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成就教育的目標

光明國小李宜臻老師 (2)

採訪、文字、錄音: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2/09/04

學員們拿起相機跟拍我的簡報,給了我好大動力。
(照片提供:李宜臻老師)


我想,只要是能讓學生學得會、能應用,那麼就會是一個好的教學策略。雖然,實踐過程並不順利,在教學步調上,也需要一再地調整,調整到孩子與我都感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能夠參加實踐家真的很好,因為我可以實踐自己的教學想像,也可以測試自己的教學歷程可以走到多遠,讓我和班上的孩子一起實踐彼此的夢想。



「找到教學風格,看到教學目標」


早在加入國小自然的共備社群之前,我便已經參加過夢N國小數學EECC的課程,那時候,聽到陳維民老師對於數學課本內容的詮釋,讓我印象深刻,他將數學課本的架構重新包裝,並且讓學生與生活結合,試圖將抽象的數學問題更容易理解。研習結束後,我報名參加維民老師的共備社群,只可惜,因在學校我始終擔任自然科任教師,難以在課堂實踐。因此,我將實作應用在暑期營隊中,不過,也因為是暑期營隊的課程,讓我在教學設計上有更多的彈性與變化。


全組認真參與製作瓶中磁力線
(照片提供:李宜臻老師)

後來,在研究所上課時,認識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翁秀玉老師前來分享她指導學生們自然科展的秘訣,又因為線上研習認識到高雄市文府國小自然科教師,同時也是夢N國小自然講師莊婷媜老師的課堂學習。我很喜歡這三位老師的教學模式,無論是維民老師的EECC起承轉合教學,或者是婷媜老師、秀玉老師,她們透過提問、學生觀察、自然實驗等一連串探究教學,帶領學生了解科學原理,都是我所喜歡的方式。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生要能看得懂、聽得懂,就是一個好的教學模式。


參加研習後,我試著在課堂實踐,也慢慢地摸索出自己的教學模式,不只是在教學上變得有目標,也更能帶著孩子一起向前努力,進而組隊參加科展,甚至晉級到全國,獲得獎項。


現在的我,回頭看到這一切覺得很感動,這些成果不是單靠我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而是這群孩子願意與我同心協力,爭取榮譽。

我們是一群樂在實踐,願意分享的快樂實踐家。
(照片提供:李宜臻老師)

跨領域美感教育線上分享
(照片提供:李宜臻老師)

學生介紹猴恫貓村_製作道具上台報告
(照片提供:李宜臻老師)

「分享實踐,重組脈絡」


今年臺北場是我第一次上台分享,老實說,我很緊張。雖然,我只是呈現平常上課的樣貌,但為了分享,簡報反覆修改了很多次。一開始,我拿給夥伴看的時候,他跟我說:「你的簡報結構有些凌亂,脈絡不清楚,如果以你的教學時間軸作為主要脈絡,再去延伸你的教學實踐,或許會更好。」於是,我從一位自然科的菜鳥老師說起,透過研習精進自我,以及共備社群與夥伴一起交流,讓我有機會站上台跟更多人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那天,分享完之後,有許多學員老師私下跟我說:「老師,我覺得您講得很好,我收穫很多,我想再跟您請教更多的細節,並且回到教室試試看。」不只是學員,我自己也收穫良多,第一,我可以從分享的歷程中,重新梳理我的教學脈絡;第二,我能將教學脈絡和學員老師分享,讓他們能將學習到的策略不只是在教學,甚至也能應用在班級經營和家長溝通上。

實踐家發表初體驗,一度緊張,眼睛不知道可以注視哪裡(照片提供:李宜臻老師)

「評量設計,調整教學」


在評量方面,我觀察到有些孩子對於課本內容很熟悉,能夠輕易地完成紙筆測驗,然而卻對於實際應用不是那麼擅長,為了彌補紙筆測驗的不足,我嘗試加入動態評量。在一次的期中評量中,我想讓孩子知道如何測量星星的位置,因此我在教室天花板貼上一顆星星以及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讓各組「受試者學生」透過實際演練方式,站在「出題者」小組的位置,量測星星的方位與高度角,再查詢星座盤,找出正解的「某一顆星」,即可獲得獎勵。有位對天文很有興趣的學生跟我說:「老師,原來我可以透過星座盤就可以知道星星的位置了。下次如果我出去露營的時候,我就能帶著星座盤去尋找星星了。」我看到學生不只是能學習知識,更是能將它應用在生活,甚至可以拓展自己的興趣。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不是每次都如此順利,讓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是,我如何能在兩節課的時間內,讓學生既能學習到新的知識,同時又能完成實驗並且看到結果。萬事起頭難,有時候是課程內容教不完,或者是實驗才進行到一半就下課了,只能草草結束。學生沒有看到實驗結果,是讓我覺得很氣餒的地方,這代表教學時間需要再更熟練,透過學生的表現看到他們的學習歷程,進而讓我能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有時候我會想:「一直讓學生學習新的事物,會不會沒有辦法讓他們累積學習成就感。但是,如果只是照著教師手冊上的課程安排,便會讓學習能力較優異的學生少了許多挑戰和新鮮感。而我希望班上的孩子能藉由接觸不同知識,而對於自然領域有更多的認識。」



音樂風車研習,組裝零件後,忍不住試聽歌曲,原來是龍貓~
(照片提供:李宜臻老師)

為了調整課程,我除了花更多時間調整課程設計外,也和社群內的夥伴們討論課程。每當我將想法實踐於課程後,無論成果好壞,我都會將結果回饋到社群中。就如同我會參加今年臺北場的實踐家論壇一樣,我始終認為,讓這樣的循環能形成一個友善的教師共備環境,能讓社群中的每位夥伴的教學更加完美。


最後,我想對自己和還在改變路上的夥伴說:「鼓起勇氣,放手去做吧!試過了才會知道自己可以走到多遠,也能離夢想更加靠近,看到學生的成長後更能感受到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