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中文佳作】
2020年度【中文佳作】
準備再度穿上白袍的醫「生」
復健科(癌醫 ) ‧ 侯傑議
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下班前,萬籟俱寂的治療室傳來哀愁淒涼的迴盪音符,時而悲傷、時而快樂、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吟和著古詩「楓橋夜泊」,似乎抒發病人的羈旅愁懷,這樣的景象和突如其來的聲響,使得整個運動治療室越發顯得空曠和悲楚。這是第一次接觸到富醫師的景象如漂浮不定似的,而人高馬大、皮膚黝黑、穿著體面,正是對他的第一印象。他坐著輪椅由外籍看護工,帶來本科規劃復健排程。而在常規的理學檢查及評估後,擁有滿腹經綸的口吻內涵但卻表達出思維混亂、邏輯不通的認知狀態,在我心裡深深地打上了個烙印,永難磨滅。
66歲的富醫師早期,自北部某大醫院結束完整的醫師訓練後,即返回故鄉自行開業,懸壺濟世達三十餘年,兩年前因腦瘤造成右眼視力漸漸模糊,故於2019年7月聽取外科醫師的建議,接受腦腫瘤切除手術,原本期待相對安全的手術卻造成左邊肢體行動不便,日常生活能力皆須他人協助,人格行為不但180度轉變,焦慮失眠更是這次手術後留下來的後遺症。弦外之音隱約透露出對手術結果的不滿意,就他本身專業背景和周遭醫師朋友的分析,話外之辭隱然是一樁醫療爭議事件。
在這一段與富醫師復健治療相處過程,深刻體驗照顧病人的「身心靈」是必須齊頭並進的提供照護,復健介入的措施,不能只看肢體失能的部分,而是「整體」的治療,同時注重他的狀態。我經常跟富醫師說:「你的腦瘤切除術後的傷害,可能還沒有你的焦慮造成的傷害大!」所以,我給予的治療處方會根據你的焦慮、不安的情況有所調整。但是在數次的物理治療療程,他時常潸然淚下告訴我另外一個問題,他一直覺得,「為什麼我的良性腫瘤切除之後,不但無法根治,還造成左側肢體偏癱?」且耿耿於懷。這個「耿耿於懷」的心態其實對他來說是很不健康的,以他的同樣醫學背景和學識程度而言,對於手術失敗的關鍵判斷與理解,原是無可厚非的,但對身心而言卻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有鑑於教科書提及原發性腦瘤患者術後,存在著一類明顯的行為傾向,不愛交往,自我封閉的個性,故在「身心靈」復健治療過程中,須指導其本人或家屬對此心態加以糾治,這將會是一項治療效果的關鍵,故提供以下做法:(1)讓病人知曉這種個性不利復原和防範轉移復發,從而有自我改變的內驅力。(2)創造機會條件,讓年輕的偏癱患者中較具活躍的、陽光的、愛心的,設計相互間的肢體運動,讓其汲取活力和找回他逝去的青春。同病相憐又可以讓他們互相交流沒有鴻溝,更易於溝通情感、交流思想,而讓病人走出自閉或內向。(3)有目的性運用靈性資源,為病人安排行動計畫,設計了每周一次爬樓梯至醫院三樓的佛堂敬拜活動,如此期待幫助病人感受到社會接納和歸屬感,並賦予其人生的目標和意義感。
歷經一年的復健時光,富醫師的「身」體狀況已能夠拿著四腳拐穩定的行走,整個「心」情開朗起來,每當來運動治療室時總喜歡使用台語與僑生實習生互動,偶爾他分享著每月一次的算命改運的「靈」性之旅,談論之際不禁眉飛色舞,喜形於色。猶記得大學時老師說:「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復健為歲月增添色彩」。當我還是學生時不懂,隨著年齡的增長,歷經人生的甜酸苦辣,有了工作歲月後,才了解,醫療工作最有價值之處,便是給家屬和病人為自己生命增添色彩的能力。古人常說「心病難醫」,確實是啊!治療室裡最折磨人的不是疾病對肢體活動的嚴重限度,而是家屬和病人的不接受自己。「心,行之器也!」