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字的內涵,你懂得嗎?
不少人聽到「佛」這個字,或聽到某人信佛,就馬上與「迷信」二字聯繫在一起,認為「佛」是虛幻的,不過是人們想像的產物。
其實,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佛」的真意。
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降生了一位叫悉達多的王子。
據經典記載,當他降生時,宇宙為光輝所籠罩,盲人因渴想看到他未來的光榮而恢復了視覺,聾啞者在狂喜中談論着將來的事,駝子的背直了,跛子健步如飛,囚犯獲得了自由,地獄的火焰熄滅了,連野獸也噤若寒蟬,不敢作惡;全世界都沐浴在一種和平的氣氛里,只有魔王波旬,不曾鼓舞歡慶。
但成人後的王子卻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出家修行,並證悟了其所在層次的佛法。悉達多開悟後,為令眾生解脫苦難,遂廣傳佛法,世人尊其為「 Buddha 」,並稱其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於聖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釋迦牟尼晚年時,其佛法震撼了整個印度,連帝王們也要向其躬身稽首。
許多人跑去問他:「您究竟是誰啊?」
「您是神嗎?」
「不是」,釋迦牟尼回答道。
「一個天使?」
「不是。」
「一位聖人?」
「不是。」
「那您是什麼呢?」
「我是覺者。」釋迦牟尼如此答道。
為什麼釋迦牟尼要這樣說呢?梵語中,Buddha的意思就是「已經覺悟的人」,「猶如覺醒的人」。佛教傳入中國時,對於Buddha有不同的翻譯,如「佛陀」、「浮屠」、「浮陀」,中國人傳來傳去就省略了「陀」字,稱為「佛」了。
因此,「佛」的真意就是覺者,通過修煉覺悟的人,這又怎麼能說是迷信呢? 釋迦牟尼傳法時,也曾有弟子問他「何為佛?」釋迦牟尼的回答是:「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
六祖惠能云: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馬祖道一云:
「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
斷際禪師云:
「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