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島下的海洋與藝術饗宴

採訪:王政忠(夢N協同主持人)

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3/01/08

跟著大叔走一走-山中大叔與海邊大嬸(照片來源:夢N團隊)

澎湖是座美麗的群島,這裡有位校長一待就是近二十年,她是吳憶如校長,從國中老師、主任,一路做到校長,她不僅改變了學校的教學現場,也帶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有機會從更寬廣的角度回望自己的家鄉。

「藝術扎根,島嶼連結」


目前任職吉貝國中吳憶如校長談起過去在七美國中藝術扎根計畫的源起:「我在學校看到有些孩子對於藝術創作很有興趣,但那時候校內沒有藝術教師,因此對於孩子的幫助很有限。」她藉由善心人士捐贈的「藝術種籽學堂」及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藝術與美感深耕計畫取得經費後,推動藝術領域活化課程,邀請在地藝術工作者及縣外藝術團體入校教課,例如:藝術家許參陸先生、許進豐校長、指揮曾德偉先生、九天民俗技藝團協助授課,成立「七美藝術種籽學堂」利用夜間課餘時間開設繪畫、書法、鼓藝等藝術課程,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視覺、舞蹈、表演的藝術教育,增添美感素養的思維。


到了鎮海國中後,憶如校長持續推動活化課程,並且幫課程取了富有創意的名稱,校長說:「課程名稱取用鎮海的偏旁『金水』,再加上金水的台語諧音『tsin suí』,成為『金水真美課程』。」課程分為兩部分,以「金課程」奠定學生的學科基本能力,輔以「水課程」,涵養學生的內在情意與土地連結。


「造舟追夢、揚帆鎮海」追夢計畫
(照片來源:夢N採訪影片截圖)

政忠主任與憶如校長(照片來源:夢N採訪影片截圖)

為了讓孩子了解澎湖的海洋文化,以校園作為創作基地,藉由陸看海的獨木舟製作,到由海看澎湖的水手課程,讓孩子透過海認識自己的故鄉。孩子問她:「校長,我們都是從家裡看向海的方向,有沒有哪一天,我們可以從海回首望向我們家的方向呢?」因此,憶如校長向慈善基金會提出「造舟追夢、揚帆鎮海」追夢計畫。獲得基金會贊助後,她帶著孩子們,由香港帆船教練訓練與陪同,從香港駕駛帆船到澎湖馬公。藉由這次航海計畫,讓孩子們延伸思考:「黑水溝的海象險惡,是什麼因素讓先民們願意涉險橫渡黑水溝來到澎湖定居或選擇離開呢?」


除了「造舟追夢、揚帆鎮海」追夢計畫之外,鎮海國中也加入「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由藝術領域吳念真老師主導,透過不同科目課程的串連,帶領學生以藝術創作的形式,進行內在探索,尋找並反溯自身家庭的故事,創作過程包含家族記憶的訪談、共構家族情感的連結,引導進行多元創作課程,啟發孩子對家與家人,社區、環境等議題的感受,將他們聆聽的記事轉化成校園展覽創作,增進孩子對於島嶼的認同與家人的情感,師生藉由回憶過去與未來產生連結,在校園記下一段充滿溫度的島記課程。


「每到一所新的學校,我都希望盡可能將在地元素萃取出來,藉由多元的探索活動,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價值,也更認同自己的家鄉。」憶如校長充滿自信地說。

「海洋教育,讓我們的心更近了」


111學年度,憶如校長從鎮海國中到了吉貝國中服務,這是一所位在澎湖群島中最北端的學校,由於學校距離海洋近在咫尺,透過體育科陳文振主任的努力下,發展各項海洋課程,校門口眼前的這片海,即是孩子們的海洋教室。


