象,無狀之狀之妙有,並不同實有之有。
*生—痛苦、活—無奈、死—麻煩。
*實相無相無相實相
5.實相並非言語所能表達;口中能說決非心行體驗所到的真實境界。
三、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曰道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
*道理講給別人聽,留給自己做。道是混然而成,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寂兮:靜而無聲。
寥兮:遠而無相。
獨立不改:道體永恆不變。
周行不殆:道用,不停。
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
萬物依道而生存,天地若失德,天地不得其位,萬物不遂其生。
人一旦失去了道,就成了沒有靈性的白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無相,無聲,無形,無名,以「道」字做它的代名。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返:反求諸己,自身。勉強用大(道可化成萬物,包括天地)來描述它。它竟大到無法掌握而離去,一直離去到很遠的地方,遠到了盡頭又返轉回來(反者道之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一離自性,法即非法,自性不活,法法皆死,經為死說,法為死法。
學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無斷:
1.般若法是永遠不間斷的真理。
2.般若實體:天賦自性,只要不妄執不染塵,可以豎通三界,橫遍十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無滅:
1.般若法不能以生滅法來論斷。
修般若法
1.若執於有就落於常見,常見就著於妄相,不能見如來。
2.若執於無就成為斷見,斷見即頑空不能見如來。
一、「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一定要
需:到底要
具足相:具足三十二相。不具足任何條件、身分、地位、才華、美醜、智愚、貴賤。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無。
「耨多羅」:上。
「三」:正。
「藐」:等。
「三」:正。
「菩提」:覺。
1.佛教最高的理想智慧。佛陀的覺智。
無上:我的自性來自無極理天,可直超三界。
正等:聖凡一如
聖人立法三千載,昔日栽花今日開。
2.修道
不受具足或不具足三十二相來決定。
3.凡有住於相皆是邪道。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肯定無可疑惑可以成佛。
5.心無所住,離一切相,方能見如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無念方為道,無相始見空,無住心方活,無妄始近真。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見取見:自認自己果位。
戒禁取見:自訂佛規。
論語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法本筏也,悟者法雖應捨,但捨並非全棄不用,是自心不執迷於法就是。
2.未悟者必須依法修行以生信,已悟者必須捨法修行以見理。捨是自身不迷執,並非內外諸法全斷滅。
*明虧暗補:在人前吃虧,上天暗中補償。
*去其本無,還其本有
3.依法不說斷滅相,若諸法全斷滅,則福不修,善不行,法不說,道不傳,一般未悟眾生何能得救。
*誠心有餘,智慧不足。
4.三十二相
功行圓滿,好相自現。
外在:外貌。內在:氣質。
5.功行才是決定菩薩的要素,好相只是附帶的顯現而已。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一、不受:
1.受:領納
身受:若受於身,甘苦的感觸。
心受:領納於心,如憂喜的情感。統是由外塵相,激動心念,起妄生波,擾心起動念,謂之受也(外入,外侵干擾)。
修道:是內斂(非 歛)、內發,非外鑠、外求。
2.此受若不淨滅,即成為妄想的緣起和無明的動機。
3.受為五蘊之一(色、受、想、行、識)成為眾生的緣由
4.十二緣起:眾生涉三世的因果,輪迴六道的緣起。受:是流轉門的決定點。佛之四念住,特以觀受是苦:息眾生妄想之源。
(1)觀身不淨:
(2)觀受是苦:
(3)觀心無常:
(4)觀法無我:
任何國家均立有偷盜者罰的法律,人民因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偷盜)。不敢不是不想。無心上功夫(我覺悟),一旦有機可乘,即成為知法犯法或明知故犯。
