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遊戲帝國的堀起
Hey, It's More Than a Game|豈只是一般的電子遊戲? | 07/18/1993
#人文剪影
Hey, It's More Than a Game|豈只是一般的電子遊戲? | 07/18/1993
#人文剪影
這篇1993年刊登的報導來自《紐約時報》的歷史資料庫「TimesMachine」,裡面收錄了自1851年至2002年間的數百萬則新聞。(原文)
這篇文章是由《紐約時報》記者Steven Levy撰寫一篇書評,以David Sheff所編著的一本有關任天堂遊戲之英文著作 《遊戲結束:任天堂如何摧毀美國產業與掠奪您的金錢並奴役您的孩子》(Game Over: How Nintendo Zapped an American Industry, Captured Your Dollars, and Enslaved Your Children)為評論對象。
內容大要
任天堂(Nintendo)由山內房治郎在1889年於日本京都創立,一開業時是專門售賣花札的店家。直到二戰後,曾孫山內溥於接手轉型專門做電子遊戲,成功復興因 Atari 崩盤而死寂的歐美電子遊戲市場。直至1990年代,任天堂成為世界當代最賺錢的電子遊戲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全書
全球影響力驚人:
截至1990年代,任天堂娛樂系統(NES)進駐美國只少三分之一的家庭,成為家傳戶曉的玩樂系統。
遊戲大作《超級瑪利歐兄弟3》(スーパーマリオブラザーズ3、Super Mario Bros. 3)於1988年10月23日首次在紅白機上推出。全世界的總銷售量高達1728萬套,影響力超過另一個娛樂人物米老鼠。
當時的任天堂GameBoy手提電子遊戲機吸引力高到連商務旅客與明星都沈迷遊玩。
鮮為人知的一面:1980-1990年代時,「Nintendonitis」成為非正式醫學術語,意指因為長時間使用控制器或 Game Boy遊玩任天堂電子遊戲,而導致手指或手腕肌肉的過度使用、痙攣或疼痛的症狀。這疾病又可以稱為Nintendo Thumb。
圖檔由人工智慧生成。
作者對書本的評價
雖然書本副標題(任天堂如何摧毀美國產業、掠奪你的金錢並奴役你的孩子)有點誇大其辭,但書本對任天堂的立場其實屬相對中立,內容比較多是來自於作者對美國電子遊戲及家庭記錄與觀察。
• 書本後段內容偏長,著重法律案件與商業談判細節,節奏變慢,讀者可能覺得比較沉悶。
• 作者曾預言,任天堂公司可能因為過於成功而缺乏靈活性,難以轉型而迎並接邁向新一代的電子娛樂。
關於任天堂的幾個反思
1. 為啥任天堂在電子遊戲上取得成功?
文章提到任天堂不只單靠遊戲設計(例如宮本茂所的創作的瑪利歐兄弟),還應用了多元的市場行銷策略才獲得好評與成功。到底任天堂的崛起係因為其驚人的創作力還是商業手段才是關鍵呢?
2. 電子遊戲對青少年有什麼影響?
書名提到任天堂會奴役小孩子(Enslaved Your Children),有些醫生甚至為其沉迷遊玩而身體不適的症狀名為「Nintendonitis」和「Nintendo Thumb」。這種遊戲成癮與身體健康的問題,電子遊戲行業需要為此負上最大責任嗎?
3. 任天堂在多年後仍是電子遊戲界的領導者嗎?
書評內容提到任天堂可能因為自己的成功而缺乏靈活性沒法為電子遊戲轉型。任天堂由當年的紅白機到現在推出的Switch 2,可以說是成功轉型了嗎?還是真的沒有再帶來新的驚喜了?
詳細報導請見 The New York Times 原文 | 圖檔由人工智慧生成。
📰你今天看到的新聞,100年後還會被記得嗎?🕰️
試著在《紐約時報》的TimesMachine中輸入關鍵字,看看還有什麼其他時代也曾被誇張報導吸引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