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外探索中發現自然的奧秘

光榮國小何玉琳老師 (2)

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錄音:林苹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學生)

2023/07/16

全國中小科學教師探究課程設計與執行能力提升計畫宜蘭場講師
(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



自然課除了課本知識,在教室裡做科學實驗外,我更是把孩子帶到戶外探索,增添學習樂趣。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懼怕認識自然新知,並且在教學中快樂學習,學習成為一件開心的事。

「課室外的自然探索課」


2020年是我第一次在夢N分享教學實踐,題目是「陽光下的自然教室」,我認為自然課不只是在教室做實驗,因此搭配六年級自然課本介紹綠建築的單元,規劃一系列的戶外探索課程。當時我在桃園市迴龍國中小任教,便安排參觀北投圖書館。北投,除了有最美的綠建築─北投圖書館外,還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人文古蹟及自然生態。我將整個戶外教育活動分為七個部分:


1.認識交通工具

2.認識北投歷史

3.-1 全臺唯一搬家過的車站:新北投車站

3.-2 全亞洲唯二的手湯:青磺鐳泉

4.北投溫泉博物館

5.北投圖書館

6.北投石

7.北投復興公園





出發前,我先讓學生分成七組並查詢相關主題資料、設計導覽內容及闖關學習單,到了北投各個景點後,各組學生派一位代表做為關主負責導覽,並分派闖關任務給其他同學完成。整天下來,孩子們除了享受旅程外,也能主動探究並從中學習知識。 



自辦戶外教育講解新北投故事(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


我還記得分享完後,台下有學員好奇地問我:「帶學生出門戶外教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請問您是如何完成的?」由於那時我擔任自然科任教師外,還身兼組長的緣故,讓我有機會透過計畫申請經費並整合學校人力支援,雖然撰寫計畫書的過程有些繁雜,不過看到學生發現新事物時的喜悅,也越來越喜歡自然課,讓我覺得這些付出是有意義的。


帶學生進行桌遊創作(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

帶學生做在地文化桌遊(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

「樂在其中的自然學習」


雖然實踐過程有時候很孤獨,但幸運的是,我任職的學校都有開放的教學風氣,同事也很樂意提供協助,每當我要上戶外課時,他們總是說:「小必,你需要幫忙的時候,要記得跟我們說哦!」帶學生戶外教學,學習和安全都很重要,因此導師願意和我一起完成任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支持。



擔任學校親子講座講師(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



此外,也曾經有家長向我說過孩子很喜歡上自然課,因為這門課讓他們對於自然課有了期待,他們可以從我安排的教學活動中,學習自然探究的過程,得到成就感,而這恰巧也與我對學生的盼望不謀而合。我希望學生能樂在其中,一旦喜歡自然,產生興趣,才會願意有更深入的研究。


 

「教學熱情消退後的成長」


然而,課堂實踐對我來說最困難的是課程設計。到了南投任教後,雖然我少了撰寫計畫申請補助的機會,不過我發現學校附近的中興新村即富含自然生態多樣性,運用社區資源,讓孩子仍舊可以有豐富的學習體驗。


老實說,當我的教學生涯到了第十年時,不但遇到瓶頸,教學熱情也逐漸消退,幸好因緣際會下,參加「國民中小科學教師探究增能計畫」,再加上遇到陳進旺老師邀請我加入自然科學探究跨校社群,讓我有機會能和夥伴一起學習。無論是參加探究計畫、共備社群或實踐分享,都能讓我將自己的課程有脈絡地梳理課堂實踐的過程,這些都能讓我回想起當初決定當老師的初心,「我想陪伴孩子,等待他們蛻變成長。」



科學探究小組開會討論
(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

科學探究討論
(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

科學探究小組得獎
(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

「帶著教學使命,勇往直前」


「我想帶給孩子一次印象深刻的自然探索課!」畢業幾年後,或許他們會忘記上課學過什麼,但是我希望他們會記得,我曾經陪他們一起看過新鮮有趣的自然觀察,這種特別的事情,是可以記住一輩子的。





同時,我明白課堂實踐多麼不容易,因此我想鼓勵那些還在猶豫的老師。我想說:「每位老師在自己的教學領域都一定有能力做些改變,只是每個人運用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步調,所以大家走的路也不盡相同。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使命,因為大家都是最棒的,我們都是孩子心中那一位重要且無可取代的他人。」


自然課實際實驗讓學生觀察(照片提供:何玉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