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第一名】
2015年度【第一名】
手心
護理部 ‧ 黃焴慧
那一次,不經意的碰觸到她的雙手,那觸感,令我驚訝的抬起頭,看似三十出頭的年紀,手部皮膚的粗糙讓我嚇一跳,彷彿是歷盡滄桑的活了一輩子。手背上的血管一條條頂起皮膚,狀似小小丘陵般,萬馬奔騰於其間的鼓脹。臉上表情的堅毅感,著實讓我印象深刻,看了一下她的基本資料,職業別寫著服務業,已婚,在家庭生活中是妻子、母親、媳婦,在醫院,理應成為病人或家屬,但那堅強的外貌,有著難以形容的堅持,似乎醫療只是協助她繼續生活的一種工具,離開這裡,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完成,我們只能默默的在一旁,等待醫療處理結束後,讓她離開。趁著等待檢查空檔,與妳聊了一下,在工作中的意外早已習慣,每次都能順利的離開,心想這次應該也是。這雙手可還要兼負家中大大小小事情,妳微笑著,嘴角卻有著莫名的憂愁,沒再深究下去,也許這是醫學教育告訴我們的界線,總是在某些時刻就此打住,但,這雙手的厚度,卻重重的烙印在我心上。
那天,救護車送來一位到院前死亡個案,是位中年男性,游泳過程中失去意識,到院時已無生命徵象,急救過程中,病人全身乾乾淨淨的,好似早有準備,他的妻子趕來醫院,醫師宣布了急救結果,妻子跪在床邊不斷哭泣,肝腸寸斷的聲音,撕裂原有幸福的家庭,早上好好的出門上班,現在卻是冰冰冷冷的躺著,一動也不動,妻子不斷喊著:「你起來,你給我起來啊⋯⋯」。走進妻子的身旁,將手放在她的肩上,想給予一些支持,但妻子全身抖動不停,忍不住握住她的手,沒有任何話語可以幫助她,只能靜靜的陪在一旁。握住家屬的手,感受不到任何溫度,卻有微微痛楚感不斷傳遞出來,是家屬的心痛吧,唯有握過,才知家屬的痛,而這樣的痛,刻印在護理的責任上,揮之不去。
一輛車急駛進入急診室,一群人慌張的由車上扛下一位婦女,家屬說母親在自家三樓刷油漆,卻不慎跌落到一樓,幾個年輕人氣喘吁吁的描述著,看似高中大學生的樣子。顱內出血了,需要緊急進行手術,詢問年輕人是否可決定,她們異口同聲要等待父親到來,面對自己母親的突發狀況,幾個孩子也慌了手腳吧,神經外科醫師解釋了術後可能的植物人狀態,幾個孩子商量著,看到父親到來,趕忙上前說明,只見父親慘白的臉,直問:「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一家人圍在母親身邊,心裡面想的都是同樣一件事吧,手術後變成植物人,愁雲慘霧覆蓋著整個急救室,沒多久,父親告訴我們:「我們不開刀,她辛苦一輩子了,別再讓她受折磨了⋯⋯」,看著這一家,可以想像大夥平日的感情深度,目送他們陪伴母親往加護病房而去,後續這家人的生活我們無從得知,但在我心中,強烈相信母親的離去將更緊密的牽繫這一家子。佛教傳承的一句話:「到底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沒有人可以預知」,身為急診的一員,一幕幕的場景不斷上演,無論人世間的變化,都該將每一個能服務病人的時刻,全心全意付出,才不枉老天爺將急診的任務交由我們負責,交由我們感受,而這些,是醫療專業外,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人倫理念。
記得網路上有一部片子叫「台灣女人」,由吳念真導演口述旁白,片子描述了台灣傳統女性的生活、習性、家庭地位、對家庭的觀念等,若為50-60年代的孩子,大概都可以很清楚片中所要表達的理念,因為我們看著自己的母親的歷程,聽著自己母親的分享,雖然數十年如一日在談相同的過去,卻代表著這些深刻的記憶對不同時代女性的印記有多深。世代交替的過程中,我們在急診的環境中,清楚的看到不同世代成長的影響,或多或少都傳承了一些在每個人心中,也因此,在醫療決策過程中,傳統觀念的強弱,影響了病人或家屬的醫療決定。而醫療人員的角色,除了自主、行善、不傷害、公平正義之外,是否也有著傳統的觀念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定位點與中心思想,是否會因此而受影響,倒也值得深思。
醫院的場景,彷彿高速公路流轉般,從未停歇,工作中高處跌落的中年人、車禍受傷的年輕人、家中突然暈厥的老年人、無論男女老幼,生命的轉承交替,演變成了多少令人感慨的悲歡離合。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網路世界的發達,產生醫病、護病的緊張關係,而此緊張的氛圍,多少影響了醫療人員的公平正義觀,卻也讓我們必須更正視這些倫理原則,專業能力讓我們去創造,去執行醫療行為;而倫理的境界,讓我們思維放慢、放軟,在說與做之前,多些柔軟的態度,轉換不同角度,試著思考病人與家屬的立場,進而找到那塊模糊地帶間的光明面,找出手心原有的溫度,進而給予溫暖的支持與建議,創造醫護病的共生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