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是陳方隅,政治學研究者,目前定居在台北。

先前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主修比較政治,博士論文的主題是獨裁者以及其執政黨的制度化,題目是Ruling Party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Autocracies。我的研究興趣很廣泛,大致包括:威權政治、政黨競爭、政治行為,政治經濟學,以及美中台關係。大學時就讀政大外交系,但後來決定不想要當外交人員,研究所時「轉行」主修比較政治。因緣際會下,認識了一些社會運動和NGO工作者,開始接觸到很多社會議題,碩士論文到花蓮進行「農業合作社」的訪調。後來也繼續做了一些關於社會運動、貿易偏好、所得分配不均的相關研究。

由於家人工作的緣故,我在美國華府地區住了將近六年,我曾在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2019)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席格亞洲研究中心(2017)擔任訪問學者,也因此對美國政治和外交政策圈有一些近距離的觀察機會。

  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威權政體如何保持政治生存優勢,主要聚焦在威權政體下的執政黨,分析為什麼有些獨裁者在地方層級發展出制度化的地方黨部以及常態化的政黨活動。我提出的理論是:當獨裁者有需要去平衡內部政治威脅的時候,就會有動機將政黨進行制度化,尤其面對到以不同宗教或族群為主的動員時,那獨裁者就必須要籍助政黨組織的力量來中和這些會危及政治存續的危險因素。我採用混合式的研究方法,首先建立了一個涵蓋二戰後所有獨裁者的跨國資料庫進行量化分析,並且採用比較歷史研究的質化方法,比較兩個國家組合:台灣與南韓,印尼與菲律賓,用「最大相似系統設計」的方式來印證理論預期。另一方面,我的論文除了描繪威權政黨制度化的起因之外,在效果方面也證實政黨制度化顯著延長了獨裁者的執政年限。

除了威權政治的研究之外,我的研究主要關注在新興民主國家裡,各種政治議題是如何影響到投票行為及政黨體系的發展,例如民族主義的情感(例如:愛國主義、對國家的認同、對外國的看法、對不同群體邊界的看法)如何和貿易政策以及經濟不平等這些議題交互作用。另外,我也關注人們對於自我防衛議題的民意形成基礎。在這些研究議題當中,「中國因素」都是其中重要的面向。我和其他研究者合作的題目包括:媒體識讀、民主支持度、兩岸關係及統獨態度等等。

除了學術類的研究之外,我和幾位朋友們合組一個研究小組名為Taiwan Policy Initiative(台灣政策研究小組),主要目的是研究及撰寫關於美中台關係的英文政策類文章。我們共同執行了幾個民意調查研究計劃,主要內容關於人們對社群媒體的使用、假訊息、對國防政策看法、及政治行為。我們除了投稿學術期刊文章之外,也寫了許多政策類文章發表在各個國際關係雜誌,積極地與美國政策界對話。同時,我也寫了一些政策類的文章發表在Global Taiwan Brief以及華盛頓郵報的Monkey Cage專欄。除此之外,我平常持續投入寫作各種專欄文章和科普文章,保持與台灣議題的連結和關心,我的作品可見於蘋果日報、端傳媒、關鍵評論網、聯合報鳴人堂、上報、國語日報等刊物。

除了專欄與政策類文章的寫作,我在課餘時間加入「菜市場政治學」的編輯團隊。這個團隊是在2014年太陽花運動之後,由一群政治研究者們投入經營到現在,主要目的是廣政治學的「科普」知識。我們在2018年出版了《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專門討論和選舉相關的研究成果,現在也正規劃第二本政治學的科普專書。目前在社群媒體上追縱人數大約有八萬人。

同時,我從2018年開始參與了「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編輯團隊,這個平台係由一群在美國工作或念書的「台美人」所組成,目前已是正式登記立案的非營利組織(NPO)。主要聚焦的是美中台關係和東亞政治的討論,除了撰寫美中台關係重大動態、提供分析觀點外,我們也製作了podcast節目,即將開始第二季節目的製作。目前在社群平台上的追縱人數超過十三萬人。

在學術工作之外,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是籃球、桌球、飛盤,以及下廚煮飯。


※本文原刊登於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電子報多聲部島語,2021年六月,第29期。「高颺新聲」系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