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第一名】
2024年度【第一名】
白袍下的心靈
醫學教育部 ‧ 吳秉勳
時值秋季,在清晨時分快步踏出員工宿舍大門。和煦的陽光伴隨微風,絲絲縷縷穿越稠密的樹葉縫隙,灑落成石材地磚上的一地亮粉。一旁的附設幼稚園,時而爆出幼童此起彼落的嬉鬧,時而傳來與家長鬧彆扭的嚎啕。觸目所及,是一幅充滿生機的有聲圖象,但我卻無意欣賞;拿起公務機,時間將近八點,我邁開步伐,加快速度向醫院走去。
身為剛進入臨床實習兩個月的醫學生,我像游泳的初學者,沉溺在臨床的汪洋中;笨拙地揮動手臂、狼狽踢水,緩慢向遙遠且模糊的彼岸游去。確切而言,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也不知道需要多久時間抵達,但感受到身後一波波的海浪洶湧而至,不容許片刻停滯。於是,每天穿著襯衫、束起皮帶,披上白袍再將聽診器掛於肩上;像是〈那些年〉歌詞中將頭髮梳成大人模樣的小男孩,出門前我總是端望鏡中的自己,看起來是否足夠專業。
實習醫學生的首要之務,除了從不同病人身上學習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跟隨老師或學長姊穿梭門診、病房或刀房,熟悉每個科別的生態。每天匆匆走在後面,觀察他們應對病人,抑或與其他醫事人員溝通,我經常在想:那件輕柔的白袍究竟被賦予多少有形或無形的責任呢?它代表醫學知識的專業,也承載著臨床場域中的權威與話語權;但穿上它,是不是就不能夠表現個人的情緒、不容許任何可能危害病人權益的錯失呢?
恍惚間,我想起之前在學校醫學人文課程所讀的《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
此書作者是Caroline Elton,一位曾與英、美超過六百位醫師共事的心理諮詢師,受聘於英國國民健保署,服務對象是七十幾間醫院的所有實習生。因為這些機遇,她看見許多醫事體制、醫師角色、醫學教育等問題。Caroline Elton發現社會追求醫療進步的同時,並未充分暸解醫療職業的心理概況,甚至沒有認知到醫師也是人;這種現象引起作者的興趣,成為本書所有故事的原點。
閱讀這本書,我宛若穿越時空,去到作者諮商每一位在成醫之路受挫的心靈現場。在醫學生進入臨床的初期,有的人被資深專業醫護視為路障,有的人在醫療人力匱乏中被迫成為第一線值班醫師,有的人不擅於表達因此無法在師長面前應對自如,有的人無法適應考試方式從校園內的紙本知識轉換成臨床實務技術……不勝枚舉的煩惱與挫折,無聲但深刻地在醫學生心裡掀起滔天巨浪,無情淹覆自信與理想。
即使醫學生通過重重訓練與考驗後蛻變為真正的醫師,醫院環境仍然存在著龐大的沉重負荷。有些是性別歧視下,女醫師受到家庭與子女的雙重束縛因此職涯發展受限。有些則是種族偏見,像是亞洲醫學生被身為主治醫師的老師認為害羞、保守、不積極,或是中東裔醫師被告知下巴毛髮會對病患造成威脅,爭辯後還被汙名化為恐怖份子。可怕的是這些無形壓力根本無從防範,誠如John Dovidion所言:「最難改變的態度是你不知道它存在的態度。」
還有種煎熬,源自生而為人的本性。醫師必須克服內心的憂懼,正對、直視病人的痛苦與死亡,滿目瘡痍血腥已極為難受,當一條生命可能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或是人為錯誤而逝去,那會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殘酷的是現實並不等待醫者拼湊情緒的碎片,便又開啟一道新的試煉大門。因此,有時過度同理病人,過於深入感受他們的痛苦,醫師可能會喚醒自身痛苦的生命經歷,陷入更深層的漩渦。
醫師總是帶給病人希望,彷彿漆黑海岸旁的一座巍峨燈塔。然而,當他們自己不幸罹病,該如何調適?此書就記載著幾個這樣的故事。那些醫師盡可能掩飾疾病的表徵,他們選擇不告訴任何人,獨自一人面對病痛,就像在病人眼裡,他們是獨來獨往的超人。疾病侵蝕生心靈,也導致工作表現或生活能力受限,產生更遠鉅的影響。
這本書揭露的故事我幾乎全都尚未經歷,卻真實地如此刻骨銘心。可以想見,白色巨塔內不僅容納著一個個失常變形的傷口與軀體,還有一顆顆反覆受傷又結痂的心靈,只是可能無人知曉。白袍,既是醫者的專業象徵、權威代表,也確實是某些行為約束、責任負擔。對於目前還是實習醫學生的自己,還無法親身體會這些意義,但穿上白袍,從最基礎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開始,學習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醫師,讓我對成醫之路萌生憧憬。同時,我也會銘記《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書裡前輩遭遇的故事:在凝望生命的苦痛與逝去,盡量維持感性同理與理性抽離的平衡;在深陷莫名的紛擾或體制,盡量堅守底線初衷並適時表達;在遭遇失意挫折或疾病意外,盡量安慰並提醒自己「醫者也是人」,無論是否身穿白袍,我們都擁有縱情大笑或放聲大哭的權利。
颯爽秋風在地上吹起幾片落葉,像是跟隨我的步伐前進。醫院門口近在咫尺,看著身前的醫護一個接著一個嗶卡進入,我明白這會漸漸成為我的日常,終究會習慣。只是門後的世界,到時候又會是什麼等待著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