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教育部於105-106年試辦「數位人文課程創新計畫」,此計畫目的在於培育學生成為數位人文領域的產學人才。計畫以試辦的方式開設數位人文創新課程,將課程模組化、製作成MOOCs教材並豎立領域典範。另一方面,本計畫同時為107-110年之「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預作準備,辦理各領域座談會及課程工作坊,推廣數位人文課程的實施概念,開啟數位人文領域的相互對話。
座談內容:
座談會邀請有志參與數位人文教學的系所教師、教育部「數位人文課程創新計畫」授課教師與政治大學推動「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之研究團隊,共同參與座談會討論,廣納多方意見,設計出適合師生共學的數位人文課程,為臺灣的數位人文教學及研究指引方向。考量人文社會領域學生未來就業的主要出路,本計畫預計舉行以下4場領域座談會:(1) 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GLAM) 領域;(2) 傳播、影視等數位匯流產業;(3) 教育及研究領域;(4) 文創導向的數位經濟產業。
座談會共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介紹105-106年「教育部數位人文課程創新試辦計畫」的實施情形;第二部分報告107-110年「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的中綱規劃內容;最後分別按照以下五大面向進行綜合座談:
(1) 「專業素養」:領域中的基礎及進階能力與數位人文專業的結合。
(2) 「新興職缺」:培養學生模組化重構知識的能力,以應對社會變遷。
(3) 「師生期待」:於各教育體系中,探知教師與學生對課程的預期收穫。
(4) 「產業需求」:定義領域中必備的能力與專業,預期未來的人才需求。
(5) 「課程開設」:分析目前數位人文課程內容不足,設計系列課程補充。
討論數位人文於各領域所能扮演的角色、所需課程模組內涵及因應數位經濟時代的產學應用等議題。由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出發,瞭解目前數位人文教學的不足,並藉由跨學校及多元領域的觀點,重新思考數位人文課程所能帶給老師及學生的幫助。經由座談會的實施,蒐羅大專院校與技職體系等不同切入角度的意見,為數位人文課程的主軸與重點提供參考意見。