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數學起承轉合,推廣數學探究思考

國小數學EECC共備社群  

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1/11/06

2020年05月24日北社群(照片提供:陳維民老師)

EECC是國小數學起承轉合教學系統的英文簡稱,是一種引導式數學探究系統。它一方面是指孩子進行數學探索時所經歷的四個階段——投入(Engagement)、豐富知識(Enrichment)、領悟(Comprehension)和壓縮(Compression);另一方面是指探究式課程的設計,它以數學知識的由來或說數學本質為核心,系統性的創造一堂又一堂協助孩子數學探究的課堂。

2020年12月20日 臺中社群(照片提供:陳維民老師)

2020年10月18日 臺南社群(照片提供:陳維民老師)

「成立基地涵養教師PCK,課堂自然就改變」


目前任教於臺中市清水國小的陳維民老師,同時也是數學「起承轉合教學系統」創辦人,談起社群創立的原因,維民老師說:「在夢N開始前一年,國小數學EECC已經在臺中成立社群,但為了要培養在地實踐家,才擴展到各個縣市。」從2017年以臺中作為基地,慢慢地延伸到各縣市,今年又新增新竹、南投、雲林、嘉義、屏東和宜蘭,全臺共有十六個社群。


「與其說是社群,倒不如稱為『基地』。」維民老師說,「基地不只是教學交流的場所,更是讓老師進修的共學空間。」


將喜歡數學和對數學教學有需求的老師聚集一起,夥伴間討論各種數學題材,是維民老師覺得經營社群中最棒的一件事。未來希望能將數學推動做得更寬廣,他說:「語文有閱讀推動教師,目前數學領域好像還沒有。既然沒有人在做,那就是我們可以突破的地方。」


除了使命感,更多的是維民老師對數學教育的熱愛,透過活化課程與教學計畫扶持全臺各地基地,讓更多老師有機會在社群中獲得成長。不過,維民老師也說:「如果可以的話,在計畫審核時,讓計畫能維持二到三年是比較理想的狀態。畢竟,課堂轉型真的很不容易,老師在教學現場會遇到的阻礙實在太多,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持,很容易就會回到原本習慣教學模式。只要能提升老師的PCK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學科教學知能),教學品質會隨著改變,學生也將受惠。」


「在困境中的成長」


然而,經營教師社群向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組成跨校社群更是不容易,維民老師說道這四年多來曾經遇過的困難,讓他有更多的成長和體悟。


1. 尋找召集人:社群召集人首要條件是,能認同EECC的教學理念,再來是熱心。因為行政業務繁雜,且要與社群內的老師們溝通,需要有相當地熱誠,以維持社群運作。

2. 安排進修課程:為了讓社群成員有專業影響力,因此維民老師會以提升數學教學知識(MPCK)為目標安排數學教育相關課程,提供成員進修管道。近期,更以中國數學課程作為教材研究的主題,藉由了解不同國家的教材及教學特色,以增加數學教學的國際視野。

3. 講師培訓:維民老師認為講師除了有理論背景外,也希望是能在教學上貫徹EECC探究式教學法,不只是在工作坊中創課,更能在課堂中落實。

4. 行政規劃:目前的聯繫以及研習安排大多還是由維民老師負責安排,因此有時候在時間上會有些緊迫。然而,遇到困境,EECC各社群召集人的團隊,會試著向企業界取經,也促使自己練就不同能力。

 


2018年04月29日 臺中社群數學解題(照片提供:陳維民老師)

2017年12月10日 臺中社群第一次聚會(照片提供:陳維民老師)

「面對108課綱,老師更有自信可以成功」


雖然困難,看到夥伴們能在社群中受益,讓維民老師感到辛苦是值得的。

他提到:「曾經有位英文老師因為學校課程安排,在新學期接任導師後,擔起數學教學的工作。其實,這對於一位沒有教過數學的老師來說很惶恐。因此我請了社群中比較資深的老師協助他,並建議他先把班級經營做好,再將數學課本準備好。」有了夥伴的陪伴,讓這位老師心理負擔減輕一些。

此外,社群中常有實習老師加入,因為夥伴間都會提供精采教學示例,讓老師們能有創意手法啟發孩子思考。


教師除了不斷精進教學外,維民老師更看重的是,老師的自我意識覺察能力。他說:「To be a self-awareness teacher,當老師清楚自己期待的教學風貌,回歸學科本質、課程設計、教學轉化、學生學習,當這些條件都具備後,就會對於課堂改變更有想法了。」維民老師認為,沒有人能複製他人的課程,如果只是在課堂上增加學生討論或是看影片的橋段,卻偏離教學本質,依舊沒有轉型。


最後,維民老師想說:「改變臺灣數學教學風貌,從自己出發。改變風貌,課堂才有轉型的機會。」


2019年12月21日 東社群(照片提供:陳維民老師)

2021年09月30日 課堂實踐家觀課(照片提供:陳維民老師)

2019年09月28日 桃園社群(照片提供:陳維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