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攀岩運動,除了體能上的鍛鍊以外,其實最可貴的是 : 可以讓參加者在力爭向上的努力過程中,提昇自我的肯定、增加自信心;
這種對自我挑戰的運動,比一般球類競技等,更有助於人格的正向發展。
1.增加身體的柔軟度與協調感 (Flexibility & Coordination of mind and bady)
2.增強體力 (Strength)
3.集中力 (Concentration)
4.進取心 (Initiative)
5.自信心 (Self-Confident)
6.平衡感 (Balance)
「加油!右腳!把右腳放在紅色岩點上!」攀岩,在國外被稱為「岩壁上的舞蹈」,隨著專業人工岩場普及,已逐漸跳脫「專家」色彩,成為不分體型、老少咸宜的運動。
家有爬上跳下的頑皮小猴子,想讓他好好爬個夠,卻又擔憂是否安全?不妨親子攜手,一起到不受天候影響、有專業設備與教練的室內人工攀岩場,體驗成為蜘蛛人的滋味。位於台北市的萬華、文山、Y17運動中心攀岩館,是目前國內具有高度、且符合歐規安全的室內人工岩場。
攀岩,在國外被稱為「岩壁上的舞蹈(Dancing on the Rock)」,隨著專業人工岩場普及,已逐漸跳脫「專家」色彩,成為不分體型、老少咸宜的運動。設備先進的室內攀岩館,即使岩壁高達十二公尺,有專業教練隨側指導,就連四歲的孩子都能攻頂,也曾有體重破一百公斤的好手來此「飛簷走壁」。
「加油!右腳!把右腳放在紅色岩點上!」教練拿著光筆指引出「抓岩點」路線,但在岩壁上的孩子,不知為何卻總是移動左腳。「這很正常!」人稱鴨子教練,曾登上北美最高峰的教練鍾明均笑說,二樓左右高度是俗稱的「恐懼點」。此時腎上腺素激增,大腦釋放腦內啡,「視野變窄、左右顛倒」屬正常反應。這時,他總是鼓勵小朋友採用直盯前方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爬法」,戰勝恐懼。攀岩是粗獷中帶著細膩、講究身心合一的運動,除可訓練肌耐力、指握力、平衡感、協調性外,也可培養抗壓、集中專注、突破心理障礙。鍾明均提醒家長,不妨用「鼓勵三部曲」啟動自信與勇氣的正向循環:
一、以邀請方式鼓勵嘗試
用「這超好玩的!我們一起來玩!」的邀請,來取代「敢不敢爬?」的問話,避免孩子一開始就陷入負面思考、打退堂鼓。
二、攻頂不是目的,過程才是重點
據教練群觀察,約有五分之一孩子在攀爬時會僵在半途。碰到這種情形,可用「再多爬一步,碰到某個岩點再下來」,鼓勵多嘗試一步;或以「先下來沒關係,但待會要再爬到跟現在一樣的高度」,鼓勵再接再厲,而不是一開始就認定、期待孩子一定得爬到最高點。
三、回顧成果,激發自信
回到地面後,可仰望方才爬過的高度,並用「你剛剛爬到第幾格呢,真棒!」來肯定孩子的努力。
兩人一組的攀岩運動,有賴彼此信任。當家長在下方成為孩子的「確保者」時,父母可透過繩索感受孩子向上爬的努力,孩子也因父母在下方放繩、拉繩確保而安心攻頂,鍾明均形容這「情牽一線」的過程,正是讓親子感情加分的甜蜜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