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瓦礫堆間的巴楠花,綻放出既獨特且堅毅的精神

採訪:王政忠(夢N協同主持人)

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3/09/24

校園裡的原住民文化(照片來源:夢N團隊)

位於高雄市杉林區的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是一所多元族群融合的學校,學校以「共命-跨界-生活」作為教育理念,將哲學觀、知識觀、技藝觀當作教育核心,並且透過超越勇氣、彎腰謙柔的核心素養,讓孩子學習自主成長、思索判斷行動以練習跨界連結。夏學射耳祭的課程主軸是族群交流,藉由課程了解各族群的文化,同時也會安排校際參訪活動,讓不同族群相互學習。

不要輸給太陽(照片來源:夢N團隊)

學生在學校把Padan的精神內化
(照片來源:夢N團隊)

「從四學認識Padan的堅毅精神」


巴楠花,取自於布農族語Padan,是菅芒花的意思,巴楠花部落中小學經歷遷校與轉型,每一次都是困難的改變,然而全校師生帶著不畏艱難的信念,在逆境中持續向前,表現堅韌勇敢的精神。


作為布農族傳統主食的小米,一年四季的祭典幾乎圍繞在小米的生長週期,巴楠花部落中小學也是依照布農族的傳統規劃教學。每學期各有不同的特色課程,分成四個學祭,春學播種祭、夏學射耳祭、秋學進倉祭、冬學年終祭,這些課程除了國文(文化讀寫)、英語(文化英語)、數學(生活數學)外,還有特色課程包含Bunun族語文化、歷史踏查、土地科學、敬山生活、影像紀錄、圖騰藝術、歌謠樂器等,讓孩子們在多元學習下,啟發他們的文化力、邏輯力、科學力和美學力,進而將Padan的精神內化在心裡,實踐於生活。



「祭典儀式文化傳承」


射耳祭(Malahtangia)為夏學開學祭典儀式,主要是傳承文化與感謝祖先,在耆老的帶領下,祭典的流程依序是分食獵物→火祭→動物祭→玉米粒分算參與祭典人數並分食獵物→pislai祭槍儀式→獸骨祭→共飲酒與吟唱祈福。 祭典結束後,也代表新學期開始,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祈求全校孩子們的學習成長能如同獵人狩獵般豐收。


耆老說:「我成長於獵人家族,從小便和父執輩的族人一起上山,熟悉那瑪夏山林的地理環境、以及植物的運用等。今年,我們帶著一群八年級的男孩回到那瑪夏原始部落狩獵,捕獵到六隻山羌、一隻山羊和一隻飛鼠,收穫豐碩,全是受到祖先的保佑。」耆老說到這裡滿是感動,他看到學校藉由課程,將山林知識得以傳承,讓年輕一輩可以更認識布農族的狩獵文化。


學生在學校學習狩獵技巧(照片來源:夢N團隊)

王政忠老師體驗狩獵課程(照片來源:夢N團隊)

「教師自主教學與心靈成長」


任教圖騰藝術的李恒老師談到這所學校最大的不同在於,教師的教學專業自主性很高,雖然充滿挑戰,也同時帶來成就感。


李恒老師說:「每學期的四祭作息不同,這學祭的課程架構是族群交流,我們安排與泰武國小的學生交流,以了解與分享其他原住民的文化。因此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們製作與排灣族相關的圖騰銅飾作為見面禮。」


無論是圖騰藝術、歷史踏查或是歌謠樂器等課程,每一堂課的教學主軸都會圍繞在四祭作息上,李恒老師說:「在這裡,我們需要與班群教師一起共備,透過跨科社群共同協同課程設計和教學運作,親自設計課程內容。此外,老師們也會依照不同的主題,每年滾動式修正課程內容。」教學現場的心靈成長與理念課程實踐,讓李恒老師願意留在這裡努力。



王政忠老師到課室裡體驗圖騰藝術與課堂的應用
(照片來源:夢N團隊)

李恒老師與巴楠花中小學國中部學生合影
(照片來源:夢N團隊)

「找回自我認同的文化自信」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的學生除了布農族外,還有客家、閩南、新住民等不同族群,這裡的孩子因而學習如何與各族群融合,此外,透過每週三自主專題探索行動的課程,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涵蓋土地科學、歌謠樂器及圖騰藝術,以圖騰藝術為例的課程內容:傳統編織、陶藝創作、金工設計等,從各種的工藝找到他們的文化自信。


李恒老師期許這裡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記得自己的文化歸屬。不只是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很有自信,也能包容與尊重他人的文化,呈現多元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