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文佳作】
2024年度【中文佳作】
靜別:回憶如鴻毛,卻重如泰山
兒童醫學部 ‧ 林也玄
凌晨,電話鈴響的聲音劃破寂靜,母親在接起電話時,聽到醫院那端輕聲呼喚:「您好,是小彣的媽媽嗎?這裡是義大醫院小兒加護病房。」她心中一沉,知道事態不妙。這一聲熟悉的招呼在她耳邊響起,瞬間勾起記憶深處的痛苦與溫情,將她瞬間帶回了過去數年間在醫院的日日夜夜,面對著小彣一次次住院、治療、病情反覆的回憶漩渦。
小彣的生命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艱難的挑戰。出生後不久,他就被診斷出嚴重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為了挽救他的小生命,當時主刀醫師不得不切除大部分壞死發紺的小腸。儘管這場手術讓他存活下來,卻在他的未來人生中建立各種困難障礙。他的身體無法吸收足夠的營養,導致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比他年幼的妹妹還矮小瘦弱。
隨著年歲增長,小彣的病情並未好轉。他每年因脫水、離子不穩定、營養不良而住院的次數動輒五六次,每次住院便是長達數週的治療,讓他幾乎以醫院為家。母親也和他一同度過無數醫院裡的不眠之夜,陪伴了他在病床上掙扎、忍耐,但是小彣卻依然不失天真。他總是笑著向醫師、護理師們打招呼,微笑面對每一次治療,好像自己從未被病魔擊倒。而我們也因為小彣頻繁的住院,早以視他如家人一般。他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固定上學,我們便為他準備了適合的教具,讓他在病房裡也能接觸學習。成為他住院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使他心中那份對世界的好奇和熱愛得以延續。這些學習的片段,不僅是知識的吸收,更是展現醫療團隊在他的身上灌注的人文關懷。
在這些過去的回憶中,母親想起了不只一次向我們吐露苦水,但是更多的還是滿滿的感激。她從未想過,醫院會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她與小彣另一個「家」。而且,醫療團隊不僅努力醫治小彣的病痛,還給予他額外精神上的慰藉與實際上的行動支持。對母親而言,這些溫暖的回憶彷彿替醫院那充滿消毒水氣味的病房換上了柔和且帶著一絲輕甜的花香,成了她堅持下去的支柱,宛如晨曦中蘊著花草氣息的微風,撫慰了她的心靈。
「小彣的情況現在很危急,我們正在準備急救。」電話裡再度傳來醫師急促的聲音。母親的心猛然一顫,回憶如煙消雲散,現實的重量壓迫著她的胸口。她眼中泛起淚光,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小彣已經承受了太多,這小小的身體曾經頑強對抗每一次危機,但在這一刻,她的心中漸漸浮現出一個痛苦卻堅定的決定。她緊握著電話,心中痛苦萬分。
「不必了,讓他休息吧!」她輕輕說道。
其實,在小彣住進加護病房的第一天,醫療團隊與母親都有預感可能就是這次了。而,說出這段話需要背負多大的痛苦與提起多大的勇氣,背後就能象徵著母親多滿的愛。電話掛斷,她知道,小彣的病痛終將遠去,留下的是那份雋永的母愛,以及她與我們之間的默契和尊重。
在這份愛與放手的決定之後,母親在我們的陪同之下,帶著小彣離開了加護病房,過程中,沒有掉任何一滴淚。或許是在這長期抗戰的過程中,落下的淚已不計其數,眼淚都已哭竭;也可能是媽媽也知道我們心裡更難過而撐著。對大家而言,這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已是終點,卻是母親人生中的新起點。更是醫學倫理與人文關懷在小彣生命中的完美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