5.受是有漏法的介緣,諸煩惱塵相的引發點。
6.受的基本,全在我相的未忘。不受是滅妄復真,滌除我法的法要。
二、不貪:
1.貪是不當的圖謀,過量的獲取。(貝:以前的錢)
2.貪著愛著不知足。
3.多求無厭足。
4.貪求來世福報。
貪求未來福德。
5.貪心即是妄想心,達不到佛乘之位。
6.偉大的菩薩行,應當有犧牲功果不計功德之行。
7.此貪:
三惡之一:貪、瞋、痴
四煩惱:我貪、我見、我慢、我痴。
三毒:貪慾、瞋恚、痴見。
不貪求、功德、福報、福德、涅槃之樂、果位…。
8.要成就大乘之究竟,不二法門是不貪不受。
經文:
一、「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1.有人,或善男子善女人,都是住相布施求有為福。
2.菩薩外雖能離相,離相是內聖之基,無住是之本。
內聖:最忌恃才傲物。
外王:最忌標新立奇。
3.菩薩外雖能離相,內心若存有受有貪是妄心未泯,不能成菩薩的。
4.修道達不受不貪要成於「忍」上。時時忍,事事忍,忍之又忍,忍而忘忍,則無法無我之道自成。忍辱最難行(道格),智慧最難得。內心的含容,不起瞋心,安住道理不動心。行忍辱彰大道,現忍辱度大惡,賴忍辱感眾生,修忍辱化劫運。
5.受:領納住心,使自性起波浪。一切煩惱的根本。
忍:主不動心。受:則起心動念。忍極可空我執。忍受是不能合而為一。
恆河:印度三大河之一,自古被視為聖河,古代帝王均建都於此,恆河沙:恆河之沙細微如麵,數量很多,佛經喻數量多都以恆河沙為喻。
二、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1.菩薩之度生、布施本為自性中之天職,原是行所當行之事,不能以福德為行道的代價。
2.行道不應得福而修,不應不得而廢。
3.不應起貪著之妄心,故言真菩薩不受福德。
*貧而不足,可羞的是貧而無志,老而不足嘆,可嘆的是老而虛生。
*淚眼相對,泣聲相聞。
*石前人母親93歲歸空,是無疾而終,當幾屆模範母親,歸空後12日依然身軟而棉,印證道是真的。
4.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內心要虛空,外不住相。
*中庸: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意思:當國家(或當下之環境)無道,政治不安定的時候,只要沈默不說話,也可以明哲保身,免於禍害。
【道德經•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實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前言:近鄉情怯
經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一合理相是大乘極理,修道最高宗旨
一合相:借相入理,合而為一之相。*世界:一(佛),微塵:異(眾生)借文字寫無限,借聲音說無響。無言勝萬言世界是無數微塵的集合體。世界即是一合相,可語為一,微塵可語為異。異可聚成世界,故微塵又可說非異。三千大千世界,小世界又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世界可說是一,可說是異;天下萬物非一非異,亦一亦異。宇宙的一切由表方觀之是一合相;由裏方觀之是非一合相。
一合理相:一合相是權立的假名相,以修道者的立論,一定要理相合論。
*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名」:暫時,權名。(因為迷昧)十法界中並無眾生一界(實位)。
在相上觀之有
清淨法身—性
圓滿報身—智
千百億化身(應身)---行
在理上觀之,三身是一體。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徹悟
*人,生:痛苦,活:無奈,死:麻煩。
把佛凡視作一體即是合理相,方生正等心,
把眾生視為一體,合理相 ,方生正覺心。
(若佛是一,凡是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借道成道
眾生性與我之性皆同出於天之命,
*中庸:天命之謂性。
有形肉體構造相同,六根同五臟六腑同,食物同,呼吸同。無形靈性的根源相同,同是一母的分靈。坦然面對死亡萬物的生滅是一種自然法則,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花開的目的是為了結果,有花的凋零,才有果實的成熟。*有肉體的消失,才有靈性的歸根復命。(影片1:00:39)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是生命的轉化過程,轉化過程是由一生的行為來決定。(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眾生不悟,非一非異之理,無人中妄見人我,無分別中妄生分別,無生死中,妄住生死。無苦樂中,妄求苦樂。