想法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面對疾病的態度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學富五車的富醫師說:「腫瘤術後使他的人生變彩色!」,猶如愛迪生的眼中,令人驚恐萬分、避之唯恐不及的打電閃電卻成為他發明電燈的靈感來源;牛頓先生的頭被掉下來的蘋果砸了一下,原是飛來橫禍一樁,但是他卻從中發現的宇宙中的萬有引力裡定律;詩人看到了月亮的陰晴圓缺,並不是覺得月亮變醜了,而是明白了人生中常有的悲歡離合;哲學家看到了結實纍纍的稻穗低垂著,並不是覺得稻子的搖桿要扛那麼重的包袱,而是明白了做人要謙虛的道理;文學家看到了軟綿綿、懶洋洋的的毛毛蟲,把自己層層包了起來,並不覺得毛毛蟲真是愚笨地作繭自縛,而是明白了生命都有蛻變成自由飛舞、炫麗奪目的蝴蝶之可能。類似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因為在這個自然界中到處都充滿了許多令人驚嘆的自然智慧,使得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進而獲益。
近來,富醫師在運動治療室等候接受復健治療時,常瞇著眼,搖頭晃腦地吟著唐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他說這是他小孫女幼稚園老師要求她背的詩詞,而他聽著聽著就使他深深陶醉於詩中的意境,而欲抒發自己情感而跟著吟詩,⋯⋯。打破沙鍋問到底,富於想像的富醫師一定是「因物起興」,而到底是何事物讓他深長地寄托情思呢?原來是醫師公會業務人員最近打電話來關心他的診所暫時歇業的相關處置問題!原來富醫師還是想念著能夠「再度穿上白袍」回到當初開業30年的診所「復工」。我突然恍然大悟,所謂「全人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不僅強調生病前要提供正確有效的預防方法、生病時要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照護,同時也強調生病後要有正確、有尊嚴的復健及支持。因「全人」包括生理、心理、心靈及社會層面,而目前對於富醫師的復健目標尚缺「社」這層面的計畫擬定,接下來我斬釘截鐵的告訴富醫師「再度穿上白袍」從事你每日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將是指日可待!,並討論著漸進式復工的需求問題,設定他必須達成的目標:代償性操作電腦鍵盤能力訓練、維持坐於工作椅的姿勢耐力訓練、操作聽診器手眼協調訓練、觀看喉鏡動眼肌肉精細訓練、工作職務與環境再設計建議……等。對於穿著白袍行醫三十餘年的醫師而言,照顧好病人是他覺得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所以共同找回「醫之初」的美好,攜手為病人謀求更佳的照護支持。
雖然手術無法全切除以致於還有殘存性腦瘤,富醫師尚需輔以電腦刀、迦瑪刀治療控制剩餘的腫瘤,但是喜樂之心乃良藥。他山之石,我與富醫師的醫病互動間詮釋了全人「生、心、靈、社」照護應用的範疇,「生」:改善罹患腦瘤產生生理症狀,如肢體活動無力、步態不平衡等。「心」:調整罹患腦瘤產生心理症狀,如焦慮、多愁善感等。「靈」:啟發靈性思考,罹患腦瘤反讓人生更具色彩更有意義。「社」:強調罹患腦瘤後的職能重建,有朝一日「不能」變「可能」再度穿上白袍,開啟行醫模式,回歸社會。
從暫時脫下白袍時的憂愁,到準備再度穿上白袍行醫的重「生」,何嘗不是富醫師蛻變人生的寫照,這樣的醫病過程足以讓我深刻體驗全人照護的真諦,我也將行醫20年的技能知識潛移默化成全人教育的精神,持續灌溉滋養未來的實習學生,期待讓這一首「生」意盎然的「全人」樂章,譜成為生生不息的「照護」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