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特優】
2012年度【特優】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讀書心得
門診 ‧ 葉雅惠
這本書是我在逛網路書店時,無意間發現的,書的封面用斗大的字寫著"你一定不知道他有多痛,才以為強留住他是一種愛"簡單的一句話,讓我不禁佇足著,因為我曾經在臨床照顧過已經末期的病患,家屬不捨得她離開,用盡一切代價 (CPR),急救後會有二種結果,生或死,生就是病人變成無意識變成植物人,下半輩子都是躺在病床上,不能活動,任人擺布,被強迫翻身、強迫灌食,另一個就是死,病人在受盡折磨後死去,每當看到急救過後,滿目瘡痍,常常讓我在想,我這樣做是對的嗎?
在書中,有一章,「愛她,所以決定讓她走」,這句話寫的輕描淡寫,但卻又是如此深沉切重的一句話。文中,作者有一篇我的母親 - 永恆的關愛,娓娓道出在她至親母親昏迷不醒的時候,沉重的做出抉擇時,面對世俗的眼光,同事的質疑,作者都默默的承受,因作者知道愛她就是讓她有尊嚴的,舒服的走完最後一程,她的不捨卻換來至親的痛苦,這一點讓我很有感受,依稀還記得祖母過世時,外界對我父母的冷嘲熱諷,祖母是一位大腸癌末期病患,生命走到終點時,我父母及我所有的大伯們選擇了放手,讓我祖母有尊嚴不受任何的傷害走完最後的一段路,但是,接踵而來的卻是"不孝,為什麼不要讓你媽媽可以活得更久,明明還可以救回來的阿,還可以繼續活下去,為什麼就這樣放棄了"許多諸如此類的流言婓語,那一陣子,對我印象很深,父母總是很不開心,有時會聽到父母在聊天時,常常會向彼此詢問到"我這樣做,真的是不對的嗎? 讓父母無憂的走,這樣的放手,真的就是不孝嗎?那時,我還是一個國中生,不懂生命的意義,也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是對或不對,我只知道父母會這樣做,一定有他們的原因,但隨著我的長大,進入臨床工作後,我臨床工作的場所就是照護一些末期病人的地方,每天都有一些倫理衝擊著我們,我們明已知病人已藥石罔效,我們卻只能秉持著我們的使命,讓病人延續生命,不斷的施予 CPR,常常在急救過後,面對滿目瘡痍的現場,受盡折磨的病人,家屬看到至親的那一剎那,看到家人被壓斷的肋骨,滿口鮮血的嘴巴,柔腸寸斷的身軀,卻只能哭喊著"怎麼會變成這樣,不應該是這樣的"總是讓我不勝唏噓,這時,我才知道,我父母那時面對我祖母所作的選擇,是正確的。
生命有開始也一定會有終點,每個人所希望的終點一定都是無傷害無痛苦的善終方式,假如是我,我一定不願意每天躺在病床上,沒有選擇性的,每天都要被強迫灌食、打針、插管、抽痰、翻身之類等等的,如果我自己都不願意了,又怎麼能夠以「愛」或是「孝順」之名,對臨終的親人作出這樣折磨他的決定呢?
曾在網路看過一篇有關死亡的描述,文章是這樣寫的"死亡對我來說,死亡只是另一場璀璨人生的開端,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人生必經歷的過程"若是,我們的生命走到風搖殘燭之時,難道我們會希望自己被醫療戳得千瘡百孔、雙眸無神、毫無知覺地活著嗎?在生命的月台終點站,不是應該是種解脫、心靈上的放鬆。可以與所愛的人道別,勇敢的坐上火車繼續走下去,而不是被所謂「愛或不捨」的鐵鍊所束縛。
看完這本書,讓我知道,想讓我們所愛的人留下來,不過只是一種自私的要求,生命不是緊握著雙手就能夠掌握的,何況我們所掌握的,並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他人的生命。有一句話這樣形容,"生命的價值不是取決於生命的長度,而是生命的寬度"與其,苟延慘喘的,沒有價值的活下去,為什麼我們不要活出生命的精彩,讓病人可以善終的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呢?
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有所謂的春夏秋冬這四個節氣,當時候到了,自然就得輪替,嚴寒的冬天過了,才有美麗溫暖的春季。死亡就像嚴寒的朔風,悄聲吹倒了最後一片秋天的枯葉,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虛心接受,互相依靠渡過冬天,並且準備下一個美麗春季的到來。而不是找尋磚牆、支架,硬是想要留下這片枯葉。我們總以為想盡辦法讓家人、朋友接受醫療的照顧,有朝一日便能夠使病情好轉。但事實上,我們都在做無謂的醫療浪費,當病情越嚴重,我們越要盡力搶救。卻早就忘了,受苦的並不是我們,而是那片欲走的枯葉。
其實我們都在矛盾的橋上掙扎選擇要走的方向,是失去、還是繼續?也許繼續下去的理由只是因為所謂的「孝順」、「捨不得」。但是,孝順為什麼不在平日就盡力做好呢?日常中,也許陪伴母親去市場買菜、幫老爸按摩,陪伴他們聊天,這些平凡的事情比起你的掙扎,更具意義。但卻也是我們平常覺得不重要的事情。與其爭取延遲死亡的時間,到不如在生前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多點陪伴與關懷,即使是一個平凡的笑容,都能夠溫暖人心。
死亡只是肉體上的腐化、唯有你曾經陪伴的記憶,才是永恆不滅的。
即便大家都盡力了,但是生死有命,醫療科技也有其極限,有時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明白這些也就無懼於死亡,體會到生命無常,便不會再留連和貪戀,當我們心中有愛,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最後,遇到要面對時,你又會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是強硬挽留,還是選擇放手?我們只要記住,選擇哪一方面是真的對我們所愛的人是最好的方式,與你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