1.恐須菩提不能與諸法界圓融,自知自己見性成佛,不悟自他平等。
2.世界在佛中觀之,所以稱為夢幻泡影者,實因一、異互替之故。
3.微塵與世界的變化,就如法身與應身的關係,法身等於世界(一),應身等於微塵(異)。世人皆由法身分化出來,一理散萬殊,萬殊歸一理。若異而不一,就是流浪生死
4.三千大千世界並非實有(午未交替,科學最昌明,人心也最惡),有成就有滅,有集就有散。
5.一切聖佛所以能捨身救世,不怨不尤而能成就希有功德,悉由一合理相所導成。
6.我來說法救世正如救這垂危的大我。(影片播至1:34:13)
7.一般慈善家可得一時的人天福報,不能究竟解脫的原因。
⑴未明般若實相
⑵不知如是住降之處。
⑶不知「一合理相」之一異關係:不一不異 亦一亦異。
*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
*自性自度比依「阿彌陀佛接引西方極樂世界」優。
只依
⑴苦樂之比較而修
⑵為涅槃之莊嚴而修
⑶為福報而修
*梁武帝三里一寺,五里一庵,
問:有無功德?達摩祖師答:實無功德。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知見不生:
一、 知:自覺、徹悟
1.真知:先天性海的知(達到六塵不染,自然能六根清淨),
儒曰:良知、佛曰:般若
*五眼、六通
真知:無知、無所不知。
《道德經》「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就是清洗、凈化。
「玄覽」講的就是無形的心鏡,可以反觀照見的那一面鏡子。
「滌除玄覽」就是把我們心靈上的那些污垢、塵埃洗除掉。 (播至7:33)
假知:後天強識之知,達相不達理之知,
由見聞學習所得之知,由耳目所攝之知,靠外求。
二、 見:抉擇事理,判斷事理。
1.正見:般若慧見,通達事理的真相。
心境相對時,若內不起心,外不生境,心境一如,即得正見
無心:境即無法呈現
無境:心即如如不動
正見:於一切時中常起正見,即是見性。
知見不生:一念心動即著境,當下轉念,於境上不生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正見無見,無所不見的見。
無見: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
2.妄見:迷於妄境,不徹真理,是邊見、邪見、妄見之見。(播至34:11)
3.知見不生:指後天的假知妄見說,若常能降伏制止,即是知見不生。
4.凡夫皆由假知妄見所蔽,不能離六塵,內不能滅緣影,自性不明。
1.佛說四見,乃取凡人的妄見而說,是以人治人,並非佛亦有此假知妄見。
*道德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道德經: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 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佛說四見本為拔除眾生病根而說,佛是因病說病。
3.凡夫有四妄見之後不得不立四妄見以破之,此四見乃是迷境中的凡夫相,佛的本性中是無此四見的。(1:08:20)
4.著四相是染住,我、人、眾生、壽者四妄相,生四見是不捨,我、人、眾生、壽者四妄見,相應於外,往往著於有形見生於內,全然著於無形。妄相足以障道,妄見足以害理。四相四見是戕害慧見的內憂外患。實相決非語言所能表達,口中能說手中能寫,決非心行體驗所到的境界。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無一切相可得者,即是實相。真如無念,非念能知,實相非相,非身能見。
1. 如是處:般若實相,明師一指處,自性佛處。
2. 如是知:是悟通三界的實智慧,達五眼六通。
3. 如是見:真常無滯的正見。
4. 如是信解:由自性良知信心發露,使道心常住。*人一旦失去了道,就成了沒有靈性的白痴。
5. 法性本一,法相則異,法性不變,法相隨境而遷。
6. 通達法性為真知實見。
7. 執住法相便是假知妄見。
8. 我口言我身,我手寫我心。
*六祖壇經: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如是知、見、信解: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一切法相、因只是一時的現象,故權名為法相而已。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1.佛具三身:
法身:清淨法身、性
報身:清淨法身、智
應化身:千百億化身:行。
2.應身:兼具應身與化身。
應為:應現身應眾生的因緣,所現之身,如三十二相。化為變化,應佛緣所變化之身。如六道之形
*三六日西墜,六四月無光。
3.佛所以要真體變現,托生塵凡,實為眾生說法指迷,使入佛道。
