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佳作】
2017年度【佳作】
各按其時的美好
中醫部 ‧ 陳俐彣
「人眼見群山之高,浪濤之巨而嘖嘖稱奇,也因河流滔滔,大洋無邊以及星辰運行而訝然,卻不曾對自己的身體發出一聲驚嘆。」- St. Augustine‧《Confessions》。人類的身體為造物主的智慧,巧妙地把無限繁雜的化學反應轉化為和諧的整體,當面臨外界刺激時,生物個體到小至細胞本身都會產生代償性恆定,藉此穩定體內的小宇宙,這樣的動態能量就是生存的本質。
在醫院訓練期程中有幸到西醫外訓,有機會從不同角度去審視臨床上各種疾病,觀察並學習面對各種問題與病人需求。某日早上跟隨主治醫師來到了血腫科教學門診,連續來了幾位回門診追蹤的病患,其中一位老婆婆坐著輪椅讓先生推她進來,瘦小孱弱的身形臉上戴著口罩,主治醫師問道:「婆婆今天精神不錯呢,有沒有甚麼不適的地方?」她用略微卻清晰的聲音回應:「有啊,上次剛結束治療的頭幾天食慾不大好,好像看到任何食物都沒胃口,也連續腹瀉好幾天,停藥後經過飲食跟中醫調養現在症狀改善許多,託醫師您的福氣一切都順利,真的很感謝!」主治醫師點點頭,一面向病患接著說明回診排定檢查日期,一面轉過身來以向我們解釋道,這位七十三歲的年長患者,事實上已經是 Terminal Stage Esophageal Cancer,五年前首次罹癌做過外科手術合併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治療,隨後病情獲得控制;前陣子又因為腹脹、腸胃不適到急診就醫,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發現橫膈下有腫瘤復發跡象,入院進一步作斷層檢查才確診分期,鑑於此次有遠端骨與多重器官轉移,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合併二線化療藥物,目前已施用四次,面對每次艱難的療程,患者都以相當積極的態度來配合醫師指示,但效果卻不如理想,腫瘤範圍依然沒有縮小的跡象,藥物副作用也為身體帶來了莫大負荷;老婆婆與家屬當下都很清楚病況,也有些心理上的調適與準備,日前回診考慮到病患年紀與身體狀況後, 醫師給予安寧療護(Hospice Care)建議,以支持療法及舒適度改善為首要目標,看起來病患對後續照護規劃是滿意的,離開診間前婆婆脫下口罩以爽朗的笑臉向醫師示意。
疾病存在的型態有很多樣式,有時像癌細胞潛藏在我們身體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都不為人所察覺,惡勢力每天一點點擴張,直到出現蛛絲馬跡來作為警告的徵兆,這樣的徵兆卻常常是微乎其微的,病人自己完全察覺不到身體的變化,得靠天時地利的幸運才發現;而有些疾病一開始就來勢洶洶,病程進展之迅速讓病患跟家屬措手不及,稍有差池馬上要大禍臨頭之感,往往需要立即地處理與適切治療,否則就是一面倒的態勢,轉眼間病人已敗在疾病之下,撒手人寰。
死亡是人生所必經的道路,中國儒家的思想是「未知生,焉知死?」,多數人對此都有所避諱,隱而不談;等到死亡臨近之時,卻又感到不知所措,在現代醫學時空背景下,不僅要知生也要知死,因為對於死亡的理解可以讓人超越臨死前的困境,減輕對死亡無知的恐懼。
不可否認地,當面對重病生命所剩之日寥寥可數,還能夠坦然接受事實是相當困難的,會感到悲傷是人之常情,更是一種情緒餘裕的抒發,但更重要的是冷靜下來,好好考慮並打算接下來的日子,往後種種的可能性;何時是該與這個世界說再見的時候?沒有人能給予標準答案。面對死亡,人人都有深深的恐懼,但就如同《傳道書》所云「凡事皆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亦有時。」春風悄來,繁花盛開;秋風蕭瑟,落葉凋零;四季更迭乃至生命的終始,一切皆順著主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許多人對於安寧療護的印象是:沒有治療、沒有希望的,就像是被醫師宣判了死刑,只能等待死亡,但事實上唯有藉此病患才有機會得到更適當的緩和醫療照護,讓病人及家屬在身、心、靈得到滿足,使病人在末期、臨終的生活能過得更有品質、更有尊嚴。
從積極角度而言,臨床上醫師每天面對亟需幫助的患者,在當下必須秉持劍及履及,不容遲疑的態度,評估病人的整體狀況而不是疾病本身,雖然當代醫療確有其極限,對於各種疾病的瞭解尚未完全透徹,但在能力所及範圍內仍有進步與發揮的空間,我們必須時時策勵自己,盡全力為病患做最好的治療與規劃才是醫者終身所奉行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