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威尼斯各景點地理位置與景點介紹可參考下方
(★為聖.馬可廣場)
新.威尼斯的地標,美稱「歐洲最美的客廳」,是最受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
聖馬可廣場構成的文藝復興建築群,建立起當地社會、宗教和政治中心。
由紅磚塊構成的巨大柱狀建築,上方為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拱形鐘樓的上方的方形建築,外牆分別裝飾著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徵(正義女神,la Giustizia)。
鐘樓的最上方的尖塔尖端上放置了金色的天使加百列形狀的風向標。
於150年前AQUA移民計劃開始時,以舊時為總督府的哥德式建築為藍本所建造, 現為管理入境移民的移民處。
同時馬可波羅國際宇宙港也是往返地球與AQUA間的宇宙飛船港口。
座落在聖馬可廣場東面,與總督宮相連。是一座天主教宗聖殿,其為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有「金色聖堂」(Chiesa d'Oro)的美譽。
位於聖馬可廣場旁的兩個立柱。
其中一個柱頂是守護者聖托達洛(San Teodoro),其次為舊約聖經中代表福音使者馬可的獅子。
廣場內打開聖經姿態的獅子,表示正義的化身,來守護這塊土地。
義大利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現今為收藏各種手抄本與古典文獻的機構。
該圖書館被視為威尼斯的守護神。
廣場的左側為新行政官邸大樓(Procuratie Nuove),
前方為拿破崙翼(Napoleonic Wing) ,右側為舊行政官邸大樓(Procuratie Vecchie) ,為三座相連的歷史建築。
周遭設有不少咖啡廳及博物館。
最早是供應拿鐵咖啡的店家,因此被稱為「元祖拿鐵」。
Caffe Florian在聖馬可廣場設有露天咖啡座區,為了不讓陽光直射葡萄酒而影響口感,咖啡座會隨著聖馬可廣場鐘樓的影子而不斷定期移動,讓坐位總是在影子底下,俗稱「追影」。
位於聖.馬可廣場旁的運河上,為巴洛克風格的密封式拱橋,與總督宮和監獄(Palazzo delle Prigioni)相連,為現今最著名的橋梁之一。
舊時在總督宮被判刑的囚犯,經過此橋皆會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
傳聞情侶若在嘆息橋下接吻,愛情將會天長地久。
館藏包含威尼斯海軍、船艦及歷史等資料。
黃金槳帆船的縮小模型為博物館的珍寶,此為「與海結婚」儀式中會使用的船體。
為紀念領航員業界創設百周年而建立的博物館。
由國營造船廠及兵工廠改建而成。
館藏多達10萬件以上,常設展包含業界的歷史、領航員代表人物、各領航公司制服、前後輩關係圖等。
為三層石造建築,建築方法豪華但不失穩重。
最上層的圓拱形結構,為了配合歌劇的場景而以彩色玻璃裝飾而成。
威尼斯最大的教堂之一,其地位僅次於聖馬可教堂。
哥德式紅磚砌而成的建築物,其高聳的牆面及拱型的裝飾設計是威尼斯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大殿內有多達25位的威尼斯總督安眠於此。
簡稱「耶穌會」(I Gesuiti),坐落於耶穌會廣場(Campo dei Gesuiti)。
該堂是典型的耶穌會教堂的拉丁十字布局,中殿兩側各有三個小堂。天花板裝飾有壁畫,柱子上有八尊雕像,教堂內另有四尊雕像,代表十二宗徒。
中央窗戶上綠色和白色的大理石橫帶別具特色。
此為馬可.波羅遊記的作者——威尼斯商人
馬可.波羅的家,目前作為紀念館開放遊客參觀。
遊記內文敘述馬可.波羅與父親和叔父從威尼斯出發,經由中東後通過絲路到達元朝都城,歷經十七年,最終成功回到了家鄉的故事。
里阿爾托橋是四座橫跨大運河的橋梁之一,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為重要的經濟活動中心。
其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也被稱為——
「白色巨象」。
里亞爾托聖雅各伯教堂是座鑲有三個大時鐘的鐘樓,為威尼斯最古老的教堂。
正式名稱為聖索非亞宮(Palazzo Santa Sofia)。
左右不對稱的設計和四葉草裝飾為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代表傑作,被譽為運河上最美麗的宮殿之一。
因建築曾被金箔包覆,因此以「黃金之館」之意的黃金宮命名。
在最外側的拱門之中又增設兩個拱形和圓窗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十分特殊,因此該建築曾是許多知名人士的宅邸。
現今建築內部設有賭場和博物館。
是威尼斯市民為了感謝聖母的庇祐,讓人們免受瘟疫(黑死病)之苦而興建而成。
簡稱為「Salute」,有著健康或安康的意涵。
擁有僅次於大殿的地位,及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義大利最美麗和著名的教堂之一。
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富含豐富的裝飾和獨特外形,更是堪稱傑作。
威尼斯的四座橫跨大運河的橋梁之一,坐落位於大運河南側的尾端。
原是以鋼鐵的材質建造,但曾遭受破懷而改建成木橋。
學院美術館座落於學院橋對面。
每四年一次,在冬季舉行的放舟節祭典也在此舉行。
半圓拱門的設計是威尼斯文藝復興式的建築特色之一,現今也成為為知名的觀光景點。
該建築曾是格里馬尼家族的宅邸。
位於巷弄中的一座小型宮殿。
Bovolo 是威尼斯語中蝸牛的意思,該建築以其螺旋狀的樓梯建築而聞名。
又名不死鳥大劇院。劇場曾面臨兩次火災,在重建後復甦,有如不死鳥一般,不斷地重生。
原是巴洛克風格建築,重建後大廳仿早期模樣,其他地方則有濃厚的新古典主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