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美感的種子 

壽天國小呂佳螢老師 (1)

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錄音:林苹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學生)

2023/06/25

教師社群分享(照片提供:呂佳瑩老師)



雖然在成為教師的路上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佳螢老師仍舊不放棄努力,她不只是充實自己教學專業,她更追求自己的夢想,報考視覺藝術領域的研究所,讓自己的教師之路更寬闊。她希望孩子在學習藝術時,不僅是看見作品外在的美,更能從內在認同在地文化,欣賞廣義的藝術之美。

「從藝術創作打開新視野」


目前任教於高雄市壽天國小的呂佳螢老師畢業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現為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為了增進自己的能力,且也熱愛藝術,她繼續往視覺藝術領域邁進。過去十年準備教甄的歲月,她認為除了要讓自己保持專注,也需要在面對挫折時,正視自己的徬徨和沮喪,並且仍持續努力,維持信心,提升自我價值。


因家庭因素,佳螢老師將教學重心放在關注高雄藝術課程推動與發展,也更深入了解教育核心。她說:「我覺得藝術這門學科不是只倚靠分數來衡量價值,

我們期許孩子經由多元的藝術學習與美感體驗,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感知覺察、審美思考與創意表現能力,充實藝術涵養、實踐美感生活。所以,視覺藝術課不會只有「畫圖」和「做勞作」,除了創作技能的展現外,視覺探索與想像、審美的感知和理解、生活應用及藝術參與、藝術人文知識的增長、創作者與觀者間的溝通互動、藝術的欣賞批評、創作成果的發表交流、團體合作和解決問題……等。」都會是佳螢老師期待的課堂風景,同時也是她想努力實踐的目標。

夢N分享(照片提供:呂佳瑩老師)

「藝術創作,思維脈絡」


在從事教職的這些年,最讓佳螢老師感到挫折的是教師甄試,為了讓自己能夠持續累積教學經驗,她參加研習,不斷充實自己,多次與校內夥伴一起完成視覺藝術教育專案計畫,透過實踐,讓自我的教學能量愈加飽滿。在這場教甄馬拉松裡,她意識到讓自己「被看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考上正式教師,她盡心竭力,也讓考試委員看見她對於視覺藝術教育的熱愛,以及她能帶給孩子多元的藝術資源。




同樣的,她將這些經驗轉化到孩子身上,佳螢老師說:「其實孩子們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傳達與展現。如果願意給予機會,鼓勵他、認同他、肯定他,那麼在未來自我挑戰時,他會有更多的力量,我期待自己被看見,因此我也希望孩子們的努力與亮點,能有機會展現。」


在藝術創作時,她告訴孩子:「第一,你要能勇敢地闡述自己的作品理念,作品的好壞不在於美醜,而是藏在創作中的想法和情感呈現;第二是多元包容,藉由學生小組分享,讓他們有機會聽到不同的觀點,了解與認識其他同學的作品意涵。」有時候,佳螢老師甚至會透過班際交流、作品展覽,讓學生看到不同班級的作品,激盪他們的創意,產生更多的想法和點子。


課堂實踐-班級走秀(照片提供:呂佳瑩老師)

「學習溝通,相互合作」


團體比賽能讓孩子們從活動中學習交流與對話,表達與聆聽,雖然偶有爭執,佳螢老師認為,這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她與校內藝術夥伴曾帶著多位六年級的學生參加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創意運動會腦力競賽。由於選手在藝術表現各有所長,在培訓初期花了許多功夫讓他們形成凝聚力。


那年創意運動會的題目是《給病毒的一封信》,比賽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初賽以繪畫呈現,進入決賽後,將初賽的畫作延伸作成肢體展演,佳螢老師認為這樣的比賽形式很有趣,跳脫繪畫的單一思考,融入表演藝術,讓藝術有更豐富的樣貌,學生更能展現自己的獨特思維。而這樣的比賽也呼應了佳螢老師的教學理念「感受、想像、實踐、分享」,讓他們多元思考和勇敢表現。佳螢老師說:「這些選手都有各自的想法,要讓他們互相傾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是我希望他們從這次比賽中學習的課題。」她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並且學習欣賞夥伴的優點,最後他們獲得當年國小藝術組第二名的佳績。


課堂實踐-創運練習(照片提供:呂佳瑩老師)

課堂實踐-創運練習(照片提供:呂佳瑩老師)

「美,就在人與人的互動中」


「藝術對我來說,不是只發生在教室裡做作品,我更希望他們能從生活中汲取創意靈感,並且與高雄岡山在地文化連結。」佳螢老師說,她希望將土地情感藉由課程傳達給孩子們認識與感受。


佳螢老師從課程中點燃每位孩子心中的火苗,從美感教育開始,讓他們知道美不是只有形式上的繪畫技巧,更多的是來自於內在的善良。她帶領孩子們認識社區,甚至是傳承家鄉文化,美,就在人與人的互動中。


課堂實踐-同理心感受(照片提供:呂佳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