除了文振主任外,熱愛戶外運動的九年級導師楊徹老師,也會利用課餘時間指導學生SUP相關課程。楊徹老師生澀地說:「第一年我剛分發到這裡教書的時候,真的很不適應,每天都在想什麼時候可以離開。」身為師保生的楊徹老師,師大物理系畢業後,回到家鄉服務,他渴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帶給菊島上的孩子。沒想到,當他走進教室拿起粉筆上課,學生的學習態度顯得意興闌珊,讓他有些氣餒。教學第二年,為了讓海洋特色課程更加完整,因此學校採購SUP槳板,學生對於戶外課程的學習回饋很好,也發展校內社團,例如:風浪板課程。「自從今年開始有了海洋課程後,我感覺到學生與我之間的距離更靠近了,也與他們有更真實的連結。原本,我想要帶給這些離島中的離島的孩子,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高深的知識,進到教育現場才發現,他們更期待的是能陪伴他們生活的老師。」楊徹老師認真地說。


楊徹老師(照片來源:夢N採訪影片截圖)

學生進行SUP立槳運動(照片來源:夢N採訪影片截圖)

這一年多來,不斷有學生問楊徹老師:「老師,你什麼時候會離開?」學生的問題讓他看到離島孩子的憂慮,也重新思考自己對於教育的初衷,他說:「一年之中的變化很大,無論是我的教學或是學生的學習,我不確定六年後,我是否會繼續留在這裡,但我希望在這裡的每一刻都是全力以赴。」楊徹老師期望每一位他教過的孩子能記得,志學之年時,曾經有位老師陪伴他們一起學習和成長,


教學的樣貌有很多種,沒有親身經歷難以感受實際狀況,楊徹老師用心觀察學生的學習,並且看到他們的需要,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調整到彼此都覺得舒服的學習狀態。

「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


除了楊徹老師外,來自白沙鄉的國文科許加芳主任已經在吉貝國中服務第七年,對於學生來說,她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老師,更是他們的生活導師,她說:「學生畢業後,也許不會再翻開國文課本,但是我期待他們能將國文課學習到的閱讀技巧應用在生活。同時,也記得當他們面臨抉擇時,我如何帶著他們練習獨立思考和選擇,將真實的體驗與學習的過程融入於生活是我想看到的學習樣貌。」


另一名數學科謝馨顬老師說:「到偏鄉服務一直是我的夢想,有些澎湖的孩子會留在這裡自己開店或是經營民宿,我期待他們畢業後,再回到學校看到我時,會跟我說:『老師,好險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您有教我們如何計算分數,可以協助我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雖然學生在學力上進度落後,但馨顬老師仍透過學習輔助,以螺旋式教學補足將他們應具備的先備知識。她說:「我認為,學生學會比學完重要,因為學會後的答題,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學習成就;但如果只是學完,有可能會讓他們的學習感到挫折,因而影響學習動機。」


將課本內容與孩子的生活結合,不只創造學習動機,更讓知識有了實用的機會,老師們也適時地調整教學進度和策略,讓學生的學習能更加紮實。

許加芳老師(中)與謝馨顬老師(右)(照片來源:夢N團隊)

「透過藝術,將世界帶進菊島」


「既然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能走到世界,那麼我們把世界透過藝術帶進校園。」這是憶如校長教育的初衷,她在澎湖教學現場深耕近二十載,從七美國中、鎮海國中到吉貝國中,分別位於澎湖三個不同的鄉鎮,雖然地質結構截然不同,但都是適合發展海洋課程的地方,她說:「七美島因為造山運動豐富,因此處處可見玄武岩地形,鎮海村四周有廣大的潮間帶,吉貝嶼地勢平坦,有廣闊的沙灘,無論住在哪,澎湖的孩子都能夠輕易地與大海很親近。」


政忠主任與憶如校長(照片來源:夢N團隊)


不僅海洋課程,憶如校長也持續推動藝術相關課程,讓小島的孩子不因地域及交通因素而失去學習的機會。此外,校園裡也還有許多老師默默地為這些孩子付出,希望他們能找到自信並且在未來勇於面對挑戰。

《跟著大叔走一走》EP5 山中大叔與海邊大嬸(上) ft.吳憶如校長
(照片來源:夢的N次方Youtube)

《跟著大叔走一走》EP6 山中大叔與海邊大嬸(下) ft.吉貝國中老師
(照片來源:夢的N次方Youtube)

延伸資料

造舟追夢、揚帆鎮海: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7ciOND7wQU

「島嶼記憶-29座小島的故事」-澎湖縣鎮海國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gz0itPF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