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不僅是考試科目
更可以成為學生探索世界的工具

鳳林國中張馨文老師(1)  

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錄音:林苹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學生)

2021/06/12

參加工作坊(照片提供:張馨文老師)

她曾經在不同大學間探索興趣,最終回到原本就拿手的英語文領域,說起話來相當溫婉,她是花蓮縣鳳林國中張馨文老師,同時擔任教務主任。她希望英文能成為學生與世界溝通的管道,而不僅是考試科目而已。


求學道路不斷探索,最終還是回到一開始的志向


國小時,馨文老師已將「老師」視為未來志向,但沒有因此將師範學校作為第一志願,反而為了想讓自己成為看起來是很特別的女生,高中時選擇了不擅長的自然組,想當然耳成績不是很理想。最後在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完成學業,由於在校成績優異,獲得修習師資培育中心課程的資格,總算回到從事教職的道路上。大學及師培課程完成,為了瞭解職校的教學環境,她選擇到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習一學期,當年度便考上國中教師。 



雖說如此,其實一開始她是想當高中老師,但在考了五間學校都落榜後,轉念改考國中教師並報名南區聯盟台東場次,順利上榜臺東縣立關山國中。一年之後,因想回鄉花蓮服務,便申請介聘到鳳林國中。

會考前幫學生最後提醒(照片提供:張馨文老師)

夢N增能後與現場教師分享(花蓮縣教育處邀請) (照片提供:張馨文老師

夢N增能後與現場教師分享(花蓮縣教育處邀請) (照片提供:張馨文老師) 

「26%的C在偏鄉很正常,但我覺得學生的能力不只如此」 


過去在基測年代,她強迫學生學習,通常都會有不錯的成績,然而一旦上了高中後,學生失去學習目標,學習成效便開始直直落。儘管她發現學生有這樣的問題,也沒有試圖改善教學。一直到了升學制度改變,第一屆會考成績出來後,她才意識到既有的教學方式,已不足以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只學習片面知識,而不理解單字或片語用法,導致學生直接從題目尋找關鍵字,沒有思考句子語境,下意識從答案中找與關鍵字相關聯句型的選項。因此那年會考成績出來,她的班上英文科有26%的學生拿到C,雖然以偏鄉來說不足為奇,但馨文老師覺得是應該做出改變的時候到了。 



但可以如何改變教學呢?過去的研習經驗讓她不喜歡參加研習,沒有新資源注入又該怎麼做?剛好當時校內其他科的老師邀請有興趣的老師一同前往國立蘭陽女子高中參加夢N,她報名國中英文班。那次聽到桃園市文昌國中黃毓芬老師分享英語對話的教學讓她覺得很不一樣,原本她在教英語對話的方式,實際上與教閱讀課文並無二致。然而毓芬老師會先將部分對話文本挖空,讓學生透過活動去思考這些空格應該放入哪一個句子,同時也能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重複閱讀課本上的對話句子。在這次夢N研習後,讓她對於參加研習不再那麼排斥,甚至會參與夢N講師在其他地方的教學分享,學習不同的教學方法。  

持續參加工作坊增能並實踐(照片提供:張馨文老師)

「英文不該只是考科,我想讓學生真心喜歡學習英文」  


要改變學生心態,首先要先讓程度不好的學生跟上,學生的英文能力不好,最根本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發音,自然而然無法背單字。因此馨文老師會在七年級上學期.便要求需要加強的學生必須學會自然發音,先學會如何發音才有辦法繼續往下學習。運用Youtube自然發音教學影片讓學生自學,以及課後採一對一方式檢核學生成效,多數的學生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後,大多已能掌握發音要點,且也能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他的教學策略也要改變,在原本傳統的教學方式下,馨文老師會先帶學生念一遍課文單字,接著文法重點,再來機械式題目操練,最後閱讀課文並有時省略聽力練習。然而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漸不喜歡英文,覺得英文僅是眾多考試科目中的之一,學習英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這樣的反應讓她相當挫折。但自從改變教學方式後,不只老師在教學上有成就感,學生心態上也有些轉變,他們可以活用這些英文知識,也可以運用英文去探索其他科目。



目前她與體育老師合作下,讓學生學習籃球相關的規則和術語,學生學習反應很好,也幫助學生在看美國職籃轉播時能更清楚知道球評講了些什麼,這樣的教學貼近學生們的生活,更能引起學生學習英文的興趣。之後也會嘗試與其他科目的老師合作,讓學生能有不同的刺激,馨文老師希望學生不再討厭學習英文,而是將英文作為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橋樑,開啟自我探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