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與 QC 的角色分工說明(品質管理)
畢家豫 博士
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QA) 和品質控制(Quality Control, QC) 是品質管理中兩個非常重要的職能,它們雖然有共同的目標,但在角色和責任上有明顯的區別。
品質保證(QA):
預防導向:QA 的主要目標是預防缺陷,通過制定和實施流程、作業標準和程序,確保產品在開發過程中就具備高品質。
過程導向:QA 主要關注於產品或服務創建過程中的方法、系統和流程,確保在每個步驟中都遵循既定的標準規範。
文件化與標準化:QA 涉及到制定並維護標準操作程序、品質手冊、檢測計劃等工作文件,以指導整個生產或開發過程。
培訓與改進:QA 還包括對團隊進行品質標準的培訓,並通過持續監測和反饋來改進品質管理體系。
品質控制(QC):
檢測導向:QC 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檢測和測試產品,識別並排除最終產品中的缺陷。
產品導向:QC 直接涉及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控制,確保它們符合規定的品質標準。
檢測與測試:QC 進行具體的產品檢查、測量和測試,以識別任何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不符合標準的情況。
糾正行動:當 QC 發現缺陷時,它負責報告這些問題並確保在產品交付給客戶之前得到修正。
QA 與 QC 的關係:
相互依賴:QA 負責建立流程,而 QC 則確保這些流程產生的產品符合質量標準,兩者共同構成全面的品質管理系統。
回饋機制:QC 收集到的問題和數據可以回饋給 QA,促進作業流程的持續改善,這樣可以進一步預防未來的產品缺陷發生。
結論:
QA 和 QC 在品質管理中各司其職,QA 專注於通過優化流程來防止缺陷,而 QC 則負責檢測並糾正最終產品中的缺陷。兩者共同努力,以確保產品或服務的最終品質達到預期的標準。
毒藥 or 良藥?從波洛西訪台論「九二共識」
匡思聖 博士
美國眾議院議長波洛西,預料將在8月2日晚抵台,作為美國第三號政治人物,其尚未抵台已使對岸抗議的囂聲與演習戰備頻繁,在東風吹戰鼓擂下,台海情勢陷入自1996年飛彈危機以來最緊張的情勢,從近日股市表現來看,此一緊張情勢已影響台灣民心,美國眾議員議長執意來訪,吹皺台海安全一池春水,但在執政黨「依美抗中」的立場下,我們好像也只能被動歡迎,無置喙之空間,此一現實讓深諳兩岸關係的國安局長甚而有閒為其學生論文抄襲案發千字文辯護。面對自身安危,我們為何陷入此一被動的國安困境?實是蔡政府執政後,兩岸對話停擺,導致台海陷入危機時,無適當管道溝通所致,在兩岸和平是台灣最大利益下,針對波洛西來訪,執政當局不僅陷入歡迎也不是、拒絕也不是的騎驢困境,更只能被動看美中博弈,企求不要插槍走火讓台海陷入戰火之中的窘境。
兩岸對話停擺之因是蔡政府執政後不願承認「九二共識」所導致,在過去6年執政黨的宣傳下,「九二共識」在台灣內部被視為毒藥,不僅執政的民進黨否定,就連創造此一共識在野的國民黨,也在其現任主席朱立倫訪美時定義「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而引起黨內爭議。過去作為兩岸官方對話基礎的「九二共識」對我們究竟是毒藥or良藥?這就須從此一共識的由來談起,前引朱主席之言點出「九二共識」是兩岸為對話而相互折衷妥協而建構具有創造性模糊意涵的共識,其產生主要是為1993年新加坡辜汪會談建立基礎,而在1992年海基與海峽兩會透過函電往來,同意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的定義,所建立。但當時並未有「九二共識」這一名稱,此一名稱之出現是2000年,時任陸委會主委蘇起所提出,2005年連戰訪陸,向陸方提出兩岸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行對話與交流,獲時任大陸國家主席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認可,「九二共識」正式在大陸官方文件出現,並從此成為兩岸對話的基礎,2008年後兩岸在此共識下,進行各項機交流談判並簽訂ECFA等多項協議。因此探討「九二共識」其重點不應在此一共識是模糊或清晰,而是「九二共識」代表兩岸均願意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協商避免衝突的的接觸態度。分析「九二共識」內涵即是承認中國因內戰而分裂的現狀,此一內涵不僅符合修憲後中華民國憲法所承認的現狀,同時在承認國家分裂,兩岸分治的事實下,「九二共識」基本上也具備「兩岸對等」的意涵,在此意涵下,「九二共識」是台灣與大陸能立於平等地位,進行對話與談判的基礎。
「追求兩岸以和平交流取代武力對抗」,應是我們的朝野共識,這也是蔡英文在2016年其第一任的就職演說中表達:「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互相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並願意在1992年相互諒解的基礎上,持續進行兩岸對話與溝通」的原因。此段話顯示重新執政的民進黨當局亦希望兩岸在其主政期間能進行平等的對話與談判,所以希望透過接受九二共識的內涵卻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存在的狀況下,維持兩岸對話。執政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存在之原因是在於承認「九二共識」即是承認兩岸分治國家分裂的現狀與其追求兩岸為兩國,台灣獨立建國的終極目標不合,但也因民進黨昧於此一國家因內戰而分裂的法理事實,導致兩岸對話中斷,無溝通管道,陷入面對波洛西來訪所造成台海緊張情勢,無法主動消弭而被動的國安困境之尷尬困局中。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成功激起台灣反中(大陸)情緒,依歷次民調顯示人民對「九二共識」是持負面評價,在台灣成為選舉票房毒藥,而使針對「九二共識」的討論更不具備市場性,銷聲匿跡在台灣輿論中。但如果我們放下激情,理性思考兩岸關係,在大陸現階段是台灣對外貿易的最大出口區與台灣有200萬人常住大陸的事實看,兩岸回到過去不接觸、不談判、不交流冷戰對抗的時代,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在兩岸實質交流不可斷的情況下,「以和平交流取代武力對抗」亦是朝野共識下,追求「兩岸維持現狀,讓台灣與大陸立於平等地位持續交流,建構和平且穩定的關係,才是台灣最大的利益。」而承認九二共識進行兩岸對話與談判,正是這一切的基礎。「九二共識」雖是創造性模糊的共識,但此一模糊屬性可以讓兩岸具有迴旋的空間並創造出兩岸平等相互對話的機會。兩岸若能對話,我們就不會陷入今日被動的國安困局,而能主動追求兩岸關係的穩定與和平。前已述:維持現狀、對等且和平的兩岸關係,是現階段台灣最大利益,也是朝野共同的追求。兩岸分治國家分裂的現狀最終如何解決?在台灣仍應回歸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九二共識並最終的解方,但現階段對我們而言,「九二共識」並非促統的毒藥而是維持兩岸現狀並且走向和平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