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三村

請向下滑動

北林三村最早是花蓮三個日本官營移民村之一「林田村」

本社區族群以客家人為主約佔80%左右,目前人口老化、青壯年人口外流、單親、隔代的教育問題是值得關心與改善的。

目前保有密度最高的菸樓建築群,北林里尚保有17棟菸樓建築,目前由地方文史工作者積極整取保存與修繕。


> 文字資料來源 / 文化部

▲菸樓介紹影片

北林三村農村文化

第四組共同記錄下的田園日常

北林三村的田野紀錄—StoryMaps

手機若不方便瀏覽地圖請點此 > Storymap !

田園景色

北林三村有著宜人的稻田景色、新鮮純淨的空氣,向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望去皆是廣闊且舒適的視野。村內除了田野多數為一般民宅,也因當地車流量較少,形成單純舒適生活環境。

人文互動

在本小組實地踏訪北林三村時,途中皆與在地生活的長者有所接觸。最初遇上正準備施肥的兩位農人便熱情的邀情本組組員前去體驗揹著施肥機器,並做了些簡單交流。後續在踏訪過程中也巧遇幾位熱情長著,也許是對一群大學生步行此地感到好奇,同時我們也對他們有熱情與好感,交流中充滿著人情與舒適感,這同時也是北林三村內才能感受的美好景色。

百鬼的足跡

北林三村內時常可見具有當地特色的百鬼夜行活動足跡,不論道路號誌、警告標語甚至是彩繪牆面,都為不步行在村內增添了許多驚喜。這些百鬼足跡同時也反映了百鬼夜行祭在當地推廣及發展行之有年,當地特色與認同感也在村內一些細微的角落中持續發酵。

菸樓 X 北林三村

菸草原產中美洲,屬於副熱帶極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菸草葉片經過乾燥及輕度發酵後,能製造香菸、嚼菸、鼻菸...等製品。

其附加價值高,民國55年時一甲田地的菸葉能賣得近五萬元,相當於當時一位公務員的年薪;因此,秋冬之際稻作收割至隔年農曆春節前後,田間即會成為一片片的菸草田,成為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

菸樓是用來燻烤菸草葉及貯存的空間,挑高並以夯實的土埆磚砌造。

屋頂上方為了排煙,挑高加一小尖頂,外觀上形成二層屋頂特有風格,其土埆壁裡還夾雜稻殼、稻梗;據說如此可以將白天太陽輻射及煙燻的熱度加以保存,以節省柴燒費用。

民國三十年代左右,當時的日本政府鼓勵花東縱谷居民栽種菸草,所以在花東縱谷劃定數個菸草栽種專區,北由吉安南至瑞穗,甚至到台東等地皆有。

而戰後當地繼續栽種菸草,而鳳林的菸樓也就是在這種時空背景所興起的,民國五十年代是菸樓興建最多的高峰期。

/ 本段落文字介紹,引用自花蓮縣文化局:菸樓文化聚落產業再發展計畫委託規劃案—總結報告書

▲ 菸樓 (位於芳草古樹,已翻新修復)

菸樓 /

用以燻烤草葉與存放的空間,又分為大阪式菸樓與廣島式菸樓

「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

找到田泥巴運動會於鳳林鎮北林三村中的一塊泥巴田中舉辦。有泥坑西瓜橄欖球、泥坑拔河賽、泥坑田徑…等農村經典賽事,沒有標準的輸贏,只有裁判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 總之玩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活動的初衷為希望以這個活動傳遞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係,主辦人認為如果人沒有親自到泥巴田裡滾(活動),其實說這一切都沒有感受。因此非常歡迎各地人士前來實地參與,親自感受人與土地的交流。持續秉持著「踏進泥土的孩子就會回故鄉」的核心精神,依然用最簡樸的方式舉辦,要讓新舊朋友齊聚北林,找到每個人心中的那片田。

泥巴運動會的過程

▲ 找到田泥巴運動會 (引用至窩二樓YouTube)

過往六屆參加者並單純來自鳳林當地,更有來自全台各地、香澳團體與法國團體,就連知名外景節目主持人都到此遊玩過,活動盛大,將近兩三千人到此共襄盛舉。團體與親子盡興地踩著泥土,感受泥巴與水花飛濺的新鮮體驗。

/ 當地活動使用的泥土,是否有危險的銳利物或是踩到會受傷的異物呢 ?


為了排除這個疑慮,北林三村社發會理事長陳美玲曾說明:志工們會在泥巴運動會開始前在活動土地做檢查,親自摸田,確保場地能夠安全遊玩。

外籍參賽者

▲ 鳳林「找到田」泥巴運動會,讓大家親近土地 (PTS Taiwan)

用當地農民種的西瓜當作橄欖球、用一條繩子在泥濘的田裡拔河,這場沒有申請經費、不華麗不誇耀的運動會,每年卻能吸引數千名的參與者組隊報名,關鍵原因在於北林社區結合了社區內部與外界各方的資源與協助。


找到田的主角-田地,是由農民徐明堂先生提供,為確保參加者在田裡的安全無虞,需要來來回回將田地整過;第五屆活動特別和四維高中合作,在活動前一週讓學生下田去「摸田」,把異物減到最少,不僅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田地,更提升活動的安全性。

▲ 平時的田地

被當作橄欖球的西瓜


泥地中的拔河賽

 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美玲表示,在這個高齡的農村裡,農田對於長輩們來說代表的都是辛苦、辛勞和壓力,是生產的命脈;而後輩子孫們則是在田裡沒有顧忌地玩耍,彼此對待土地的心情截然不同,世代的落差與對照在這裡顯見。

「找到田」的初衷是要喚醒所有人對土地的重視,不同世代在同一塊田地裡找到更深厚的生命連結,只要想起雙腳曾經踏實地踩在縱谷滋養的這片田地裡,便能依循土壤的氣味,回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