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董事長於1945年出生於貴州,四、五歲隨父母來台,家境清寒、生活困難,但這些困境未曾阻礙他對知識的追求。求學期間,怒力向學,獲得臺灣師範大學的化學系學位,並在大學時期就開始兼職家教,賺取生活費,為家庭分憂。
大學畢業後,潘董選擇前往美國深造,進入懷俄明大學攻讀化學博士,後來轉入化工領域。1982年,潘董時值37歲,逐漸在美國的事業上站穩腳跟時,他卻決定回臺發展。此後,在中油的工作不斷擴展,從技術研發轉向管理職位,逐步涉足企業經營與管理層面,成功完成了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轉型。
潘董回顧一生,有三個重要選擇深深影響了他的人生方向:
一是選擇出國留學,
二是尚未取得化學學位就選擇轉系念化工,
三是放棄美國的公民及工作,回到臺灣打拼。
他常以「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自勉,人生重要時刻不管做了什麼選擇,都從正面思考,努力走下去,一定會有成就的。
朱少華董事長於民國36年生於徐州,幼年隨軍人父親來台。自小熱愛化學,畢業於中原大學化工系,進入中油高雄煉油廠服務,從現場實習工程師做起,歷經第一至第四輕油裂解工場的建廠與試爐,並多次打破試爐產品合格時間紀錄。
民國75年公費赴美進修,取得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化工碩士,回國後投身林園廠環保整頓,建立台灣第一個全天候、全自動環境監測系統。民國84年主導卡達投資建廠計畫,成功克服氣溫、語言與文化障礙,在三年內完成試車,被譽為「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回國後歷任大林煉油廠廠長,兩年半內締造零工安事故的紀錄,並升任中油副總經理、董事長。任內提出營收倍增計畫,盼將中油帶入世界500強前300名,雖計畫中斷,卻成功提升營收規模。
朱董事長從實習工程師做到董事長,始終堅持現場精神、務實領導,不畏困境,帶領中油穩健前行。雖歷艱辛,無怨無悔,正如勞工董事贈匾所言:「俯仰無愧」,足以總結他對國家能源與石化產業的深厚奉獻。
李董事長自幼成長於臺南,對於數學與化學特別有興趣,大學就讀中央大學化工系。畢業服役後,先在奇美實業短暫任職,後通過特考進入中油公司,開始長達43年的職涯。由於對石化工業與單元操作極具興趣,他主動請調至中油二輕場接受高壓力實務歷練,後轉任至第五芳香烴工場與五輕,於1994年參與五輕工場試爐,僅歷17小時即產出合格乙烯,創下世界輕油裂解場試爐最短時間紀錄。
「大家一定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地去累積,人的一輩子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積累到了一個level之後你就會把它內化,內化之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隨時都可以去運用、去開創。」李董事長強調,成功來自持續的累積與困境中的淬鍊。
擔任台灣化學工程學會理事長時期,推動綠色永續及產學合作,並倡議學會向光電、半導體等非傳統產業拓展,提升臺灣化工教育與國際連結的深度與廣度。
黃董事長生於1949年,名字中的「鯤」承載了家族歷史與時代轉變的意義。就讀於淡江大學化學系,並跨系修讀了物理系、化工系和數學系的課程,服完兵役後赴美深造,最終於威斯康辛大學取得化學材料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美商3M公司,期間累積了豐富的國際視野與領導經驗。1998年返台加入康那香,成功促成與P&G合作,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後續擔任中華紙漿董事長,面對人才斷層與環保壓力,導入產學合作,與美國北卡大學、成大合作培育人才與推行循環經濟,引領傳統造紙業邁向綠色製程、綠能發展與永續產品,實現企業轉型與國際競爭力提升。
施部長出生於1950年臺中佛教家庭,成長過程勤奮向學,初中、高中就讀臺中一中,後來考進臺大化學系,畢業後服兵役並赴美深造,學成歸國後,於台灣工業技術學院(1997年改名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任教,其後歷任經濟部科技顧問室主任、中小企業處處長、公賣局局長、工業局局長與經濟部次長、部長等職,卸任後選擇回歸教育,至中原大學企管系與化工系任教,致力推動化工教育轉型,強調實務與創新能力兼備。他認為教育應引導變動、回應產業趨勢,並期望化工人才在AI、永續化的產業環境中持續發揮價值。
黃教授出生於彰化溪州鄉,年少叛逆,曾一度沉迷不良嗜好,直到國中時受一位海專學長啟發,痛改前非,專注學業,成績突飛猛進,從放牛班轉入資優班,尤其在數理領域展現卓越潛力。之後一路考取鳳山高中、成大化工系。高中畢業後,參加由師大跟清大的合辦的吳大猷訓練營,為期一個月的課程以啟發學生對理化的興趣為主,重視實驗操作而非競爭測驗,這段經驗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教學理念——唯有啟發興趣,才能培養持久的學習動力。博士畢業後先到中技社能源服務團服務,隨後進入臺科大任教,積極爭取教育部計畫,成功建立完善實驗室。自1998年起投入鋰離子電池研究,與順達科技合作參與Apple初代電池逆向工程,提供關鍵分析,並持續與產業界合作,培育學生遍布國際學術與產業領域,致力於化學與化工的創新研發與永續發展。
郭董事長1946年出生於苗栗苑裡,成長於一個傳統的大家庭,自幼展現出堅強的獨立精神,小學畢業後便獨自北上求學,先後就讀成功中學與台大化工系,隨後赴美深造。留學期間深受文化衝擊,認為當時臺灣最被浪費的資源正是「人力資源」。完成博士學位後返國,在高雄成立台灣聚和化工公司,後於1997年更名為聚和國際公司(HOPAX),秉持「創新、分享、關懷」的核心價值,郭董事長帶領公司發展出精密化學、生技、N次貼等多元事業版圖。他重視企業文化的深耕與知識的分享,積極推動藝文參與與永續理念,成立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長期支持藝文與公益事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