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從網路上「完全」消失?
4 tips from someone who tried (and failed) to disappear from the internet|來自曾嘗試(或失敗)從網路中消失的鄉民經驗之談 | 06/29/2025
#實用工具箱
4 tips from someone who tried (and failed) to disappear from the internet|來自曾嘗試(或失敗)從網路中消失的鄉民經驗之談 | 06/29/2025
#實用工具箱
這篇2025年刊登的報導來自《紐約時報》的生活品味專區「Wirecutter」,專區收錄了各種各樣與生活風格相關且最夯的主題報導。(原文)
這篇文章是由一位資深的資安記者Max Eddy親身實驗和分享,嘗試探討在當代資訊氾濫、數位足跡幾乎無處不在的世界,要一個人「從網絡世界中徹底消失」究竟有沒有可能嗎?事源他的其中一位老朋友忽然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這位作者也決定想要去挑戰自己,把所有關於自己的網路資訊刪除——結果是......
影片來源:原文
「雪泥鴻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面對過去在網路世界的個人殘影
首先Max刪除了自己曾經註冊、甚至不記得曾用過的社交媒體或創作平臺帳號,例如Gravatar、Kickstarter、Untappd等等,甚至一個不記得曾建立過的 WordPress 部落格,過程中要面對以下難關:
無法登入某些帳號(例如 Flickr、LiveJournal等)
有些網路平臺根本沒有提供「一鍵清除」的功能
像 LiveJournal,刪除自己的數百篇青春日記需一篇一篇手動,花了三小時刪除兩年人生紀錄
圖檔來源:原文
帳號刪掉了,但又看到「另一個」自己。
刪除X(舊稱:Twitter)帳號時手刀完成,但Max為了不想讓被他人冒充的「自己」,於是又使用工具Cyd刪除社交媒體上的貼文與互動紀錄,默默地擦掉曾經走過的人生路,Max更形容其感覺像「極速重看一次自己的人生後再親手刪掉所有相關的一切」。
其他的社交媒體,例如Meta的Instagram則無法使用Cyd批次處理,於是Max只能用macOS的Automator錄製滑鼠動作來重複刪除照片——當朋友來家裡吃飯看到那畫面時,甚至說:「這要開始刪掉有我出現的照片了嗎?」
在Meta的另一個社交平臺Facebook,他深深感受到親情與數位記憶之間的糾結。
他不想刪帳號,因為親人會透過Facebook聯絡他
刪除被標籤的記錄與照片讓他陷入良心掙扎
Max曾詢問過有使用同一個社交媒體之親人的意見,對方居然說:「可以刪啊!我們都不太用了」—— 愛莫大於心死也數位化
圖檔來源:原文
創作、工作、社交媒體帳號都刪掉了,才發現自己「一直都在」。
Max後來發現,最難把個人資料刪除的是政府公共部門所持有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選民紀錄、不動產資料、政治紀錄、慈善捐款紀錄等。當中有些資料甚至會向社會大眾公關自己的住址與全名。刪得掉嗎?
原來除了社交媒體上自願披露的資料被刪走了以後,Max認為自己依然在網路世界中赤裸裸地存在,因為無法刪除的資料是完全公開且永久記錄下來的。而這些數據正是資料仲介(Data Brokers)的最原始來源。
圖檔來源:原文
想要告別網路世界,但完全。
數位隱私的倫理與感情層面:刪除帳號不只是技術動作,也是一種與過去的情感斷捨離,向以前的自己再見。
平台設計與「留住用戶」的結構:有想像過號刪除流程這麼複雜的背後原因嗎?是技術問題還是故意讓鄉民放棄離開?
資料仲介與公眾紀錄難以消除的困境:即使你刪掉社群,Google、FEC、地產資料仍然會有你的足跡。
當代人類的數位遺產問題:刪掉的不是回憶,而是遺產。你準備好怎樣處理自己的「網路遺囑」嗎?
詳細報導請見原文。
圖檔由人工智慧生成。
📰還有什麼最夯的話題嗎?🤪
試著在《紐約時報》的Wirecutter中逛逛,看看還有什麼網路熱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