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佳作】
2019年度【佳作】
醫生救人天職與病患自我意願的拔河延長賽
醫事課(癌醫) ‧ 蔡容舫
『作為醫學界的一員: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首要的顧念;
我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和尊嚴;
我要保有對人類生命最高的敬畏;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年齡、疾病、殘疾、信仰、國族、性別、國籍、政見、種族、地位或性向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
我要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即使是在病人死後;
我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
我要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我要給我的師長、同業與學生應有的崇敬及感戴;
我要為病人的健康和醫療的進步分享我的醫學知識;
為了提供最高標準的醫療,我會注意自己的健康和能力培養;
即使在威脅之下,我也不會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權和民權。
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定。』
在上述醫師誓詞中其實第二點與第三點常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拉鋸,電影The Children act(中文譯名判決),劇情圍繞著一個未成年白血病患者亞當,因為宗教信仰拒絕接受輸血治療;原本被家庭傳統信仰束縛的少年亞當堅持拒絕接受治療,當醫師面對即將死亡的病患,是否該尊重病患自主選擇而看著病患無力的步向死亡,但醫學院又訓練醫師們必須把病患的健康作為首要考慮;因此醫院決定向法院尋求協助,藉由法律的力量強制介入要求病患必須接受延續生命的輸血治療;其實醫療人員永遠都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他們做的一個微小決定對病患及家屬都會是影響一生的紅綠燈。
病患已經堅持聲稱拒絕接受輸血治療,醫護人員雖然早已看淡生死,但對於一個只要接受輸血治療就可以繼續欣賞生命未來的璀璨風景,他們能放手讓少年直接在花兒尚未盛開的蓓蕾狀態直接委凋消逝,在茫茫人海及家族記憶中只留下幾張相片,滿足了少年的宗教信仰其實是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只是一個人變成一份病歷而已,沒有了後續的護理照料、也不會有病患家屬可能跟醫院產生的醫療糾紛、更不會發生病情瞬間轉變而需要緊急醫療救治得人仰馬翻狀況,醫師只要輕輕地點個頭,就像一本沒看完的書輕輕的闔上書頁,櫻花花瓣瞬間被強風吹落,但微小花瓣落地時沒有聲音沒有影響週邊的風景,醫生與家屬們生活只是有個漣漪,生命的長河仍然靜靜地流淌,世界照常運轉。
但是醫生卻選擇了荊棘路,醫療團隊決定透過艱難的法律訴訟,要求少年接受強制輸血治療;法官接受了這個特殊案例後,也選擇特地前往醫院親自確認因身體狀況無法出庭的住院少年本人意願,醫師、法官、病患本人都握有生命的按鈕,到底誰才擁有按下『停止』鍵的權利?一場生命的拔河競賽悄然展開;法官最後決定不遵從少年宗教信仰判決必須接受強制醫療。
少年接受輸血後生命得以延續,少年也看到父母雖然對違反信仰感到痛苦卻無法抑制的流下開心的眼淚;親情像蜘蛛網錯縱複雜的把家屬緊緊地綑縛,醫師不是神卻總是無奈地要擔任上帝的角色,醫生常處於進退兩難的局面,尤其目前醫療糾紛頻傳的今日,搶救病患無論成功與否都可能因為違反家屬或病人意願而面臨被告上法庭的窘境;因為專業的醫護人員總是要面對教育素質不齊整的群眾,也是台灣應該加強法律保護醫護人員尊嚴的主要原因。
少年恢復健康後才發現原來健康的世界無比璀璨,他開始發現另一個生命視角,以熱烈的情感重新開始人生;但少年成年後還是因為某些個人心理因素再次決定拒絕接受治療,此時因為病患已經成年,只能依照病患意願讓生命按鈕按下停止鍵,相信醫療團隊人員面對好不容易跟死神搶來的生命又歸於塵土,表面上似乎平靜無波但每個醫護人員心理都會被畫上一刀,痂結的愈多就愈堅硬。
天亮後,又必須面對另外一場接一場的生命拔河,醫生只能既須接受死神的挑戰,因為『他們已經立下要奉獻自己的一切為人類奉獻誓言』;醫生們只能像苦行僧一樣默默地踏上漫長荊棘路,永不退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