4.法身因無言說,而眾生又長劫沉迷,如果不依相身來度化,眾生不能生實信,故隨處應現以說法(播至30:39)
*為一大事因緣
5. 應化既屬法身的變現,應化已落於相迹已非真體,非真體所說的法,就非真空無相之真道
故言:應化非身,是最上極的究竟法。
6.佛雖以無勝辯才來說法,但是凡所有相,皆是妙體的梢末;凡所有說,皆是真法的皮毛。般若實相並不在言語文字間。
7.言語文字是一種符號的象徵過程,非事實的本體,不要執著於言說與文字的好壞與對錯,要重視文字言說背後所要表達的真正內涵和目的。
8.要在字裏行間尋覓道的理穴和真道。*以文釋道,本已離道;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9.如能徹悟無說之說,和無得之得的妙理才能證無上菩提。
10.道的精神超越了字聲形色上,借字寫無限,借聲說無響,借色明無形。(無限、無響、無形是道體),能字、聲、色所表現的都非實相,真空妙有:真空才是無限的真實。(1:01)
*老子:
視之不見名曰夷(「夷」:無色),
聽之不聞名曰希(「希」:無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微」: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不近乎完美),故混而爲一。
《白話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無所不在,但卻用看的見不到道,這叫做夷。用聽的聞不到道,這叫做希。用摸的不能感知道,這叫做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這三者都是在說明,道是無法用感官察覺而具體描述的,所以只好把混沌的道用抽象的方式。
一貫道:「一」求道;「貫」修道(心、六根);求道不修道,是一而不貫,得而不修,不明本體,貫而不一。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六祖壇經: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靈靈相繫,心心相印。
11.應身雖是法身的大用,應化非法身本體,故人法要空,不取於相,就是佛的應化亦不當住。
12.本分是萬殊一本的真旨,將一切法旨歸於如如不動的法身(1:21:25)
1.無量:數目太大,不可計量。
阿僧祇:印度數目名稱,數目之極
2.七寶:佛出世前後,印度所稱金、銀、珍珠、瑪瑙、琉璃、珊瑚、玻璃(水晶)、琥珀
3.如如不動:
如:法性的理體。
如:彼此諸法皆如
不動:萬法不生。
4.云何為人演說*當講師講說真理,不取於相,不批評別人,不吹噓自己。
⑴在外王上要悟,真空無相之理,不當取於相,妙行無住,無住妙行。
⑵在內聖上要明如如不動的本體,使自性不動。如此才能使人明心見性。離相是內聖之基,無住是外王之本。
5.有為法:為是造作之意,不離因緣的造作。凡有色、有相、有造作、有言說,如應化二身。
6.夢幻泡影
⑴夢:睡夢中的意識中所顯相,夢無事實,幻生幻滅,故曰夢幻,喻世間諸法無實性。(1:42:25)
⑵泡:水面所起的水漚,即生即滅,如影隨物,物去影空,曰泡影。
*漚麻:將麻莖或已剝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使之自然發酵,達到部分脫膠的目的。喻世間諸法虛而無常,夢幻泡影因皆無實性不能常住。喻一切有為法皆虛假無實。
7.如露亦如電
⑴露:朝露,日出即乾
⑵電:閃電,天霽即滅。霽:ㄐㄧˋ
*霽顏相對:與人相對時候,表情很快樂和藹。(霽,雨過天晴。「霽顏」指怒氣消釋。)
*光風霽月:比喻開闊的胸襟和心地。光風:雨後初晴時的風;霽:雨雪停止。形容雨過天晴時萬物明淨的景象。
8. 應作如是觀
⑴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這樣寫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大概意思是:
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度。那麼,在人的世界裡,也應如此才是正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⑵佛經的代表作為金剛經。
「應作如是觀」此句為金剛經最代表性的一句。
9.比丘:出家男僧
比丘尼:出家女僧
優婆塞:在家男居士
優婆夷:在家女居士
為佛門四眾弟子
10.世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無實,泡影—無性,露電—無常。
佛說一音教,因眾生根機不同,智慧不一,所悟有異,就產生同聽異聞,一音異解。
然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