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特優】
2010年度【特優】
同理心是專業的表現
耳鼻喉科 ‧ 楊逸民
如果不瞭解一個人需要什麼,要如何幫助他?中風和車禍造成的腦傷病患常常會失去語言能力,面對腦傷患者時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現在的感受是如何?心裡又有什麼想法?即便是最簡單的餓了、渴了、會冷、會熱,如果我們不知道他們真正的感覺,又怎麼幫助他們?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又算什麼專業?
忘記自己的名字、忘記自己在哪裡、忘記自己的一切,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自己的身體不聽自己使喚好像是別人的,我們或許偶爾在睡夢中迷迷糊糊曾有過類似的經驗,但是如果這不是作夢,而是真真實實發生在自己身上了,我們該怎麼辦?如果發生在我們的至親身上,我們又該怎麼幫助他們?《奇蹟》的作者泰勒用她親身經驗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解答。
身為「語言治療師」,常常要和無法以口語表達的病患接觸,可能是車禍、中風的腦傷病患,也可能是腦部退化的病患,甚至也有很多孩子因為各種因素造成語言發展遲緩而無法言語、無法以口語溝通。我的第一個工作是在復健科,每天遇到的病人幾乎都沒辦法說話,那時候整天都有一個大問號在我腦袋裡:「這些病人到底是沒辦法回應我?或者他們不願意回應我?」而這也是最常遇到家屬會問的問題:「我爸爸到底有沒有聽見我在對他說話?」、「我奶奶到底還知不知道我們是誰?」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好像我所唸過的所有教科書都沒辦法回答我遇到的問題,這是一個很簡單、很理所當然的問題,但很可能是病患和家屬很在意而醫療人員卻不太在意的問題!我們面對每一種類型的病人都有一套處置的「標準流程」,這些在教科書裡面都寫得很清楚了,但是我們很少去管這些標準流程是不是病患願意的?這些過程中病患是不是舒適?是不是有喊暫停的權力?尤其是碰到不會說話不會表達的病人,他們的自我意識無法表達,所以他們對身體的自主權也被我們忽略了!他們特別怕吵、特別怕身邊的人大聲講話、特別怕金屬器械碰撞的聲音、特別怕冰冰冷冷的東西碰到身體的感覺,因為他們不會講話,所以也很少人在乎!
泰勒以一個神經學家並且也是病人的身份描述了她在醫療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事件,她很直接以病患的口吻來評論這些事件,有些很粗暴、有些很可笑、有些很無禮,當然也有些很令人愉悅、很貼心、很感激!我們可以自忖,我們面對每一位病患時其實是扮演了哪一個角色?夠不夠專業到可以理解病患的感受?譬如說泰勒描述了在病房中不斷有人進來對她戳戳捏捏,對著她大聲講話讓她覺得很不舒服,她也提到了說話時眼神正視她,慢慢說話讓她可有時間慢慢理解是多麼重要!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很納悶的事情,我們永遠會看到有人大聲在中風病人耳邊吼叫,如果你知道這個人的腦袋發生了什麼事,你還會這樣做嗎?這樣算「專業」嗎?眼神的接觸也很重要,我們常會觀察到一個現象,如果病患無法表達或者表達能力稍差、回應的速度比較慢,這時候許多人會不知不覺變成只和病患身旁的家屬談話,而不再對病患說話,我們談論的是病患本身的事情,卻不讓病患有參與的權力,這是非常不尊重的行為。
作者也敘述了很多她的母親如何幫助她復健的過程,這讓我們瞭解要幫助病人復原,光靠醫療人員是不夠的,家屬的協助往往會產生龐大的功效,因此鼓勵並指導家屬如何參與病患的復健也是很重要的,病患需要身邊隨時有人給予支持!
泰勒很細心的用一個章節來解說她需要別人為她做什麼,書末的附錄還列了「四十件中風病人最需要的事」,例如「我是受傷,不是笨蛋,請尊重我。」「請直接對我說話,不要只對我周遭的人談論我。」很多其實就是醫護人員常犯的錯誤!
這可能是第一次有腦神經專家自己經歷了中風並且將一切記錄下來。這本書讓我們更明確地瞭解中風患者內心真正的感受、他們的意識狀態、還有他們需要我們在醫療和復健過程中如何對待他們!因為真正瞭解患者的需要和感受才是真正的「專業」,才能採取病患真正需要的作為!
我認為這本書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絕對不亞於專業的學術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